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餘暉殘照(3)(2 / 3)

滌生手示

九月晦日②(晦日:指陰曆每月的最後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廿九日。)

【譯文】

字諭紀澤、紀鴻兒:

廿六日接到紀澤二十日由驛站用排單遞送來的稟帖,初六舢板帶來紀鴻稟帖、衣物、書籍,今天已派人去接應。李老太太病勢相當嚴重,近日來略好些了嗎?我深為掛念。

澤兒肝病是不是也好了?你不該有肝氣鬱結之症。也許是由於元氣不足,容易得病,身體本來就虛弱,加之用心太多。上次去信告訴你節儉之道,用心也要儉省,你體驗過了嗎?

張文端公(英)所著的《聰訓齋語》,都是教育孩子的話。其中講養身體,選擇朋友,觀賞山水花竹,純粹顯現的是一片太平祥和的生機,你應該時時閱讀反省。鴻兒身體也單薄瘦弱,也應該經常看這本書。我教導你們兄弟不在於要看多少書,隻用聖祖的《庭訓格言》(家裏還有幾本)、張公的《聰訓齋語》(莫家有這書,申夫又曾在安慶刊刻)兩種來教育你們,書中句句都是我心中想說的話。

以後在家就種竹養花,出門就盡情欣賞山水,環繞金陵城百裏遠近,可以到處遊覽。算學的書不能再看了,讀其他書也以半天為限。每天未時以後,就應休息或者外出遊覽。古人把抑止憤怒、堵塞邪欲作為保養身心的訣竅。抑止憤怒就是我日前信中所說的少惱怒,堵塞邪欲就是我以前信裏所說的知道節儉。因為追求名聲、爭強好勝而太過分用心思,也屬於欲望之類。藥物雖然有利,而害處也隨之而來,不可輕易服用。切囑。

這裏派兵於廿八日出營剿敵,初一、初二可以開戰。十九日的奏折朝廷沒有批複,奉旨留在宮中,暫時沒有寄諭。你可先告訴李宮保,其他不多談。

滌生手示

九月晦日(1865年11月17日)

【精華點評】

人有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自然有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喜怒哀樂都不過分,控製在一定程度內,那麼對人就不會造成損害。人的喜怒哀樂各種情緒缺一不可,同樣,哪種情緒過於泛濫也都不可以。過喜過怒過悲,對人的身心都會造成損害。控製自己的情緒,避免大喜大悲,生氣發火隻針對值得的事情,而且不宜過度,這是有修養的人具有的品質。荀子說:水與火有氣,但是它們沒有生命;草木等有生命但是沒有知覺,飛禽走獸雖然有知覺但是不懂得禮義廉恥;人有生命,有知覺,又懂得禮義廉恥,因此人是天下最高貴的。人的力氣不如牛,奔跑又比不上馬,但是牛馬卻被人們驅使勞作,原因就在於人能合群,牛馬不能合群。人之所以能夠合群,又因為人有等級名分之分,等級名分的貫徹實行又有賴於禮義來協調。由此,以禮義定等級名分,使人各得其所,各歸其位,這樣就能發揮集體的力量。團結一致,集體力量強大,強大就能戰勝萬物。知禮義廉恥,言行舉止與為人處世都合乎一定規範。人比其他生物高明的地方也正在於此,人知道禮義廉恥,能以此約束自己。喜怒哀樂,憎惡或是喜歡別人,都不從自己個人偏好出發,而是根據禮義規範,以禮儀規範來要求約束自己,亦是養生之法。

【經典格言】

古人以懲忿窒欲為養生要訣。藥雖有利,害亦隨之,不可輕服。

養生之法在於順其自然清靜調養

(1866年4月10日與兒子曾紀澤、曾紀鴻書)

【家書】

字諭紀澤、紀鴻兒:

二十日接紀澤在清江浦所發之信。廿二日李鼎榮來,又接一信。廿四日又接爾至金陵十九日所發之信。舟行甚速,病亦大愈,為慰。

老年來,始知聖人教孟武伯問孝一節之真切。爾雖體弱多病,然隻宜清淨調養,不宜妄施攻治。莊生雲:“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東坡取此二語,以為養生之法。爾熱於小學,試取“在宥”二字之訓詁體味一番,則知莊、蘇皆有順其自然之意。養生亦然,治天下亦然。若服藥而日更數方,無故而終年峻補,疾輕而妄施攻伐,強求發汗,則如商君治秦、荊公治宋,全失自然之妙。柳子厚所謂“名為愛之,其實害之”;陸務觀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皆此義也。東坡遊羅浮詩雲:“小兒少年有奇誌,中宵起坐存黃庭。”下一“存”字,正合莊子“在宥”二字之意。蓋蘇氏兄弟父子皆講養生,竊取黃老微旨,故稱其子為有奇誌。以爾之聰明,豈不能窺透此旨?餘教爾從眠食二端用功,看似粗淺,卻得自然之妙。爾以後不輕服藥,自然日就壯健矣。

餘以十九日至濟寧,即聞河南賊匪圖犯山東,暫駐此間,不遽赴豫。賊於廿二日已入山東曹縣境,餘調朱星檻三營來濟護衛,騰出潘軍赴曹攻剿。須俟賊出齊境,餘乃移營西行也。

爾侍母西行,宜作還裏之計,不宜留連鄂中。仕宦之家,往往貪戀外省,輕棄其鄉,目前之快意甚少,將來之受累甚大,吾家宜力矯此弊。餘不悉。

滌生手示,二月廿五

李眉生於廿四日到濟寧相見矣。四叔九叔寄餘信二件寄閱。他人寄紀澤信四件、王成九信一件查收。曾國藩筆跡

【譯文】

字諭紀澤、紀鴻兒:

二十日收到紀澤在清江浦發出的信。廿二日李鼎榮來,又收到一封信。廿四日又收到你到金陵後十九日發出的信。船走得很快,你的病也好多了,我很欣慰。

年老之後才知道《論語》中孔聖人答複孟武伯請教孝道一節所講的真實懇切。你雖然體弱多病,然而隻適宜於清靜調養,不適宜於隨便用藥物治療。莊子說過:“隻聽說要讓天下的人自在寬裕,沒有聽說要統治天下的。”蘇東坡就摘取這兩句話作為養生的辦法。你對《小學》很熟悉,可取“在宥(自在寬裕)”二字體驗回味一番,就知道莊子、蘇東坡都有順其自然的意思。養生也是這樣,治天下也是這樣。比如吃藥,每天變換幾種方劑,無緣無故地整年猛烈進補,病不重而妄施猛藥強求發汗,那就像商鞅治理秦國、王安石治理北宋,完全喪失了自然的妙處。柳宗元所說的“名義上是愛護,其實是傷害”,陸遊所說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說的都是這個意思。蘇東坡《遊羅浮》詩說:“小兒少年有奇誌,中宵起坐存黃庭。”下句一個“存”字,正合乎莊子“在宥”的意思。因蘇家父子兄弟都講究養生,巧取黃老學說精微的意思,所以稱讚他的兒子有奇誌。以你的聰明,難道不能看透這一層旨意嗎?我教你從睡眠、飲食兩方麵用功,看似粗淺,實際上卻能得到自然的妙處。你以後不要輕易吃藥,自然越來越健壯了。

我十九日到達濟寧,聽說河南的撚軍圖謀竄往山東,我就暫時駐在這裏,不馬上到河南。撚軍於廿二日已進入山東曹縣境內,我調朱星檻三個營來濟寧守衛,騰出潘鼎新一軍到曹縣去攻剿撚軍。等到撚軍離開山東境內,我才能移營西行。

你侍奉母親西行,應作回歸鄉裏的計劃,不要留連武昌等地。做官的人家,往往貪戀於外省的繁華,而輕易地放棄自己的家鄉,相比之下眼下的舒心快樂很少,將來所受連累卻是很大。我家應力戒這種弊病。其餘不多談。

滌生手示,二月廿五(1866年4月10日)

李眉生於廿四日來濟寧相見。四叔、九叔寄給我的兩封信寄給你看看。別人寄給紀澤的四封信、寄給王成九的一封信,請查收。

【精華點評】

世界上沒有最高深的道理,如果刻意去尋找高深的道理,那注定是無法找到的。就像禪宗說的:“感覺到餓了就吃飯,感覺到困了就睡覺。”因為世界上最高深、最難懂的道理,其實是存在於最平凡的道理中。一切順其自然,不必去刻意尋找。餓了吃飯,困了就睡覺,這樣也是一種悟道。真理不必刻意去尋找,真理就蘊藏在平凡事物中。一切順其自然就好,有時候過於執著於某事,反而失去本來擁有的平和與才華。有一個長胡子的人,某天有人問他睡覺時,是把胡子放在被子外麵還是被子裏麵,長胡子的人回答不上來,因為長胡子的人以前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當天晚上他上床睡覺,一直想著這個問題。把胡子放在被子裏麵,他覺得不合適,把胡子放在被子外麵,他也覺得不合適。結果他一晚上都沒睡好覺。後來他想通了,胡子在裏麵還是外麵都是無關緊要的,隻要能做到順其自然就好。

【經典格言】

順其自然之意。養生亦然,治天下亦然。

從眠食二端用功,看似粗淺,卻得自然之妙。

仕宦之家,往往貪戀外省,輕棄其鄉,目前之快意甚少,將來之受累甚大。

養生之法約有五事

(1866年7月16日與四弟曾國潢書)

【家書】

澄弟左右:

五月十八日接弟四月初八日信,具悉一切。七十侄女移居縣城,長與娘家人相見,或可稍解鬱鬱之懷。鄉間穀價日賤,禾豆暢茂,猶是升平氣象,極慰極慰。

此間軍事,賊自三月下旬退出曹、鄆之境,幸保山東運河以東各屬,而仍蹂躪於曹宋徐泗鳳淮諸府,彼剿此竄,倏往忽來。直至五月下旬,張、牛各股始竄至周家口以西,任、賴各股始竄至太和以西。大約夏秋數月,山東、江蘇可以高枕無憂,豫皖鄂又必手忙腳亂。

餘擬於數日內至宿遷、桃源一帶,察看堤牆,即由水路上臨淮而至周家口。盛暑而坐小船,是一極苦之事,因陸路多被水淹,雇車又甚不易,不得不改由水程。

餘老境日逼,勉強支持一年半載,實不能久當大任矣。因思吾兄弟體氣皆不甚健,後輩子侄尤多虛弱,宜於平日請求養生之法,不可於臨時亂投藥劑。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①(有恒:不變。此處指有規律。),二曰懲忿,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懲忿,即餘篇中所謂養生以少惱怒為本也。眠食有恒及洗腳二事,星岡公行之四十年,餘亦學行七年矣。飯後三千步近日試行,自矢永不間斷。弟從前勞苦太久,年近五十,願將此五事立誌行之,並勸沅弟與諸子侄行之。

餘與沅弟同時封爵開府,門庭可謂極盛,然非可常恃之道。記得己亥正月,星岡公訓竹亭公曰:“寬一雖點翰林,我家仍靠作田為業,不可靠他吃飯。”此語最有道理,今亦當守此二語為命脈。望吾弟專在作田上用些工夫,輔之以“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八字,任憑家中如何貴盛,切莫全改道光初年之規模。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時之官爵,而恃長遠之家規;不恃一二人之驟發,而恃大眾之維持。我若有福罷官回家,當與弟竭力維持。老親舊眷貧賤族黨不可怠慢,待貧者亦與富者一般,當盛時預作衰時之想,自有深固之基矣。

凱章家事,即照弟信辦,一劄照收。湘軍各營俱不在餘左右,故每月僅能送信一次,俟至周家口後即送三次可也。餘詳日記中,順問近好。沅弟在鄂拆閱,均此。

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日

【譯文】

澄弟左右:

五月十八日收到你四月初八的來信,一切盡知。七十侄女搬到縣城居住,經常可與娘家人相見,或許可稍稍消除心中的鬱悶。鄉裏穀價越來越低,禾苗豆苗茂盛,還是一派升平氣象,十分快慰!

這裏的戰況,敵人自三月下旬退出曹、鄆境內,幸保山東運河以東所屬州縣,但仍然蹂躪了曹、宋、徐、泗、鳳、淮幾州府。你這裏剿,他那裏竄,忽來忽去。直到五月下旬,張、牛各股才竄到周家口以西。任、賴各股才竄到太和以西。大約夏天秋天幾個月,山東、江蘇可以高枕無憂。河南、皖、鄂,又必會手忙腳亂。我準備在幾天內到宿遷、桃源一帶視察堤牆。從水路去臨淮而到周家口,盛暑坐小船是很苦的差事。因為陸路多被水淹,雇車又很不容易,不得不改走水路。

我年紀越來越老了,勉強支持一年半載,實在不能再久擔大任了。我想我們兄弟身體都不太好,後輩子侄尤其虛弱,要在平日講求養生的方法,不可臨急亂看郎中亂吃藥。

養生的方法,大約有五個方麵:一是睡眠飲食有規律,二是製怒,三是節欲,四是臨睡洗腳,五是兩餐飯後各走三千步。製怒就是我所說的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眠食有恒及洗腳二事,星岡公行了四十年,我也學了七年,飯後三千步近日試行,從此永不間斷。弟弟從前太勞苦,年近五十,希望把這五個方麵的事實行,並勸沅弟和子侄們實行。

我與沅弟同時封爵開府當督撫,門庭可說極盛一時,然而,不是長久可以依仗的東西。記得己亥正月,星岡公訓竹亭公說:“寬一(即曾國藩)雖成為翰林,我家仍然靠作田為業,不可靠他吃飯。”這話最有理,今天也應當以這句知為命脈。希望弟弟在作田上用些工夫,輔以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八個字,任憑家裏如何富貴興盛,切不要改變道光初年的規模。凡是家道可以長久的,不依仗一時的官爵,而依靠長遠守家規。不依仗一兩個人的驟然發跡,而依靠大眾的維持。我如果有福,罷官回家,當會與弟弟同心竭力維持。老親舊戚,貧困的族黨,不可以怠慢人家,對待貧困的與對待富有的一個樣,在興盛時要想到衰落時,那自然便有深厚堅實的基礎了。

凱章家的事,就照弟信中說的辦,一劄照收。湘軍各營都不在我身邊,所以每月隻能送一次信,等到了周家口後立即就可送三次。其餘的詳寫在日記中。順問近好。沅弟在湖北拆閱,均此。

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日(1866年7月16日)

【精華點評】

曾國藩雖貴為晚清權臣,一生卻體質羸弱,又“心血積虧太過”,他能道德、軍功、文章三不朽,主要得益於他獨特的養生之道。曾國藩講究養生之道是在入京之後。那時他常常感到頭暈、乏力、目蒙,便同翰林院中的一班人研討起養生之法來。唐鏡海是他最崇拜的一位前輩,曾口授養生處世之秘,曾國藩牢牢記在心裏。道光二十二年十月,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唐先生言,最是‘靜’字功夫要緊。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總是要靜。又曰:凡人皆有切身之病,剛惡柔惡,各有所偏,須自己體察所溺之病,終身在此處克治。”曾國藩是一個能舉一反三的人,唐鏡海這一番教誨,使他生出許多養生的心得來,如他在鹹豐十一年的日記中寫道:“忿、欲二字,聖賢亦有之,特能少忍須臾,便不傷生,可謂名言至論。”他又記道:“養生家之法,莫大於懲忿、窒欲、少食、多動八字。”“懲忿”,曾國藩解釋說,即“所謂少忿怒也。”“窒欲”,就是克製情欲。“少食”,就是不吃得太飽。“多動”,就是增強運動。

【經典格言】

養身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懲忿,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

調養之法不在服補藥

(1866年11月12日與四弟曾國潢書)

【家書】

澄弟左右:

九月八日接八月初九信,廿六日接八月廿二日信,十月初一日接九月初五之信,具悉一切。弟之兩孫,元五、元六派名廣文、廣敷,餘孫元七擬取派名廣鈞,既無偏旁合為一律,惟廣字下一字用十一真、十二文之韻,聲調較為清亮。

科三侄以直隸州知州用,係克複金陵後第二次恩旨。季洪弟贈內閣學士,亦係確有其事,即日當查出付回,盡可不花部費。

蔡貞齋投營,無好差使可派。若其果來,不過如鄒至堂、沈靄亭之數,贈銀百金,附案保獎。在我已屬竭力周旋,而在渠仍無大益。或渠不來,餘便寄百金遙周故舊,不知可否?弟一酌之。

服藥之事,餘閱曆極久,不特標病服表劑最易錯誤,利害參半,即本病服參茸等味亦鮮實效。如胡文忠公、李勇毅公(希庵)以參茸燕菜作家常酒飯,亦終無所補救。餘現在調養之法,飯必精鑿,蔬菜以肉湯煮之,雞鴨魚羊豕燉得極爛,又多辦醬菜醃菜之屬,以為天下之至味,大補莫過於此。《孟子》及《禮記》所載養老之法、事親之道皆不出乎此。豈古之聖賢皆愚,必如後世之好服參燕菜魚翅海參而後為智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