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情報
情報與信息的英文單詞盡管同是“Information”,但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下麵將分別介紹二者的異同。
一致性表現在:情報一詞泛指一切最新的情況、消息的報道、交流,其本意來自於軍事上的“敵情報告”,是軍事行動的重要依據之一,帶有軍事行為,具有保密性的含義。因此,情報存在於人類社會的各項活動之中,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從這些意義上來講,“情報”與信息概念中的“社會信息”的含義是相通的,可以說具有一致性。
鑒於在人類社會中“情報”與“信息”兩詞的相通性,1992年國家科委決定將科技情報司改名為科技信息司,並建議全國科技係統不再使用情報一詞,而改用信息二字,使之更具有時代的特點。過去所說的情報檢索改為今天所講的信息檢索,使檢索的內容更加廣泛。但這種做法盡管有利於統一認識,但學術界大多持謹慎態度,因為“信息”同經過組織的知識性的“情報”畢竟不是同一層次的事物。
不同點表現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情報作為科學交流的對象是指一切傳遞中的能夠改變認知主體原有知識結構的知識,它才是情報概念的主體構成部分。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指出:“情報就是為了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所需要的知識,要注意它的及時性和針對性這個要求”,“情報就是激化了、活化了的知識”。英國著名學者、情報學家布魯克斯準確也更科學地描述了情報與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他曾提出這樣一個基本方程式:K[S]+△I=K[S+△S],其中K[S]表示原有的知識結構,△I為新吸收的情報量,K[S+△S]為新形式的知識結構。該公式充分表明,沒有情報的傳遞和交流,就不會有知識的利用和吸收;情報是知識的一部分,但靜止的知識並不是情報,情報的價值正在於它是交流著的知識。由此可見,情報就是傳遞著的知識,而且這種傳遞著的知識是可以改變認知主體的知識,從而解決其特定問題。
另外,一種經過加工、分析之後產生的“情報”,其含義既不同於信息,也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情報;在英語中,“Intelligence”一詞所表達的正是這種情報。目前學術界討論較多的競爭性情報檢索一詞,即來源於英文中的“Competitive Intelligence”。可見,不是所有的人類社會信息都是情報。
通過以上分析,信息、知識、文獻、情報四個概念的關係可以概括為:信息是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之中的事物普遍聯係方式;知識是人類社會中經過人類加工的係統化信息,情報盡管不全部是知識,但絕大部分的情報表現為運動著、傳遞著的知識;信息、知識、情報是一個範疇,它們直接可用於消除事物的不確定性,三者之間存在大小與從屬關係,即信息的概念領域最廣,知識次之,情報最狹,知識與情報最後的落腳點都是信息。文獻則是記錄人類信息、知識、情報的一切載體。
另外, 在信息檢索過程中也常會遇到資料、資訊這樣的詞彙。資料主要指為工作、生產、學習和科學研究等參考需要而收集或編寫的一切公開或內部的材料。資訊是海外學者對Information的譯名,與信息有相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