第10章 綻放:沉香幾爐是浮生1(1 / 3)

雨夜中,一個弱不禁風的小女孩在風雨搖曳的世界裏,孤獨無助、膽怯可憐,天下之大卻沒有容她之處……每次想起這個夢,張愛玲都會難過地落淚。

從父親家逃出來後,張愛玲終於如願以償地和自己的母親生活在了一起。母親畢竟是母親,有了真正疼愛自己的親人的依靠,張愛玲頓時產生一種歸依感及家的溫暖。但在她邁出父親家門之前,母親曾私下傳話給張愛玲:“你仔細想想,跟父親,自然是有錢的;跟了我,可是一個錢都沒有,你要吃得了這個苦,沒有反悔的。”

從前,張愛玲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無論是學費、醫藥費、娛樂費,還是零花錢都用不著操心,家裏會為她準備齊全。在她16歲之前,張愛玲從來沒有單獨到商店裏買過東西。現在,離開了父親家,就等於自動放棄了家裏的一切財產。此時,張愛玲成為了一個一名不文的窮孩子。

但張愛玲是一個很愛錢的人,當然,她也直言自己是個“拜金主義者”:“我喜歡錢,因為我沒怎麼吃過錢的苦——小苦雖然經驗到一些,和人家真吃過苦的比起來實在不算什麼——不知道錢的壞處,隻知道錢的好處。”

張愛玲之所以將自己生平賺到的第一筆錢——五元稿費——買了一支小號的唇膏。足可以證明,她在對錢的使用上真的沒有成為像她母親那樣的人,她認為隻要有錢就可以隨心所欲地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不必要苦了自己。但不幸的是,當張愛玲投奔到她母親家裏時,母親手上的首飾、古董已經所剩無幾了。對於這對準備相依為命的母女來說,錢成了她們之間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

張愛玲的加入使母親處於左右為難之中,母親不僅要供她讀書,同時還懷疑女兒是否值得自己這般孤注一擲的培養。由於母女在張愛玲年幼時去了歐洲,一去就是八九,愛玲一直沒有很長時間跟母親住在一起,也沒有與她走得很近。母親在她心中,是一種令人心儀的生活風範的象征,是一種她所傾慕的榜樣,是被神化了的。這樣的兩個在不同環境中生活了很長時間的人相處一室,其差異便可想而知。所以母親時常用一種懷疑的目光打量著身邊這個不知有多大學問的女兒。而張愛玲也似乎感受到了母親的這種怪異的眼神——母親認為女兒真的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母親對張愛玲的影響、激勵、失望是真實的。母親的這次回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愛玲升學。在母親看來,張愛玲雖聰慧、有才學,但在日常生活中和為人處世上卻顯得十分幼稚。當然,母親對張愛玲還是報有很大希望的,於是決定在兩年時間內培養張愛玲學習適應環境。母親細心地教她煮飯、用肥皂洗衣服,教她走路姿勢——嫋娜娉婷,教她會看別人的眼色,叮囑她點燈後要立刻拉上窗簾,照鏡子時要研究麵部的神態,教她如果沒有幽默細胞就不要輕易講笑話……但是,兩年還沒過去,受過西洋教育的母親便徹底失望了。母親被張愛玲的個人修養方麵的愚蠢氣得不得了。例如母親在教她笑的技巧方麵,就使母親哭笑不得。張愛玲並不會像大家閨秀一樣,笑不露齒或抿嘴微笑,她一笑起來,有兩種狀態:一是嘴有多大就要張多大,咧著嘴好似給人家看自己的牙齒一樣哈哈大笑,另一種就是美滋滋的傻笑,樣子倒向一個天真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母親發現女兒不會削蘋果,經過艱苦的努力才能學會補襪子;她怕上理發店,怕見客,怕給裁縫試衣裳;許多人都嚐試過教她織絨線,可是沒有一個成功;在一間房裏住了兩年,她竟然不知道電鈴在哪兒;有一段時間,張愛玲生了病要天天乘黃包車到醫院去打針,接連去了三個月,她卻還不認識那條路。當張愛玲出乎意料地與母親的那種半憐憫半挑剔的眼光相接時,她一下子發現了自己的無能、庸俗、笨拙、懶惰和可憐。漸漸地,張愛玲認為自己“真是個廢物”。當初逃離父親家的興奮此時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張愛玲覺得,這些瑣屑的難堪,正在一步一步地吞噬著母親對她的愛。正如她所說的,“這時候,母親的家亦不複是柔和的了”。

在現實社會中,張愛玲顯得有些無所適從,在母親麵前,她更是一個失敗者。張愛玲或多或少地承受了某些壓抑和不安。她的敏感與不安在這種若有若無的對比下不斷加深,並且對母親的看法也發生了某種變化,張愛玲曾說過,在父親家裏早已孤獨慣了,所以突然要學做人,並且還是在‘窘境’中做一個淑女,簡直困難。

受母親的影響,正值花季的張愛玲深深地喜歡上了上海灘上各種摩登的服飾、五彩綢緞、琳琅滿目的洋貨,張愛玲不禁也是很向往。可經濟狀況並不允許她享受這種奢華的美。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母親又提出了一個公允的方法讓女兒選:若現在嫁人,不僅可以不讀書,還可以用學費裝扮自己;如果要繼續讀書,不僅沒有這些美的裝扮,還要為學費之類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