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慧眼識珠——甄別人才的法則(3)(1 / 2)

杜絕“以貌取人”的誤區

通過相貌和表情來了解人,是“識人”的一種輔助手段。但是,若絕對化,把“識人”變成以貌取人,就會錯識人才乃至失去人才。

三國時,東吳的國君孫權號稱是善識人才的明君,但卻曾“相馬失於瘦,遂遺千裏足。”周瑜死後,魯肅向孫權力薦龐統。孫權聽後先是大喜,但見麵後卻心中不悅。因為龐統生得濃眉尖鼻、黑麵短體、形容古怪,加之龐統不推崇孫權一向器重的周瑜,孫權便錯誤地認為龐統隻不過是一介狂士,沒有什麼大用。於是,魯肅提醒孫權,龐統在赤壁大戰時曾獻連環計,立下奇功,以其說服孫權。而孫權卻固執己見,最終把龐統從江南逼走。魯肅見事已至此,轉而把龐統推薦給劉備。誰知,愛才心切的劉備,也犯了同樣的錯誤。他見龐統相貌醜陋,心中也不高興,隻讓他當了個小小的縣令。有匡世之才的龐統,隻因長相不俊,竟然幾處遭到冷落,報國無門,不得重用。後來,還是張飛了解了他的真才後極力舉薦,劉備才委以副軍師的職務。

晉代學者葛洪在《抱樸子·外篇》中深有感觸地說:看一個人的外表是無法識察其本質的,憑一個人的相貌是不可衡量其能力的。有的人其貌不揚,甚至醜陋,但卻是千古奇才;有的人雖堂堂儀表,卻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草包,倘以貌取人,就會造成取者非才或才者非取的後果。

一向慧眼識珠的曹操,也有過以貌取人的錯舉。益州張鬆過目不忘,乃天下奇才,隻是生得額窄頭尖,鼻塌齒露,身短不滿五尺。當張鬆暗攜四川四十一州地圖,千裏迢迢來到許昌打算進獻給曹操時,曹操見張鬆“人物猥瑣”,從而產生厭煩之感;加之張鬆言詞激烈,揭了自己的短處,便將張鬆趕出國門。劉備乘機而人,爭取到了張鬆,從而取得了進取四川軍事上的優勢。如果曹操不是以貌取人,而是禮待張鬆,充分發揮其才識,那樣三國時期的曆史恐怕會是另一種結果。

同樣,現代企業的領導者,要想做到真正識別人才,就需要對個人進行全方位的審察,看其是否具有相當的能力,是否有發展前途。如果不注重一個人的學識、智慧、能力等方麵的培養與使用,不注重其專長的發揮,隻是通過其對某些問題的看法來衡量他的判斷能力、表達能力、駕馭語言的能力,隻是僅憑一個人的相貌如何來判斷其能力的大小,甚至由此來決定人才的取舍,那麼,必將導致人才被埋沒。

據傳,夏桀商紂長相姣美,身材魁梧,堪稱美男子,而且勇武超群,智慧過人。若僅觀其外表,不啻“天下之傑”。然而,他們卻是殘虐民眾的暴君。與此相反,曆史上其貌不揚的奇才卻大有人在。楚國的孫叔敖,頭發短且稀疏,左手長,右手短,五短身材,立於車上還沒有轅前橫木高,卻能輔佐楚王,使其執政的楚國成為戰國時期實力強盛的國家之一。

可見,相貌美醜與人的思想善惡和能力大小並沒有必然的聯係。人雖貌醜卻有德有才,則不失為君子;人雖貌美而無德無才,卻隻能是小人。由此,使我們聯想到目前有些企業的管理者,在人才招聘會上,還沒有跟人家談幾句話,就顯得極不耐煩,原因是嫌對方相貌不好,即使不是拋頭露麵的職業,錄取時也猶豫再三。在招生問題上,更有令人費解的事,1995年一名河南考生高考總分數超過了錄取線,他所選擇的誌願是與相貌無關的專業,並表示願服從分配,即使這樣,居然沒有一所高等學府肯錄取他,原因是嫌他長相不好。此事經《東方時空》紀實報道後,國人嘩然;中央電視台還專門對此作了評論。在邁向21世紀的今天,還有此種事情發生,實在令人深思。

以貌取人是識人的大忌。真正的人才,是由德、識、才、學、體等基本要素組成的有機的統一體。

德,是指人才表現出來的意誌、興趣、情感、性格和專注力等品德。優良的心理品德應表現為高度的事業心、吃苦耐勞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撓的意誌及高尚的情操。

識,指的是人才的見識,即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見解,表現出與眾不同的見識能力。具有見識能力的人能夠入木三分地把握和認識事物的本質;能一針見血地抓住事物的發展關鍵環節;能得心應手地駕馭各種環境和條件;能在關鍵時刻堅定果斷地拍板;能衝破習俗觀念的束縛,大膽地另辟蹊徑。

才,是指一個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包括記憶能力、觀察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和想象力等。

學,即學問、知識,包括直接知識、間接知識、理論知識、經驗知識等。人才的知識結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前沿知識組成的塔式結構;另一種是以專業知識為基點的骨幹,以其他與之相鄰近的知識作補充交織而成的網絡式結構。

體,指身體素質。身體是事業之本,曆史上許多成功的人才都是得助於健康的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