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餘暉殘照(3)(3 / 3)

星岡公之家法,後世當守者極多,而其不信巫醫、地仙,吾兄弟尤當竭力守之。兄近日身體平安。軍事總無起色,西股已過洛陽,東股在山東,無術製之,實深焦灼。餘詳日記中。順問近好。

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

【譯文】

澄弟左右:

九月初八收到八月初九來信,九月廿六日收到八月廿二日來信,十月初一接到九月初五的來信,盡知一切。老弟兩個孫子元五、元六排名廣文、廣敷,我的孫子元七準備排名廣鈞,就沒有偏旁使他們的名字一致了,隻是廣字下麵的一個字用十一真、十二文韻部的字,聲調比較清亮。

科三侄兒被委任為直隸州的知州,這是攻克金陵以後的第二次恩旨了。季洪弟獲贈內閣學士,也確有其事,近日內當查出抄件寄回,完全能夠不花部裏費用。

蔡貞齋投奔大營,沒有好差使可以派給他。如果他一定要來,不過如鄒至堂、沈靄亭這些人,贈送一百兩銀子,附於案中保舉恩獎。在我來說,已是盡力周旋,而在他仍然沒有大的幫助。如果他不來,我就寄一百兩銀子,周濟一下遠方故友,不知這樣行不行?請老弟斟酌。

服藥的事,我的經曆很多。不僅是標病服用表劑最容易出錯,利弊各半,就是根本性的疾病,服用人參、鹿茸之類也沒有什麼效果。像胡林翼、李希庵,把參茸燕菜當做家常便飯一樣,也終究不能補救身體。我現在的調養方法是,米飯要精,蔬菜用肉湯煮,雞鴨魚羊豬肉燉得極爛,又多做醬菜醃菜這些東西。我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飲食,沒有比這更好的補養方法了。《孟子》以及《禮記》所記載的養老之法、侍奉親人之道都是如此。難道說古代聖賢都是蠢的,一定要像後代那樣喜好服食人參、鹿茸、燕窩、魚翅、海參才算是明智嗎?

星岡公的家法,後人應該遵守的有很多,而他的不相信巫醫、地仙這一條,我兄弟尤其應該竭力遵守。我近日身體平安。軍事總無起色,撚軍西路已過洛陽,東路還在山東,沒有辦法製止它,實在很焦灼。其餘詳記於日記中。順問近好。

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1866年11月12日)

【精華點評】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首先,食補可以維持長期進補。藥補一般作用強、用量小、價格貴,其次,食補的補益範圍廣泛。藥不是一般的營養食品,“是藥三分毒”,不能簡單地拿來胡亂吃,食補則沒有這些缺點,可以長期應用。如果隻是想要達到調養的目的,普通的食品就可以起到不錯的效果。隨著通過飲食達到抗疲勞,延緩衰老、益智、美容、瘦身的觀念被越來越多的人采納為養生之法。缺啥補啥,人們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采取不同的飲食療法,使補得其所,補而受益。藥補作用較單一,針對性強。而食補具有多種成分的綜合作用,滋陰補陽,益氣養血,一般可根據身體情況自行決定。而且食補所用食品多在性味上較平和,久用無明顯毒副作用,對益壽、延緩衰老有好處。更重要的一點是藥補苦口,食補可以令食者享受到食材的美妙味覺。

【經典格言】

服藥之事,餘閱曆極久,不特標病服表劑最易錯誤,利害參半,即本病服參茸等味亦鮮實效。餘現在調養之法,飯必精鑿,蔬菜以肉湯煮之,雞鴨魚羊豕燉得極爛,又多辦醬菜醃菜之屬,以為天下之至味,大補莫過於此。

養生家惟恐出汗,有傷元氣

(1866年7月7日與兒子曾紀澤、曾紀鴻書)

【家書】

字諭紀澤、紀鴻兒:

五月十八日接澤兒四月廿八日稟函,廿一日又接初七日信各一件並詩文,具悉一切。

爾母患頭昏泄瀉,自是陽虧脾虛之症,宜以扶陽補脾為主。近日高麗參易照浮火,遼參貴重不可多得,不如多服黨參,亦有效驗而無流弊。道光廿八年,爾母在京大病,脾虛發瀉,即係重服參、術、耆而愈。以大鍋熬黨參膏為君,每次熬十斤計。芾村身體最強,據雲不服它藥,惟每年以黨參二十餘斤熬膏常服,日益壯盛,並勸餘常服此藥。紀澤於看書等事似有過人之聰明,而於醫藥等事似又有過人之愚蠢。即如汗者,心之精液,古人以與精血並重。養生家惟恐出汗,有傷元氣。澤兒剛傷風初至即求發汗,傷風將愈尚求大汗,屢汗元氣焉得不傷?腠理①(腠理:肌肉和皮膚的紋理。腠,指肌肉的紋理,又稱肌腠,即肌纖維間的空隙。)焉得不疏?又如服藥以達榮衛,有似送信以達軍營。治標病者似送百裏之信,隔日乃有回信;治本病似送三五百裏之信,經旬乃有回信。

澤兒則日更數方,譬之辰刻送信百裏,午刻未回又換一信,酉刻未回再換一令。號令數更,軍營將安所適從?方劑屢改,髒腑安聽聽命?以後於病母病宜切記此二事。即沅叔腳上濕毒,亦宜戒克伐之劑,禁屢換之方。餘近年學祖父星岡公夜夜洗腳、不輕服藥,日見康強。爾與沅叔及諸兄弟能學之否?

宋生香先生文筆圓熟,盡可從遊。鴻兒文筆太平直,全無拄意。明年下場,深恐為同輩所笑。自六月以後,爾與紀瑞將各項工課漸停,專攻八股試帖,兼學經策。每月寄文六篇來營,不可少。但求詩文略有可觀,不使人譏爾兄弟案首是送情的,則餘心慰矣。常儀庵治齒方無處檢尋。餘不悉。

滌生手示。

朱劭卿領批須院試入學後乃可放心,深為懸係。

同治五年五月廿五日

【譯文】

字諭紀澤、紀鴻兒:

五月十八日收到澤兒四月廿八日的信,廿一日又收到初七你們兩個的信各一封及詩文等,一切盡知。

你母親頭昏腹瀉,應該是陰虧脾虛,要以扶陽補脾為主。這段時間用的高麗參容易產生虛浮火氣,遼東人參貴重不可多得,不如多服用黨參,這是有益而無害的。道光廿八年,你母親在京城也曾大病一場,脾虛瀉得厲害,就是多服參、術、耆一類藥物而治好的。用大鍋熬黨參膏為君,每次熬十斤湯汁。芾村身體最強壯,據說並沒吃什麼別的藥,就是每年用二十多斤黨參熬成膏而經常服用,所以他的身體越來越強健,他還勸我也經常服這種藥。紀澤對於看書這類事好像超過常人的聰明,但對於醫藥方麵的事又似乎比一般人愚蠢得多。比如說汗液,這是心的精液,古人把它與精、血看得同等重要。養生家就怕出汗會傷及元氣。而澤兒一得傷風就想發汗,傷風病就快治好了還要謀求發大汗,這樣常出汗,元氣怎麼可能不受傷害呢?腠理怎麼會不疏鬆呢?又比如說吃藥來使身體強壯,就好比是送信到軍營一樣。治療外在病的藥送百裏開外的信,隔一天才有回信;治療根本大病就好比是往三五百裏外送信,要等十天左右才會有回信。

澤兒呢,每天換幾個藥方,好比是在辰時送信到百裏外,到午時沒見到回信便又換一封信送出,酉時沒見回信再換發一信。一天當中就幾次更改號令,軍營的官兵們該聽從哪道命令呢?多次改動藥劑,髒腑又該接受哪種藥性的命令呢?以後對自己的病、母親的病都要記住這兩點。沅叔腳上的濕毒,也應該別吃藥性猛烈的藥,不要專門更換藥方。我這幾年學你祖父星岡公,每晚堅持洗腳,不輕易吃藥,身體越來越好。你和沅叔、你的兄弟們能學學這法子嗎?

宋生香先生文筆非常好,完全可以跟著他學習,也可多與他交往。鴻兒的文筆過於平直,一點也沒注意。明年參加鄉試,很擔心被他的同輩考生譏笑。六月以後,你與紀瑞把各項功課停下,專攻八股、試帖,另學一些經策。每個月寄六篇文章到我營中,決不能少。隻要你們的詩有點看頭,不會落俗套,不讓別人譏笑你們的案首功名是別人送人情得來的,我就感到很滿意很高興了。常儀庵治牙的藥方無處可查。其餘的事情下次再說。

滌生手示。

朱劭卿領批,要等到院試入學後才能夠放心,我深感惦念。

同治五年五月廿五日(1866年7月7日)

【精華點評】

在很多人看來,出汗是給身體做“大掃除”,體內和體表的一些汙物會隨著汗液排出體外,身體和精神似乎都能清爽起來。古代重要的養生著作《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到養生要按照生、長、化、收、藏的規律,與自然變化相協調。到了冬天,若還一味追求出汗“排毒”,就可能對養生造成不利影響。

春天為生,植物開始發芽,動物變得活躍;夏天小草長出來,動物也長高了,這是長;夏秋之間,所有植物變得越來越飽滿,則為化;到了秋天收獲果實,即為收;而冬天要把果實藏起來,慢慢使用,稱作藏。同理,對人來說,冬天要把身體裏的精氣神藏起來,不讓它們“泄”出去,這也就是《四氣調神大論》中所說的“冬三月,此為閉藏”。很多人為了鍛煉效果,在冬天也追求濕透運動服,或是有些人吃火鍋、洗桑拿後汗流浹背,這樣都不利於冬季養生。“冬天氣溫低,不易出汗,‘氣’的耗損也小。但若達到了大汗淋漓的狀態,很可能就是過量了。一方麵,出汗時毛孔擴張,精氣神會趁機‘溜走’,細菌也有了‘入侵通道’;另一方麵,人遇冷容易感冒,可能導致肌肉和關節的損傷,甚至使體質變弱。尤其是兒童和老人,更要避免冬天大量出汗”。所以,冬天運動應該以適量、輕微為主,特別愛運動的人要控製一下運動量,身體微微發熱便是最佳的運動狀態。

【經典格言】

汗者,心之精液,古人以與精血並重。養生家惟恐出汗,有傷元氣。

養生六事

(1871年12月5日與曾國潢、曾國荃書)

【家書】

澄、沅兩弟左右:

屢接弟信,並閱弟給紀澤等諭帖,具悉一切。兄以八月十三出省,十月十五歸署。在外匆匆,未得常寄函與弟,深以為歉。小澄生子,嶽鬆(崧字與嶽字重複,應寫此鬆字)入學,是家中近日可慶之事。沅弟夫婦病而速痊,適朱氏侄女生子不育而不甚憂悶,亦屬可慰。

吾見家中後輩,體皆虛弱,讀書不甚長進,曾以養生六事勖①(勖(xù):勉勵。)兒輩:一曰飯後千步,一曰將睡洗腳,一曰胸無惱怒,一曰靜坐有常時,一曰習射有常時(射足以習威儀強筋力,子弟宜多習),一曰黎明吃白飯一碗不沾點菜。此皆聞諸老人,累試毫無流弊者,今亦望家中諸侄試行之。又曾以為學四事勖兒輩:一曰看生書宜求速,不多閱則太陋;一曰溫舊書宜求熟,不背誦則易忘;一曰習字宜有恒,不善寫則如身之無衣,山之無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則如人之啞不能言,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蓋閱曆一生而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諸侄力行之。

養生與力學,二者兼營並進,則誌強而身亦不弱,或是家中振興之象。兩弟如以為然,望常以此教誡子侄為要。

兄在外兩月有餘,應酬極繁,眩暈、疝氣等症幸未複發,腳腫亦因穿洋襪而愈。惟目蒙日甚,小便太多,衰老相逼,時勢當然,無足異也。

聶一峰信來,言其子須明春乃來,又商及送女至粵成婚一層,餘複信仍以招贅為定,但許遲至春間耳。

章合者果為庸才,其軍斷難得力。劉毅齋則無美不備,將來事業正未可量。其次餉,餘心竭力助之。王輔臣亦庸庸,頗難尋一相宜之差。

東台山為合邑之公地,眾人矚目,且距城太近,即係佳壤,餘亦不願求之己有,信複樹堂矣。

茶葉、蟶虷、川筍、醬油均已領到,謝謝!阿兄尚未有一味之甘分與老弟,而弟頻致珍鮮,愧甚愧甚。川筍似不及少年鄉味(並不及沅六年所送),不知何故?

“鳴原堂文”餘竟忘所選之為何篇,請弟將目錄抄來,兄當選足百篇,以踐宿諾。祖父墓表,即日必寄去,請沅弟大筆一揮,但求如張石卿壁上所懸之大楷屏(似沅七年所書)足矣,不必謙也。

順問近好。國藩手草

同治十年十月廿三日

【譯文】

澄、沅兩弟左右:

多次接封弟的來信,並且看了給紀澤等的諭帖,一切已經知道。為兄八月十三出省,十月十五日回署。在外很匆忙,沒有能夠經常給你們寫信,因此深感歉意,小澄生了個兒子,嶽鬆上學讀書,是家中這幾天可喜可慶之事。沅弟夫婦生病好得很快,遇到朱氏侄女生子不育也不怎麼煩悶,她如此達觀也是屬於欣慰的事。

我見家中晚輩體質都虛弱,讀書長進不大,曾經以養生六事勉勵子侄輩:一是飯後千步走,二是睡前洗腳,三是胸無惱怒,四是經常靜坐,五是經常習射,六是黎明吃白飯一碗不沾一點萊。這些都是聽各位老人說的,多次嚐試沒有弊端,現在也希望家中各位侄兒試行一下。又曾經用做學問的四個字勉勵晚輩:一是看新書應講求快,如果不博覽會太孤陋寡聞;二是溫習舊書要講求熟,不背誦則容易忘記;三是習字要有恒心,不擅長書寫就如同身上無衣服、山中無樹木一樣;四是寫文章應當多思考,不擅長文章就如同人啞了不能說話,馬瘸了不能走一樣。四者缺一不可。這些都是我經曆了一輩子所深刻認識到而又有所懊悔的東西,現在希望家中各位侄子能照著努力去做。

養生與學習,二者兼顧就會意誌堅強並且身體也不弱,也許是門庭振興的氣象,兩位兄弟如果認為是這樣,希望要經常以此教育子侄輩。

我在外麵兩個多月了,應酬很多,眩暈、疝氣等病症幸好沒有發作,腳腫也因為穿洋襪而痊愈。隻是目光昏暗,一天天厲害了,小便太頻繁,衰老相遇,也是大勢所趨,沒有什麼奇怪的。

聶一峰有信來,說他的孩子要明年春天才來,又商量送女兒去廣東成婚一事。我回信仍堅持定為招贅,但也許要推遲到春天了。

章合才果然是庸才,他的部隊很難取勝。劉顏齋則是個盡善盡美的人,前程不可估量。他所欠的餉銀,我必定盡力相助他。王輔臣也是平庸之輩,很難找一個適合的職差。

東合山是合邑的公地,眾人矚目,況且距離城裏太近,都是肥沃之地。我也不願意占為己有,已經寫信回複樹堂了。

茶葉、蟶虷、川筍、醬油都已領到,謝謝。為兄還沒有一味好吃的分給老弟,而弟卻常送來山珍野味,十分慚愧。川筍好像不如少年時家鄉的好,也不如沅弟六年前所送,不知是什麼原因?

“鳴原堂文”,我竟然忘了選的是哪一篇了,請你將目錄抄來,我一定選足百篇,實現舊日諾言。祖父墓表馬上就寄去,請沅弟大筆一揮,隻希望和張石卿壁上所選的大楷屏(似沅七年所書)一樣就成了,不必自謙。順問近好。

國藩手具

同治十年十月廿三日(1871年12月5日)曾國藩扇書

【精華點評】

曾國藩曾以養生六事勉勵兒輩們:“一、飯後千步;二、將睡洗腳;三、胸無惱怒;四、靜坐有常時;五、習射有常時;六、黎明吃白飯一碗不沾點菜。”飯後千步就是我們常說的“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經常堅持可以促進胃部消化和血液循環,這應當說是養生的一條良方吧!據說毛主席和清代小說家蒲鬆齡都曾將此引為自己的養生之方。睡前洗腳,中醫認為全身的脈絡和穴位都在腳上有相應的反射區,經常刺激不但可以達到養生的作用還可以祛病健身。這從現在社會上風行的“足療”便可見一斑。據說當年曾國藩即使在戰鼓隆隆的戰場上也是天天堅持的。對於飲食,曾國藩對自己的要求是“眠食有恒”,“節勞節欲節飲食時時當做有病養”。他從不貪求食物的甘美,從這點上可以看出曾國藩的飲食觀實際上也恰恰滲透出他的處世哲學思想。對於睡眠的理解,卻從另一方麵體現出曾國藩的藝術觀。他崇尚古人的師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的觀點。在養生上,他認為睡眠不必非要“甘寢鼾睡為最佳,但能淡然無欲,曠然無累閉目存神”。就是不睡,躺在那裏也能達到養生的效果。他經常是“日入後在竹林之中小睡一會”,然後再去工作。

【經典格言】

養生六事勖兒輩:一曰飯後千步,一曰將睡洗腳,一曰胸無惱怒,一曰靜坐有常時,一曰習射有常時,一曰黎明吃白飯一碗不沾點菜。養生與力學,二者兼營並進,則誌強而身亦不弱,或是家中振興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