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評價理論基礎(二)(2 / 3)

目前關於績效的定義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績效是結果;另一種觀點認為績效是行為。“績效是結果”的觀點認為,績效工作所達到的結果是一個人的工作成績的記錄。表示績效結果的相關概念有:職責、關鍵結果領域、結果、責任、任務及事務、目的、目標、生產量、關鍵成功因素等。“績效是行為”的觀點認為,績效是行為的同義詞,它是人們實際的行為表現並是能觀察得到的,它隻包括與組織目標有關的行動或行為,能夠用個人的熟練程度(即貢獻水平)來定等級(測量),績效不是行為的後果或結果,而是行為本身。

我們認為,在績效管理的具體實踐中,應采用較為寬泛的績效概念,即包括行為和結果兩個方麵,行為是達到績效結果的條件之一。這一觀點在學者Brumbrach(1988)給績效下的定義中得到很好的體現,即“績效指行為和結果。行為由從事工作的人表現出來,將工作任務付諸實施。行為不僅僅是結果的工具,行為本身也是結果,是為完成工作任務所付出的腦力和體力的結果,並且能與結果分開進行判斷”。這一定義告訴我們,當對績效進行管理時,既要考慮投入(行為),也要考慮產出(結果)。因此,績效的涵義應該包括結果和行為兩個方麵,即工作中應該做什麼和如何做。

衛生服務績效是指用於衡量一個國家衛生係統所有目標(包括健康水平與分布,反應性程度水平與分布,籌資的公平性)的實現程度,與此同時,要將上述實現程度與現有衛生支出水平以及其它非衛生係統製約因素的影響結合起來,衛生係統所能達到的最大目標實現程度作比較。

績效評價是改善組織績效的基礎,能為組織的其它管理工作提供依據,是進行組織績效管理的核心環節,同時也是防止績效不佳和提高績效的手段。其內容是對組織的經營業績和效益進行評價,將工作係統內部和外部的多個指標(投入指標、產出指標、資源配置情況、需方滿意度等)應用信息數學、模糊綜合評價、統計學等方法,采取定性分析與定量考核方法相結合,建立評估模型,合理確定指標體係和指標的權重,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達到持續改進管理的目的。

(二)衛生服務績效評價

衛生服務績效評價的思想和方法主要是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倡導和發展的,衛生係統的績效是用來衡量一個國家衛生係統所有目標(包括健康水平與分布,反應程度水平與分布,籌資的公平性)的實現程度。衛生主管部門通過衛生服務績效評價,了解和掌握衛生係統的運營狀況和管理水平,評價管理效果,為正確評價衛生服務運行情況提供決策依據,有利於加強宏觀調控,發現問題,找出差距,提高衛生服務水平,保障“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目標的實現。衛生服務績效評價是對衛生係統的經營業績、效益、效率、效果和公平性進行的綜合評價。主要方法是將衛生係統內部和外部的多個指標(投入指標、產出指標、資源配置情況、需方滿意度、反應性等)運用定性分析與定量考核方法相結合的方法,建立評估模型,合理確定指標體係和指標的權重,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達到持續改善管理的目的。

1.選擇和使用績效目標

要選擇有意義的績效目標,首先應該知道評價它們的目的。例如,WHO的世界衛生報告就對世界各國的衛生保健係統進行了一個排位。這就需要構建幾個為數不多的測量指標以便通過一個簡單的方程來加總排序。評價的目的是識別出衛生係統高效運作所需要優先解決的績效問題,這就使得簡單的數字總和失去了意義,而更重要的卻是描述性資料的獲得。績效目標的選擇和使用,首先體現出主要的政治和社會熱點。

其次,績效目標應該反映出衛生係統主流的意識形態特征。測量指標應該從根本上在改革進程中體現出各種不同意識形態的區別。不同的意識形態將通過對績效目標的不同定義和對各種倫理測試應用的優先順序的選擇體現出來。

選擇績效指標的基準是原因相關。績效指標要能夠顯著的體現出衛生政策的不同選擇帶來的影響。例如,居民的整體滿意度受到衛生係統績效的影響,同時也廣泛的依賴於大量的衛生係統以外的因素。另一方麵,對衛生係統自身的滿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衛生係統內部的因素。

2.衛生係統的績效目標

2.1 健康水平

人群的健康水平是衛生係統績效評價的第一個績效目標在決定何種健康問題應該被優先考慮時,一個國家往往是對那些造成最大損害的疾病給予特別的關注。如果酒精中毒,或結核的發病增高抑或新生兒破傷風給某個國家造成了很大的損失,那麼控製這些疾病就成了該國衛生改革的重點。那些還不能測量QALYs或DALYs等疾病負擔的國家可以關注那些患病率高於其它對應國家或該國既往水平的疾病。應該對那些健康水平尤其低下的窮人給予特別的關注。而且通過拓展衛生服務享受不足的群體的基本服務,我們常常能夠有效的提高整體(平均)的健康水平。因此初級衛生保健是非常成本有效的。事實上,一些地理上有顯著的衛生服務不公平的國家(如土耳其)的平均健康水平就低於類似的但衛生花費更公平的國家(如智利)(WHO1996)。這就是經濟學所說的“邊際收益遞減”。另一方麵,那些健康水平最低的人往往是最難接受到服務的。他們可能居住在很遠的地方或者正和惡劣的社會經濟環境作鬥爭。例如在尼泊爾,從有些村莊走到最近的衛生站可能要花好幾天的時間。

2.2 居民滿意度

從哲學層麵講,這個目標是和經濟學家所偏好的主觀效用論相一致的。從政治層麵講,居民所需卻又得不到滿足的需要是促發改革的巨大驅動力。更進一步說,這個目標要求我們獲取除了它對健康水平的影響之外的衛生係統的其它更多特性。例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如何?有多大程度是服務導向的?使用滿意度作為一個績效目標,我們需要考慮居民自身是如何對他們所獲得的服務進行評價和反應的。每個國家都麵臨著如上所述的增進滿意度和實現其它目標的選擇。

2.3 經濟風險保障

經濟風險保障是許多衛生部門製定政策的主要目標,也常常是衛生改革的政治焦點。同時它也受到籌資的影響。而且,防止因病致貧以及與之相關聯的機會喪失,對平等自由主義者也是非常重要的。對他們而言,確保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經濟權利是和預防早殘和早死同等重要的問題。簡言之,我們有足夠充足的理由將經濟風險保障作為一個重要的績效指標來看待。

(三)績效評價的方法學

1.建立指標體係的方法

建立指標體係的方法很多,主要有:頭腦風暴法、德爾菲法(Delphi)、模糊灰色物元空間法、層次分析法、逐步回歸法(Stepwise regression)。

2.績效評價的方法

績效評價的方法很多,可分為三大類,即定性評價、定量評價方法和定性與定量結合的評價方法。目前三種方法中定性定量結合的評價方法是現在和未來的主要方法。

2.1 定性評價方法 定性評價的結果一般用文字描述,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時,一般不用統計學方法進行處理和分析。如開發式問卷調查。

2.2 定量評價方法 主要包括數理統計學方法、軟科學研究方法和衛生經濟學方法。

2.2.1 數理統計學方法 一般研究按照操作的難易程度,將綜合評價方法劃分為簡單綜合評價法和複雜綜合評價法。

簡單綜合評價法就是將總體中各項評價指標分別與相應的評價標準進行比較,然後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各項指標的比較結果進行評分,將各單因素的分數簡單綜合,去評價總體狀況。簡單綜合評價法有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總分法,一種是簡單平均法。

複雜綜合評價法通常包括以下8種:綜合評分法、層次分析法、秩和比法、數據包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Topsis法、功效係數法、因子分析法。這是研究最常采用的統計學方法。其中,(1)綜合評分法(Synthetical Scored Method)是建立在專家評分法基礎上的一種重要的綜合評價方法。首先由參加評價的專家根據評價目的、評價對象的特征選定必要的評價指標,逐個指標定出評價等級,每個評價指標用分值表示。然後以恰當的方式確定各指標的權重,並選定累計總分的方案以及綜合評價總分值的範圍,以此為準則,對評價對象進行分析評價,決定優劣取舍。此法適用於評價指標無法用統一的量綱進行定量分析的對象。(2)層次分析法(AHP),該法用係統分析的方法,對評價對象依評價目的所確定的總評價目標進行連續地分解而得到各層評價目標,並以最下層作為衡量目標達到程度的評價指標。(3)秩和比法(RSR)。是多項指標的一個綜合數,具有0-1連續變量的特征。不論分析的問題是什麼,計算的RSR值越大越好。(4)數據包絡分析法(DEA),是運籌學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DEA方法的基礎是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的“相對概念”,DEA借鑒了計量經濟學的邊際效益理論和高等數學中的線性規劃模型,構造出生產可能集的分段線性的前沿邊界,通過界定是否位於“生產前沿麵”上來比較各決策單元之間的相對效率,規模收益,顯示最優值(投影值),由於其基本思路是以各數據點的外包絡麵為基礎的,因此這一方法被稱為數據包絡分析方法。(5)模糊綜合評價法,可分為單層次和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兩種方法。前者根據統計方法或解析方法確定的各單項指標的隸屬度,通過模糊變換得到關於評價對象總的隸屬度,並以此來判定評價對象所處的水平。在複雜的係統中,對某一事物進行評價,需要考慮的因素往往很多,並形成不同的層次,這樣對諸因素權重的分配將會出現困難,對此,可以采用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它是在單層次模糊綜合評價的基礎上,進行多次模糊變換,得到評價對象的綜合隸屬度,並以此判定評價對象所處的狀態或水平。(6)Topsis法,是係統工程中一種常用的決策技術,較早在工業經濟效益的綜合評價中得到應用。其基本思想是首先建立歸一化的原始數據矩陣,找出有限評價對象中最優評價對象和最劣評價對象,然後通過計算某一評價對象與最優評價對象和最劣評價對象的距離,獲得評價對象的接近程度,從而進行優劣的比較。(7)功效係數法,該法是依據多目標規劃的原理而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通過一定的函數關係將多種指標評價對象轉化為同度量指標,然後經過指標的加權平均,形成綜合指標,也稱為總功效數,作為衡量綜合目標實現程度的綜合評價值。(8)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該法是數據縮減的一種多元統計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法的推廣。目的是以信息損失最少為前提,把眾多的指標合成為數較少的幾個不可觀測的因子指標,使變量具有更高的可解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