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自殺預防與心理危機幹預(一)(2 / 3)

4.家庭與婚姻家庭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人們遇到的社會問題中,家庭與婚姻問題也越來越重要。對個體影響較大的生活事件前十位中,家庭和婚姻因素占六項。家庭不和、代際關係緊張、夫妻關係緊張,個體得不到家庭的庇護與溫暖,工作中、社會中遇到的壓力不但不能通過家庭得以緩解,反而加重,都會使個體產生心理危機。感情問題中,青少年常遇到的早戀、早婚、早孕、失戀問題;中年人遇到的婚外情、婚外戀、離婚問題;老年人遇到的喪偶、再婚問題,都會對個體帶來沉重的打擊。個體麵臨嚴重的精神危機時,感情問題應對不當,就容易產生衝動性自殺。

(二)個體因素

1.心理疾病在影響自殺的諸因素中,心理疾病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美國,90%的自殺身亡和自殺未遂者患有精神和心理疾病,我國的統計比率為50%左右。如果加上我國,尤其是廣大農村心理健康發展滯後的因素,這一估計比率大大低於實際發生率。其中尤以抑鬱症、酗酒、毒品和藥物依賴及濫用為最常見。

(1)抑鬱症。抑鬱症是一種以情感障礙為突出表現的心理疾病。表現為心境顯著和持久的低落超過兩周,伴有相應的思維和行為改變,具有反複發作的傾向。抑鬱、躁狂與抑鬱-躁狂雙極常被看作一類。上海的餘展飛教授將其歸納為“懶、呆、變、憂、慮”五大特征。據美國的一個資料顯示,30%的自殺身亡者伴有抑鬱症,50%以上的抑鬱症患者曾產生過自殺意念。

(2)酗酒。酗酒是自殺者第二種常見的心理障礙。由於酒精的作用不僅導致個體意誌消沉、對生活失去興趣、情緒低落,而且導致個體自控能力減弱,不能忍受生活中的挫折與困難,還可導致軀體並發症、婚姻問題、工作困難或因醉酒違法犯罪。長期酗酒還會導致幻覺、昏妄和腦器質性病變。以上因素均會增加自殺的危險性。據研究,酗酒者自殺的發生率為一般人口的80倍,20%以上的自殺者是喝酒以後死亡的。

(3)毒品和藥物依賴及濫用。這類患者自殺的危險性也非常高。由於毒品和藥物的濫用,個體會成癮,還會引發中毒性精神病。與酗酒相似,吸食毒品和藥物濫用,會導致個體的精神、思想、行為、人格等產生變化,並派生出一係列的軀體、精神與社會問題,從而引發自殺行為。

(4)其他心理疾病。慢性神經症、焦慮症、人格障礙、恐怖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製與治療,往往會產生一係列的嚴重後果,而自殺是其中最嚴重的後果。重視心理健康,及時解除與緩解心理疾病,就會大大減少自殺的發生率,從而起到很好的預防效果。

2.軀體疾病軀體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惡性疾病、殘疾等往往是自殺產生的最直接的原因,嚴重的軀體疾病給個人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痛苦長期得不到緩解與轉移,個體就會失去與痛苦抗爭的勇氣與信心,陷入無助無望的境地,產生一死了之、一了百了的念頭,導致自殺行為。

3.心理狀態自殺與個體的心理狀態有關:①個體的認知和歸因方式與自殺有關。錯誤或簡單的信息加工方式,對問題的識別、判斷、分析、推論的偏差以及錯誤的歸因方式,都會使個體對事物的認識產生偏差。錯誤與偏隘的認知和歸因方式,會使個體的心理失衡,不能正確地判斷與認識自我與周圍發生的一切,因而一旦在學習、工作、生活、愛情等方麵遇到挫折,就會發生心理危機。②性格特征與自殺密切相關。性格是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具有憂鬱、孤獨、冷淡、執拗、衝動、易怒、畏怯退縮、依賴、耐受性差、矛盾衝突等性格特征的人容易直接或間接地導致自殺。③不良品德也是自殺的原因之一。不良品德與社會的要求和社會規範背道而馳,受到道德輿論的譴責,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理解,得不到社會的支持,嚴重的還會受到法律製裁,是社會的“另類人”,往往形成叛逆的性格,有些人就走上極端,以自殺來與社會抗爭。

三、自殺的深層動因

關於自殺的深層動因,杜爾幹的社會文化理論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是較為重要的兩種理論。

(一)社會文化理論

社會文化理論重視社會因素對人的影響。人是社會的人,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基礎上成長發展起來的。如果社會文化背景不能使人的價值得以體現,活著也就失去了意義,生命也就失去了價值;相反,如果個體能為社會文化發展作出巨大貢獻,所謂殺身成仁,失去生命也值得。社會文化理論將自殺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利己性自殺個體不能與社會很好地整合,獨立寂寞而自殺。

2.利他性自殺為了社會的進步發展,為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個體為社會獻出自己的生命。

3.社會反常性自殺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個體難以適應導致自殺。

(二)精神分析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生存與死亡受到“生本能”與“死本能”的控製。該理論認為自殺有三個基本原因,即謀殺欲(恨)、被殺欲(內疚)、寧死欲(無助無望)。生命的過程,就是生本能與死本能不斷鬥爭的過程。死亡本能占優勢時,就會出現自殺。動物與人類都具有死亡本能,動物中如鯨魚的“集體自殺”。人類的死亡本能主要表現為攻擊與破壞行為,由於社會的製約,攻擊與破壞能量得不到發泄,就可能轉而內向,表現為自殺與自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