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天文愛好者的星空觀測(3 / 3)

查《中國天文年曆》或《天文普及年曆X推算行星的未來動態。在天文年曆中,一般都列有當年太陽和各大行星的赤經、赤緯值。水星每5日列一組值,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每10日列一組值。我們查算到某日太陽和行星的赤經、赤緯,就可以在黃道星圖中標出太陽和行星的位置。在查算的時候,要注意把行星在留的日期考慮進去。從行星和太陽的赤經差,可以推知行星的升起、下落以及可見情況。

任何一顆星,包括內行星和外行星,離太陽大約是看不見的。如果用時角來表示,在太陽以車或以西大約1小時內的星星是看不見的。當行星的赤經比太陽的赤經小的時候,它在太陽的西邊,比太陽先升出地平線,下半夜可見。當行星的赤經比太陽的赤經大的時候,它在太陽的東邊,比太陽遲落入地平線,上半夜可見。當行星和太陽的赤經差等於180°的時候,行星衝日,在衝日前後,全夜可見。

如果在黃道帶星圖上標出12個月內太陽和行星的位置,就可以得到整年行星可見情況。

尋找行星的方法

天上的星星很多,怎樣才能把我們要觀測的行星找出來呢?除了上麵所說的通過推算或者查算,了解行星的動態以外,還可以根據行星本身的一些特征較快地把它尋找出來。

行星總是在黃道附近運行。我們可以借助黃道帶星圖來尋找它。

行星一般比恒星亮。金星是全天最亮的星,亮度在一33~43等之間,發白光,人們叫它“太白金星”。木星亮度僅次於金星,在-14--25等之間。

行星閃爍小,亮度比較穩。由於行星離我們比較近,有一定的視圓麵,視圓麵上各點射來的光線對大氣抖動的影響可以相互抵消,所以行星的閃爍現象比較小。而恒星離我們很遠,它的光是呈點狀的,受大氣抖動的影響比較大,所以恒星總是不停地閃爍著。

行星的觀測

青少年觀測行星,可以用肉眼,也可以用小望遠鏡。用肉眼觀測行星,可以了解行星的視運動規律。觀測時要有一張黃道帶星圖,根據推算或者查算,在星空中找到要觀測的行星,估計這顆行星相對於周圍恒星的距離,然後在黃道帶星圖上標出這顆行星所在位置,並且記下觀測日期。對於水星,每天要觀測1次。對於金星,可以3天或1周觀測1次。對於外行星,可以1周或者1個月觀測一次。行星在留的附近,觀測次數要稍多一些。把1年內觀測記錄下來的點,用光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就是這顆行星當年相對於恒星的視運動路徑。

用小望遠鏡觀測行星,能夠看到行星有一定的視圓麵,能夠看到行星的位相變化,能夠看到行星表麵的一些情況,能夠看到行星的一些衛星,能夠看到天王星、海王星和一些明亮的小行星。因此,用小望遠鏡觀測行星是十分有趣的。

由於行星和地球之間的距離不斷變化,我們看到的行星視圓麵和行星亮度也在不斷變化。視圓麵的大小一般用視角徑表示,行星的視角徑是觀測者對行星整個圓麵所張的角。內行星在下合前後的視角徑最大,在上合前後的視角徑最小。外行星在衝的時候視角徑最大,在合的前後視角徑最小。

由於行星本身不發光,隻是反射太陽光,所以行星同月亮一樣有位相變化,也就是有圓有缺。內行星在上合前後接近圓形,在下合前後是彎月形。金星的視角徑和位相變化示意圖。外行星在衝的時候是圓形,合的時候接近圓形。合的前後離地球遠,視角徑小,亮度小,不適宜觀測。衝的時候離地球近,視角徑大,亮度大,是觀測的好時機。

用小望遠鏡觀測行星,要選擇天氣晴朗、空氣寧靜的時候進行。望遠鏡的放大倍數也不宜太大,有40~100倍就可以了,否則容易因空氣波動引起行星表麵模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