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各安其位——用人之長的法則(1)(1 / 3)

一個優秀的企業領導,假如把每個下屬所擅長的方麵有機地組織起來,就會給企業的發展帶來整體的效應。因此,有效地調動每個下屬的長處,是一位合格的企業領導的責任。換句話講,高明的領導者會趨利避害,用人之長,避人之短;如此一來,則人人可用,企業興旺,無往而不利!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現在有一些企業領導者,用賢而不能適其才、盡其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大懂得用人的長短之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個道理似乎很簡單,但有些領導者總是在用人的問題上求全責備。在實際管理過程中,使用非所長的人才的事屢見不鮮。有些丁作,本不是這個人的專項,可領導總是說:“幹一幹,時間長了就能勝任了。”似乎人才應該是樣樣精通,非為全才不可。更有甚者,領導對有的管理人員,今年分管財務,明年分管生產,後年又去搞市場營銷,第四年去主管科研開發,第五年又被任命為公關經理,如此等等。這樣的任命,在企業、事業單位都時有所見。一個人麵對如此頻繁的調動、如此多變的工作,而又都能勝任,則非“全才”不可。然而,世上難以找到“全才”。一個人不可能在各個方麵都“長”非“短”,結果必然使管理人員在其崗位上成為“外行”。當外行占據了管理的舞台,即使此人的品德再好,在其他方麵再有才能,在這種人事安排、用人方式之下隻有百害而無一利。

人才不是超人,不是全人,並非事事都行,樣樣能幹,隻能在某一方麵或某幾個方麵能力突出。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由於生理、氣質、智能等種種因素,人才存在著個體差異。這種差異首先表現在能力類型特點上,即能力的方向不同。人的能力多種多樣,概括起來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知覺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操作能力,這些是人完成一切活動都需要的;特殊能力,是人在完成某種特定活動時所需要的能力。以上種種能力在人身上的表現是不同的。有的人這種能力突出,有的人那種能力突出;有的人這幾種能力兼佳,有的人那幾種能力兼佳。由於人才的個性差異,可以從不同角度把人才進行分類。

從人才的才幹特點上看,有再現型、發現型和創造型之分。再現型人才,博聞強記,知識淵博,人們常常稱讚這種人讀書“過目不忘”,是“活字典”。《三國演義》中的張鬆,看了一遍曹操所著的《孟德新書》,就能從頭至尾,背誦一遍,並一字不差,這就是一個出色的再現型人才。發現型人才,善於分析聯想,思維敏捷,見解新穎。比如,《三國演義》中的楊修,見曹操在門上寫個“活”字,就知道曹操嫌園門太寬。

見曹操在酥盒上寫下“一盒酥”三字,就拆字為“一人一口酥”,分吃了事;見曹操以“雞肋”為夜間口令,就領悟到曹操進退兩難的心境。創造型人才,富有遠見卓識,可以提出超出常人的見解,隆中決策的諸葛亮就是這樣的佼佼者。

從人才的社會分工上看,有政治家、科學家、企業家、教育家、藝術家、體育家等等,各自在不同領域中才幹突出。而管理人才則有決策型和執行型之分。決策型人才,能高瞻遠矚,係統分析,善於判斷與決斷。執行型人才,善於領會上級意圖,富有出眾的組織才能,忠實堅決,埋頭苦幹,任勞任怨。

總之,才能存在著差異,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正確的用人方法應該是用人之優、用人之長,正如唐太宗所講“舍其所短,取其所長”;“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北宋範仲淹以孔子的學生為例,說顏淵、閔子騫以德行見長,冉有、季路以善政聞名,子貢則精於言辭,而子遊、子夏卻擅長文學。這些人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這說明合理使用人才,就要發揮各人的特長,而不應該求全責備,挑剔其缺點。

古今中外,善用人者,無不都揚長避短,劉備就懂得用人之長,讓長於謀略的孔明運籌帷幄,而讓長於統兵的關羽和張飛馳騁沙場。相反,如果讓張飛當軍師,讓諸葛亮當武將,那麼劉備豈有出頭之日!三足鼎立也無從談起。俗話說:“用人之所長,往往能得人得天下。”朱元璋在元末農民起義中最注重用人所長。朱元璋曾問過陶安,劉基、宋濂、章溢、葉琛等名賢各有什麼專長?陶安回答:我在謀略方麵比不上劉基,論學問比不上宋濂,論治民之才比不上章溢、葉琛。朱元璋在了解到劉、宋、葉等儒士的專長後,便安排宋濂為儒學提舉司提舉,教太子讀經史;命章溢、葉琛為營田司做事;將劉基留在身邊參與機密謀議。朱元璋用他們的各自所長,協助自己治國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