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發現孩子心情不好、發音不清晰、張著嘴睡覺時,應當請醫生看看孩子是否病了。但是,孩子胡鬧、故意破壞東西時,主要是由於沒有把精力用到正確的地方。所以,應當引導她把精力用到運動和學習上去。
我不讓女兒把手指或別的東西放入口中。隻要從小注意教育,孩子很快就會養成習慣。但是,為了防備萬一,我不給她買危險的玩具。
我在院子裏修了個運動場,有各種運動器具,如:蹺蹺板、滑台和梯子。她從3歲起就練習騎馬,至今還最喜歡這一運動。她會遊泳,又會劃船。有時玩棒球,有時玩網球,有時爬樹,有時去登山。伏爾泰曾說“忙是幸福的秘訣”,這也適用於孩子。總有事兒幹的孩子是幸福的。
另外,家長不應往孩子的頭腦中灌輸恐怖、擔心、悲傷、憎惡、憤怒、不滿足等思想和感情。因為這些都對孩子的精神有刺激,易引起身心虛弱、生病,阻礙他們的發育和成長。
根據某一科學家的理論,人的壽命是150歲。因為動物的壽命是他們成熟期的5倍。人類的身體發育到30歲才能完成,因此,人的壽命應是150歲。然而,有半數人因為恐怖和憂愁等原因,連壽命的1/4也活不到。
有的母親在孩子睡覺前,常常用斥責、鞭打作為一天的總結,這是不好的。應使孩子麵帶笑容入睡。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應抱著對明天的歡樂期望而入睡。同時,也以愉快的心情早起,這是長壽的秘訣。
如何讓孩子保持身心愉悅
斯特娜夫人根據自己的經驗曾做出這樣一個總結:“快樂的兒童總是喜歡喝小朋友一起玩耍,也比較容易忍讓;而憂鬱、憤怒的兒童則經常獨自呆著或者攻擊別人。”所以,編者由此得出一個結論,保持愉悅的情緒是兒童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那麼現實生活中如何讓孩子保持身心愉悅呢?家長可以這樣做:
1.父母注意培養孩子對快樂的體驗。在每一件小事上,父母都可以詢問孩子的感覺,高不高興等。比如出去遊玩可以問孩子:“喜歡出來玩嗎?高興嗎?”父母也要經常把自己的體驗告訴孩子,如“你能自己穿衣服,我很高興。”
2.快樂需要限製。現在的孩子要什麼有什麼,為什麼總是不開心?原因就在輕而易舉得到的東西就不覺得珍貴。所以家長要給與孩子一定鍛煉機會,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完一件事後的快樂是父母包辦所不能給予的。
3.任何快樂都不能損害他人利益。有的父母隻要孩子高興,做什麼都可以。有的孩子以捶打父母或者毀壞東西為樂。如果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父母應該堅決製止,不能妥協。
4.尊重孩子的意願。有的父母給孩子買很貴的玩具,孩子卻寧願玩水、玩泥巴、捉迷藏、過家家……所以我們不要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孩子,讓孩子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