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以D縣為例進行個案分析。從D縣的情況來看,為了分析指標的情況,選取基金結存率來進行時間序列分析。回顧性研究獲得了2007年8月-2008年8月一個周期(12個月)的基金結存率。
按照運行要求,到2009年期末將基金補償完畢或略有結餘。到2009年7月,基金僅結存2.79%,最後期末基金為1290.25萬元,透支7.29%。這裏因為樣本量不夠而沒有建立時間序列分析的監測控製區域,但也直觀地看出了基金的運行情況,至於透支的原因。
分析13個指標,有5項指標落入正常值範圍內。這5項指標是人均籌資標準、合作醫療受益率、參合農民門診補償比、參合農民住院補償比和總有效補償比。其它8項指標在正常區域外,其中,籌資率、各級財政補助占總籌資比例、合作醫療統籌基金結存率、參合率、合作醫療人均個人負擔住院費用占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例、合作醫療與非合作醫療住院次均費用比和合作醫療住院次均補償費7項指標都低於監控區域,隻有合作醫療門診次均補償費高於控製區域。結合上麵分析的指標間的關係和不同影響因素,針對這些指標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呢?影響因素一欄列出了指標原因的主要影響因素。比如基金結存率,為什麼透支7.29%,結合D縣具體情況,從籌資情況看,主要因為部分鄉鎮人均1元的財政補助尚未到位。從補償水平看,D縣2008年透支196.75萬元,平均每個鄉鎮透支20萬元。其門診補償標準是在鄉村衛生管理一體化村衛生所發生的費用及鄉衛生院特殊檢查以外的門診費用,每戶每月100元以下的報銷10%,超過100元的報銷15%;鄉衛生院的住院費用和門診特殊檢查費用報銷40%,鄉鎮住院固定補償比太高是透支原因之一。
縣級以上住院分段也存在一定的透支問題,如3000元以下報銷10%,3000-4000元報銷15%,4000元-5000元報銷20%……因為是分段報銷,不少參合農民住院花費在接近報銷下限時為了獲得更多補償,有意要求醫生多開點藥或做其它項目,由此可進入更高一段報銷比例,從而獲得更多的補償。對此,方案可設計為分段累計報銷,減少這種“道德損害”而造成的透支。其它如參合率、發病率也是影響透支的因素,還有如一開始參合農民報銷意識差,報銷的人數和數額少,隨著對合作醫療的認識,報銷人數和數額增大而造成的正常性透支。再如體現參合情況的參合率(61.14%)低於正常區域70.14-88.56,分析與參合率相關的因素來看,D縣農民純收入較高,2008年3806元,農民經濟可支配能力強,健康意識高,保障形式以合作醫療為主,也有很多農民加入了商業保險(康寧定期保險和康寧終身保險)。從保險責任上看,康寧定期保險和康寧終身保險是集疾病保險、生存保險和死亡保險於一體的、具有綜合保障能力的險種,它既可提供重大疾病和傷殘的經濟補償,又在無疾病和傷殘事故發生的情況下,使投保人或其受益人獲得保險金返還。這種保險設計迎合了農村居民既希望得到疾病保障,又不希望“損失”保險費的心理,具有一定的儲蓄性,因此能夠被相當一部分農民接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參合率。另一種原因是D縣嚴格的鄉村一體化雖然對實行合作醫療建立了一個良好穩固的平台,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對參合率也有一定程度的負麵影響。嚴格的人員、財務、業務、行政等一體化,鄉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是一個利益集體,村衛生室隻不過是鄉衛生院的一個綜合性科室,對醫療服務市場有一定相對壟斷性,村衛生室缺乏機動靈活性,沒任何自主權,衛生室很多藥品高於零售藥店,治療也不如個體行醫靈活,參合群體中青壯年勞力本來就對合作醫療興趣不大,日常必需藥品不如到零售藥店靈活優惠,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們的參合意識。
第四節 討論與建議
1.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指標信息係統
總起來看,對合作醫療的綜合評價,考慮合作醫療的特點和內容,從不同方麵選定指標建立評價體係,優點是全麵、係統,適合年度考核,但對於日常的合作醫療管理和監測控製來看,不是太適應,原因是評價體係選定的指標太多、太細,涉及的麵太廣、太全,實際太難操作。從指標看,有很多指標如計劃免疫和非計劃免疫疫苗的覆蓋率(%)、孕產婦係統管理率(%)、婦幼保健保償製覆蓋率(%)、嬰兒死亡率(每1千活產)、孕產婦死亡率(每10萬活產)、家庭衛生服務調查的二周患病率(%)對合作醫療影響太小,也羅列進來;有很多指標雖然很重要但實際操作難度太大,如抗生素使用率、參合農民、定點醫療機構和管理機構三方滿意度、門診、住院費用中藥品費用的比例等。還有很多定性指標,如對合作醫療的可行性評價意義不是太大,而主觀判斷性又太強。因此如何選擇指標,使指標敏感性強、代表性強、可操作性強,做到少而精,是合作醫療綜合指標評價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另外,指標的可獲得性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評價指標資料主要來源於4個方麵:查閱有關文件、經常性登記數據、向有關部門索取和專項調查。由經常性工作記錄或向有關部門索取的數據,常有不完整、不準確的情況發生;專項調查或全麵調查又耗費人力、財力。因此指標的資料來源是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麵。指標的來源最好應用常規登記,與合作醫療管理信息係統相銜接,使管理人員能隨時掌握工作情況,像抗生素使用率、三方滿意度、門診、住院費用中藥品費用的比例等指標是很重要,這樣類似指標在年度考核或專項調查中可以考慮,但我們不可能在日常工作中去數處方計算抗生素使用率、專門設計調查表調查參合農民、經辦機構、定點醫療機構的滿意度,因此合作醫療的評價指標最好來源於日常報表。
從調查來看,信息的完整性和統一性是很重要的。試點縣合作醫療運行以來,第一批7個省級試點縣合作醫療基礎好,資料比較完整,有些基礎差的試點縣不太注重原始資料信息的統計收集工作。不同的縣有自己不同的指標需要,不同的縣對個別指標的理解也不同,造成同一指標提供的信息可比較性差,如合作醫療的受益率,有的計算時隻包括門診和住院,有的連體檢人數也統計在內,結果受益率都是100%或超過100%。調查時,設計的指標很重要又很有必要性,卻得不到指標的原始信息,如門診、住院費用中藥品費用比例,合作醫療用藥目錄內藥品費用等。
還有一個與評價指標相關的是計算機管理係統。不同的縣實施合作醫療有其不同的具體情況。有的全縣一個設計方案,有的不同鄉鎮實行不同的方案,但其原理、原則、方法是一致的,唯有不同的是籌資、補償範圍和補償標準,根據實際情況區別對待是正確的。但各地的計算機管理係統差別也太大了,每個縣都有自己的係統選擇,造成了管理上的極大不方便。現行的計算機管理係統還有一個缺陷是缺乏監督監測控製評價模塊。每一個參合病人的原始基本信息、就診情況、補償情況都要詳細地登記錄入,如此龐大的資料,最終分析利用程度卻很低。因此,為便於信息的統一管理,原始信息資料要盡量保持完整。在對指標統一認識的基礎上,各級管理部門可統一控製部分常規統計報表指標,並建立合作醫療監督監測控製預警係統,作為一個模塊納入計算機信息管理係統。如基金收支預測預警係統,可為合作醫療基金收支平衡提供支持手段,為製度穩健運行提供基礎支持。預警係統可選部分敏感指標,確定警情與警限,並以監測係統與預測係統的結果為基礎,實時監測警情與預測未來警情。監測係統應包括監測基礎數據指標與監測結果指標、監測方法、監測結果四部分。預測係統可由預測基礎數據指標與預測結果指標、預測模型、預測結果組成。分析監測數據指標間的關係,尋找影響合作醫療基金收支的關鍵因素。
2.指標的篩選
本研究根據篩選指標的判斷標準選用了3種方法。其中,專家谘詢法是在論述指標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基礎上從主觀經驗角度篩選出指標18個,離散趨勢法是從敏感性角度考慮能否將指標區分開,篩選指標28個,而指標聚類分析法從代表性方麵將指標收斂為23個;同時考慮到樣本量大小、指標較多和指標間內在相關性,為保證計算過程能夠收斂,在篩選指標時,每方麵單獨篩選後聯合篩選,都用專家谘詢法、離散趨勢法和指標聚類分析法3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篩選,篩選出3種方法共有的指標15個。15個中,合作醫療統籌基金支付比與結存率是同一個指標兩個方麵,所以隻保留基金結存率,大病補償額占住院費用總支出的比例實際就是參合者住院實際補償比,故隻保留參合者住院實際補償比。結合合作醫療具體情況和專家谘詢意見,考慮到受益率與補償比之間關係,對於參合者受益率、參合者門診受益率和參合者住院受益率3個指標以參合者受益率來代表,所以最終確定的指標是13項。可以說,指標的選擇,既考慮了指標本身特點、內容和性質,又考慮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需要評價的重點,還對指標代表性進行了驗證,因而選定的指標是比較合理的。並且13項終選指標都在專家谘詢法確定的指標範圍內,這說明指標是經過定性和定量方法合理權衡的,並且以定性為主。
在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專家谘詢並沒有嚴格按照Delphi 法設計和操作。對於34項指標的初選,是在文獻複習的基礎上,在合作醫療省級培訓班請專家就指標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從112項指標作出選擇;對於34項指標的終選,隻進行了一輪,並沒有進行多輪。因為在第一輪谘詢時,計算的重要性權重結果和可操作性權重結果與專家建議的相對理想指標數比較吻合。指標篩選雖然進行了兩輪,但兩輪的設計不同,故沒有按照權重係數來計算權重總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