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程寶林(2)(3 / 3)

或許,我沒有這樣的機遇和勇氣了,我隻想,將他詩中那個不雅的叉,換成“愛”這個動詞。這次,如果我愛一個女孩,我要趁著年輕,用肉體表達,而不僅僅隻是詩歌。

世人都在談論靈肉衝突。其實,肉體有時候,自身就是靈魂,而不僅僅是靈魂的容器,或載體。

德國作家赫塞,在他的名著《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中,寫的不正是這樣一個靈魂與肉體,殊途同歸的寓言嗎?

2009年2月16日

夏威夷無聞居

評論:“雙劍才子”--程寶林

陳瑞琳

最早認識“程寶林”的名字是在北美的《世界日報》“副刊”上。在這個雲集台灣名家的文學島上,忽然讀到署名“程寶林”的沉鬱頓挫、充滿了民族苦難意識及生命悲情的文字,其風格的迥異讓我大為震顫。顯然,這是一位來自中國大陸且身世蒼涼的作家,而且似乎是積澱了很多歲月的“老”作家,他那通俗得極具有“中國特色”的名字就立刻印在了我的腦際。令人驚喜的是,這個名字並沒有很快消失,而是一直在鉛字的噴發中閃爍。

程寶林,1962年生於農家,湖北省荊門市人。1985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係。80年代中以詩歌創作登上詩壇,成為當時“學院詩歌運動”的主要代表詩人。出國前為《四川日報》文學副刊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94年應美國加州“傑拉西住宿藝術家計劃”之邀赴美訪問,1998年以美國移民局核準的“傑出人才”身份舉家移居加州舊金山。此後展開詩歌、散文、小說的全麵創作,可說是北美華文文壇上新移民作家中少見的詩、文、小說俱佳的全才作家。早在出國前,他就已出版詩集《雨季來臨》《未啟之門》《程寶林抒情詩拔萃》、詩歌掛曆《春之韻》,散文集《燭光祈禱》《托福中國》等。他赴美後創作的長篇小說《美國戲台》於1998年由北京東方出版社發表,出手不凡,表現的題材及塑造的人物堪稱席卷時代浪潮,具有嶄新的文化視角。而他之後所創作的散文作品集《國際煩惱》《故土蒼茫》《洗白》等,都深受讀者喜愛。而他的第一部英漢對照的詩集《紙的鋒刃》也在中外詩壇引起了強烈反響。

寶林的散文作品堪稱一絕,表達的人生背景相當廣闊,橫貫了鄉村與城市,東方與西方。作品所表達的意蘊質樸、真誠,卻飽含生命的歎息和反省,文字沉重深刻又細致入微,突兀其來的詩意和哲理,幽默與反諷構成了他藝術風格的獨家特征。他的寫法,平樸的敘述與精細的雕刻,詩意的挖掘和現實的難堪既矛盾又和諧地融彙。他的筆法堪稱“老到”,一切都在溫柔敦厚之中,像甘草,要人慢慢去嚼。

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又見漢江》寫兒時夥伴精神失常的沉痛經曆;《我心蒼涼》是倚在門框上嗚嗚哭泣的母親,《沒有童年》寫孩子,《黎明時分》寫下戀情與夢想。他的《荊門鄉村的美食》堪稱韻味深長的美文。那蒸出的鱔魚之鮮、槐花之香,還有煮豆餅、炒豆皮,真是飲食文化的妙筆傳神。

他的散文被譽為“厚實、強悍,富有哲理智慧和曆史深度”,內容的厚重樸實與文字的清貴典雅形成極大的藝術張力。顯然,他的散文創作尤其是得力於他多年詩情的積澱,他喜歡表達那種“樸素而又深情,飛騰而又靜謐”的世界,既有來自“土地”的沉著穩練,同時又充滿了超越的飄逸和靈性。

紀實散文《北京投宿》,他真誠地歌詠女性,善於捕捉人性的光輝和人生的詩意。他以自己飽含的愛心,以他文字的溫馨率真,震撼著讀者的心。

在文學的崎嶇山路上,程寶林總是一路向前,義無反顧;他不多產,但卻潛藏著充沛的實力;他驀然出手,就會給文壇一個驚喜。以我看,他將是北美文壇上一個揮舞著雙劍的實力派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