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攻心為上——統馭人才的法則(2)(2 / 3)

二是威嚴所至、警戒有方。公元40年秋,河南尹張假和諸郡守十餘人,借大量田畝之名,弄虛作假,侵擾百姓。案發後,劉秀下令把張汲等人抓起來,處以死刑。後來,劉秀以此事探詢功臣馬援的看法,說:“我有點後悔以前殺了那些郡守,殺得太多了。”馬援很得體地回答道:“死得其罪,何多之有。”劉秀聽後哈哈大笑。與其說這是探問功臣們的意見,倒不如說是一種嚴重警告更為準確。劉秀不僅不徇私情,嚴懲貪官汙吏。他在封功臣列侯的同時,就給他們敲敲警鍾。建武二年,劉秀特地下詔書告誡功臣。意思是功臣們要想永遠保持高官厚祿的地位,過榮華富貴的生活,並蔭澤子孫後代,那麼就應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嚴肅謹慎的態度,時時刻刻要盡職守,不得有半點放縱大意。此詔書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又足以使功臣敬服。可見,劉秀的良苦用心,非同一般。

三是勸勉相宜,削除實權。劉秀深知,開國功臣的“坐大”,將會對皇權構成嚴重威脅,信任、勸戒與感化隻是權宜之計。根本的措施還在於解除功臣們的實權,即“退功臣,而進文吏。”在實施中很有章法。先是“帝在兵間久,厭武事”。“不欲功臣,擁眾京師。”鄧禹、賈複等開國元勳洞察上意,即“知帝偃幹戈,修文德”,於是交出兵權。劉秀解除大將兵權,先是啟發誘導,促其心領神會,自覺交出。繼而以關懷仁愛之心,保全功臣晚節義相規勸,可謂名正言順,冠冕堂皇,理所當然。

四是賞賜有加,不時慰問。劉秀雖然解除了功臣的實權,實行了文治。但他不忘舊情,不時賞賜可觀的封地、民戶和錢帛給功臣;對於已經衣錦還鄉不再參與朝政的諸侯,時常派官員前去慰問,並把異域朝貢的珍奇瑰寶、甘鮮美味分賜給這些離職的功臣宿將,使其頤養天年,沐浴龍恩。

正是由於漢光武帝采取了上述一係列剛柔並濟的統治措施,並以清明的政治手段,穩妥地解決了如何對待開國元勳的問題,從而保持了東漢初期統治局麵的相對穩定。

漢光武帝對待開國元勳,既恢宏大度,消除上下隔閡猜疑,又威嚴所至,及時訓誡,也勸勉相宜,掌握大權,更賞賜慰問,使群臣感恩戴德。這種統禦之術的確勝人一籌。

漢光武帝劉秀善於籠絡人心,在群雄並起,諸侯割據的年代,許多將領出生入死地為他賣命,助其統一了天下。南陽冠軍人賈複,到河北投靠劉秀,當即被任命為破虜將軍。賈複所乘之馬贏弱,劉秀便將自己所乘之馬賜予賈複。後來賈複隨劉秀攻打青犢與射犬,一直戰到中午,打得天昏地暗,而青犢陣地仍然十分堅固。劉秀傳詔賈複,令早已饑餓的將士先用早飯,爾後再行攻打。賈複不從,他主張先破敵,後用飯。於是親自找著軍旗,率先衝上城池,打贏了這場戰爭,諸將皆佩服賈複的勇猛。後來繼續北上,與五校戰於真定,大敗敵軍,但賈複卻身受重傷,危在旦夕。劉秀聞訊後,大驚失色,惋惜地說;“我之所以不讓賈複為別將的原因,是因為他輕敵勇敢,現在果然傷了我的虎將。聽說他的夫人已經懷孕了,如果將來生的是女孩,我的孩子就娶其為妻,如果生的是男孩,我的女兒就嫁給他,不能讓賈複憂慮自己的妻兒。”賈複深受感動,傷好之後,馬上奔赴前線,作戰更加勇敢。

劉秀為了使別人擁護自己,便采用籠絡人心的方法,采取包括金錢、權勢、婚姻等在內的一切手段,使別人甘為自己衝鋒陷陣,感恩戴德。

對待下屬要有寬容之心

有句古語,叫做“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意思是說,水太清了就養不住魚,為人太清正,則不能有許多人追隨。從道德上來講,為人必須清、正、廉、潔。但過分的清正,就會變得刻板,不能對人持寬容厚道之心。對人不能持寬容厚道之心,也就不能容人,不能容人也就不能用人,不能得人之心。這是用人藝術中的大忌。

俗話說,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每個人都有其弱點,也都各有其私和特殊的個性,如果用人者要求每個下屬都一樣,鐵板一塊,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用人時過於清正,就會顯得不講情麵,不通情理,不能寬容人的缺點。這樣,用人就要困難得多,用人時,該糊塗的,就要糊塗,該馬虎的,就得馬虎。尤其是政治家、高層領導人,更要有容人之量。俗話說:“宰相肚裏能行船”,行大事者不拘小節,便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