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後天的教育,即使孩子生來就是天才,可能最終也會一事無成。而後天教育得法的孩子,即使天生平庸,可能也會成為了不起的人。孩子成為天才還是庸才,不是取決於天賦多少,而是取決於生下來後零到五六歲時的教育。
——老卡爾·威特
老威特是18世紀普魯士鄉村的一個普通牧師。因其極具批判性、建設性的教育思想和在早期教育實踐方麵的巨大成就,而成為現代早期教育的先驅。在教育上,他深信愛爾維修的觀點:“即使是普通的孩子,隻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為此,他在兒子小威特出生後,就著手對其進行早期教育。兒子小威特剛出生時被視為白癡,但在父親的精心培養下,他八九歲時即能熟練運用6種語言,並通曉多種學科知識。9歲時考中萊比錫大學。未滿14歲即獲哲學博士學位。16歲時又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還未上任即被普魯士國王派到意大利留學。其間他無意中開始了對但丁的研究,23歲時出版了《但丁的誤解》一書,並最終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1820年回國後,翌年開始在格拉斯哥大學講授法學。1834年轉到哈雷大學,直到1883年逝世。下文就是小威特的父親老威特撰寫的教育心得,他在文中詳細講述了自己是如何讓一個資質平平的孩子成為眾人矚目的天才。
大家也許認為,我的書是作為教育家的參考資料而寫的。其實不然,因為教育家們敵視我,所以為他們寫參考資料是無用的。
我一向認為,如果教育得法,大多數孩子都會成為非凡的人才。由於我的教育,使我的孩子成了這樣的青年。於是,人們就怪罪其他教育家為什麼不能把孩子教育成像我兒子那樣的人,說他們無能,但是這種看法是不合理的。
我想盡量闡明這種看法為什麼不合理,但是無濟於事。因為教育家被說成無能的原因大家都認為在我,因此教育家們敵視我也就不奇怪了。本文我想要著重闡述的是,倘若家庭教育不好,無論多麼優秀的教育家進行多麼認真的教育,也不會有好的效果。從這一點來講,我並不是他們的敵人。
那麼,僅僅因為這一點就值得我寫一本書嗎?不是!這是因為雖然麵對許多敵人,但我也有很多朋友。朋友們對我的教育法很同情,常常用談話或通信的方式來鼓勵我。因此我也往往被他們的好意所感動,有時甚至會感動得流淚。我的成功大半在於他們的同情和支持。因此,我終生難以忘卻他們對我的一片好心。
例如,裴斯泰洛齊就是這些朋友中第一個承認我的教育法的人,當人們用懷疑的眼光來看待我的教育法時,他總是鼓勵我說:“你的教育法必定成功!”最近他又勸我公開我的教育法,他的信是這樣寫的:
我曾記得14年前,在布夫塞同你談過教育問題。當時,你說你要用你的特別教育法非常有效地去教育你的孩子。而在14年後的今天,我看到你兒子受到教育的效果比你預想的還要好。
但是,不了解情況的人也可能會懷疑,認為這不是你教育的結果,而是你兒子的天賦所致。在這種情況下,希望你詳細發表你的教育法,證明你的教育方法會使所有的孩子都得到好處。這是一件極為有益的事,請你務必考慮。
此外,巴黎大學朱利安教授等也這樣勸我……
朋友們盼望著我把我的教育法編寫成書公布於眾。開始我屢屢拒絕,但到最後還是被他們說服了,於是決定寫這樣一本書。雖然我不能斷言,運用我的教育法的人一定都能像我那樣獲得成功,再說,也沒有必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像我兒子那樣受教育,但是我相信,不管誰使用我的教育法肯定都會取得應有的良好效果。
人們說我兒子是天生的天才,不是我教育的結果。倘若上帝真是給了我一個天才的兒子,這是上帝對我的仁慈,再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了。然而,實際上絕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