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闕維杭(1)(1 / 2)

作家簡介

闕維杭,浙江杭州人,旅美作家、資深新聞政論家,筆名沙蒙、遠航等。曾在中國大陸參與創辦、主編多家報刊。曾任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副會長。

文學創作由詩歌入門,涉獵隨筆、散文,兼及文藝評論。赴美後於本世紀初開始個性化的“鏡頭”透視、聚焦美國社會、文化、風俗、政治、山水、環境等不同層麵,結合切身感受、思考化為有深度的耐讀文字。在海內外十餘種報刊發表隨筆、紀實文學、散文等上百萬字,並得過相關媒體、文學獎項。

出版有《美利堅傳真》(中國發展出版社,2000)、《美國神話:自由的代價》(花城出版社,2002)、《世紀之吻》(瀛舟出版社,2002)、《美國到底有多美》(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今日美國:陣痛與變革》(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等專著。現任職於美國某華文報社,曾編撰評點“海外華文作家檔案”係列

異族情剪影

中國人講究的朋友之道,貴在相知,如屈原所吟“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的況味,移到這北美新大陸來也許會大煞風景,因為與美國人相處,或者說美國人的交友之道似乎更吻合另一句中國的老話──“君子之交淡若水”;杜甫詩雲:“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的境界,也堪為寫照。與老美做朋友,在一起可能無話不談,無拘無束,不知何時何因他或她忽然離去了,說不定從此音信杳然,再難覓蹤跡,空留下悵然與懷想,卻也少了許多心理負擔。

不少同胞和我談起與老美交友的情景,以及我自己對周圍美國人的觀察與相處經曆,都或多或少印證了上述這番感歎。我想,此乃東西文化差異的光和影,折射在尋常異族人的交往之中,並無光怪陸離之景象,卻有合情合理之因素。心心相印的感覺或許不錯,但有時會讓人很累;不離不即的境況看似微妙,卻有瀟灑輕鬆之感。無須生死相許的悲壯,沒有拔刀相助的慷慨,人與人的遭遇多為偶然的萍水相逢,不要太多的沉重,但求些許的輕鬆,也便快意蕩漾心滿意足了。

在我交往不多的美國普通人裏,他們或者遠去了,或者還偶有走動,或者依舊隔鄰而居,他們的身影仍然會不時閃動在我的腦海,就讓我試著以刪繁就簡的筆觸為他們中的二三畫像剪影吧。

校園一君子

上世紀90年代初,浪跡美國,落腳在紐約上州的一座小城普拉茲堡,紐約州大在該城的分校是有點曆史的普拉茲堡的驕傲,也是全美最大的公立大學在紐約州最北端所設的分校了。我的當務之急是補習英語,留學生辦公室的加拿大籍秘書小姐知道我的難處安慰說,正好有些登記做義工的大學生,“幫你選一個‘家教’吧!”沒過幾天她安排我和一位大二學生克裏斯蒂見麵,把我“托付”給了他。

時值初秋,瘦削單薄的克裏斯蒂披一件咖啡色粗麻毯行走於莊嚴而又雅致的校園之間,頗有中世紀騎士佐羅兼嬉皮士之風,令人忍俊不禁。後來相處多了,發覺他披這身麻毯出行的時候居多,在校園裏也形成別一道風景。他和我約定每個星期三下午各兩小時教習英語會話,初初摸了我的英文底子後,他在第二回施教時,竟帶來了他自編自抄的教材,雖然寫在簡陋的本子、卡片上,著實要花費不少功夫的。他和我的教習,或在圖書館一隅對談,或引領我遍訪博物館、市中心乃至商業區的店家、酒吧,一一指點,寓教於日常所見所聞。他的教材與教法因此也活泛了許多,讓我覺得新鮮,學得興意盎然。常常,他把美國文化和生活的某些特征在不經意中揭示給我,成為我在美國生活、學習的啟蒙者。

克裏斯蒂教學時從不遲到,一絲不苟,閑談時海闊天空,善解人意。他其實不是健談之人,還有些內向,因了與我的接觸與教學卻打開話匣子,讓我感念到這位年紀輕輕的異國朋友為他人著想的心思。克裏斯蒂出身於一個偏僻小鎮的貧寒之家,父親在家鄉一所監獄當獄警,母親是不識幾個字的家庭主婦,他是家鄉極少數上了大學的年輕人之一。知道我以前在中國當過報刊編輯和記者,他的眼睛也發亮了,引為同道,對我說出今後的誌向,就是要到紐約這樣的大都市尋一份報紙雜誌社的文字工作做。言語裏流露出從此走出貧困家鄉的願望,流露出以文化工作為終生事業的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