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育人
在企業競爭日益表現為人力資本競爭的今天,培訓無疑是企業培養高素質員工並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目前,許多企業已認識到培訓的重要性,已把培訓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任務。
剔除“庸妒症”思想
“庸妒症”,是指一些才能平庸的領導者出於對別人成就的恐懼,以及怕別人才華超過自己而產生憂慮的一種思想情緒。在培養後備人才、選用接班人時,他們懼怕那些才華出眾、才能超過自己的下屬人員,隻培養一些無膽無識、碌碌無為、才能比自己還要平庸的人,如此,才能在平庸者麵前炫耀自己的能力,而且還能使平庸的後來者乖乖地聽命於己、一呼百應,像馴服的野馬、忠實的奴仆,絲毫也危及不到自己的仕途前程。同樣,後來的領導人由於才華平庸,也效仿前輩領導者的做法,拒絕給有能力的部下進修提高的機會,使他們不能脫穎而出,繼續培養比自己能力還差且聽命順從、俯首帖耳、懦弱無能的庸碌之輩。
實際上,“庸妒症”是一些領導者懼怕人才競爭的一種可怕的心理障礙,是一些領導者身上的病毒,如果不及時進行心理治療,給予鏟除,對國家的興旺、企業的發展,都將有百害而無一利。
唐朝奸臣李林甫,培植出來的後備官吏必須符合他的標準。後備隊大多是些膽小怕事、迎合巴結、沒有主張的平庸之輩,像陳希烈就是李林甫培養出來的“後備”丞相。李林甫一死,這些治國乏術的昏庸之輩,致使唐玄宗晚年的朝政愈加昏暗不堪,“安史之亂”爆發之時,朝中竟無一人能拿出製敵之策。唐朝的衰敗不能不說與“庸妒症”有關。
南宋時期,秦檜當政,他培植的官員大多是惟命是從的懦弱者。他培養後備屬官的標準是:第一,在思想路線上一定要同他一致;第二,在個人能力上一定要比他差;第三,在品德上一定是軟骨頭,對他絕對服從。副宰相孫近,就是他的得意門徒。孫近才華平庸,隻知鸚鵡學舌,秦檜在朝廷上公開說:朝廷應該同敵人講和,天子應當向敵方下拜。孫近就隨聲附和:應當下拜。當有人到政事堂向孫近征詢國事時,這位執政大臣,被連問三次都答不出話來,最後隻說已經讓下麵有關人員討論去了。這種無才無能之人,能指望他抗敵治國嗎!秦檜死後,由於孫近庸庸碌碌、無所作為,自然也學秦檜那一套育人術,培植一些近乎窩囊的同僚執政,能力上比自己更差。這些大臣雖沒有秦檜那樣奸惡歹毒,但都沒有治國之策、禦敵之術,到頭來,誰也不能挽救南宋的頹敗局勢。
回過頭來再留心一下今天的現實,也不難發現一些企業的領導者或多或少都帶有一些“庸妒症”的病毒。往往才華出眾的部下得不到進修培訓的機會。而總是讓一些才能欠佳、素質一般、潛力不大的人員享有進修的機會。員工接受培訓,提高能力,本無可厚非。問題的關鍵在於,應該讓誰去接受培訓與進修,是讓那些接受能力強、才華出眾的人員去進行係統的培訓,還是叫一些才華一般的人去學習進修?
隻有前者,對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才大有好處。但在有些領導者看來,那樣做,會直接威脅第一把手的位子。因為,不知何時,他們就會成為第二把手、第三把手。到那時,他們在企業管理方麵,就會喧賓奪主,與自己旗鼓相當。這樣的部下,往往就不那麼聽話,甚至會礙手礙腳。所以,有些企業領導反而願意讓沒什麼主見、缺乏才幹的人員去接受培訓。因為,那樣做,有利於自己繼續搞“一言堂”。殊不知,培養與選拔比自己能力水平差的人員作為企業領導的第二梯隊、第三梯隊,企業的管理素質就會越來越差。
“庸妒症”既然是一種不良的心理品質,作為領導者,就應當時時提醒自己,有意識地加強自身的素質修養,開闊自己胸懷,正確地看待自己和自己的部下。以企業、事業為重,敢於培養在才華方麵超過自己的人。敢於提拔重用比自己強的人,這才是有作為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