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島距離日本本土3000海裏,無論是從艦艇部隊和航空部隊的作戰能力,還是從後勤運輸所需的船舶,都是日本力不從心的。自中途島戰役失利後,日軍未及時收縮戰線,轉入戰略防禦,仍然繼續向所羅門群島發動進攻,顯然是不自量力的蠻幹。
所以,日軍戰略企圖與軍事實力之間的不可解決的矛盾,應該是導致日軍瓜島戰役失敗的最根本原因。
還有,在思想準備上,日軍狂妄自大,對美軍的戰略反攻缺乏必要的思想準備,並因此主觀武斷地作出了錯誤判斷,日軍統帥部一直有著根深蒂固的想法:即使美軍反攻,也應該是在1943年後。
基於這種想法,日軍力圖搶在美軍反攻之前盡量將戰線前推,而不願過早轉入戰略防禦。日軍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所麵臨的威脅,忽視必要的防禦準備,使島上的日軍對美軍的突然進攻無論精神上還是物質都毫無準備,在美軍的進攻下一觸即潰。
而美軍方麵,早在1942年3月,他們就開始為此次戰役進行準備。因此,8月7日的瓜島登陸,可以說是美軍一次有準備、計劃周密的戰略反攻行動。美軍當得知日軍進駐瓜島後,就有人指出,這未曾不是好事,因為,從地理上講,瓜島遠離日本本土,而靠近同盟國的澳大利亞等地,地理上對日本是極為不利的。
既然地形不利,就應當避免不利形勢下的決戰。但被戰爭初期的勝利衝昏了頭腦的日軍統帥部,並沒有看到初露端倪的危機,更沒有預見到戰局可能出現的逆轉。當遭到美軍的反擊後,日軍未能果斷撤出,直到戰役後期,才在極其不利的局勢下作出撤離瓜島的決定,使其在此時戰役中的巨大消耗,再也無力與美軍爭奪戰略主動權。
還應該指出,在瓜島爭奪戰中,日軍的陸軍和海軍都存在著嚴重的本位主義,各行其是,絲毫談不上協同配合。陸軍在島上的總攻,未能與海軍協調行動;而海軍艦隊的出擊,也不與陸軍的進攻相配合。因此,他們也就發揮不出陸海軍協同作戰的威力。在整個瓜島戰役過程中,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陸海軍之間的矛盾始終沒有很好解決。
日軍麻痹輕敵,而且對美軍在瓜島的兵力判斷一直有誤,直到戰役結束,日軍仍未能正確查明美軍的實力,這對日軍的兵力使用有著極大的負麵影響。
美軍一開始就投入了第1陸戰師整師,共1.6萬人,登陸一舉奏效,並迅速占領機場,奠定了戰役勝利的基礎。隨後又以優勢海空軍掩護組織了幾次較大規模的增援,加強了瓜島地麵部隊的實力,最高峰時達到6萬人,又有重裝備支援,充足的彈藥與補給供應,既能守住至關重要的機場,又有足夠的力量發動進攻。這與日軍的兵力使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另一方麵,日軍隻重視對美軍軍事目標的攻擊,對美軍的後勤補給運輸工具和物資幾乎是不屑一顧。這使這場戰役發展成為對日軍極為不利的消耗戰,日軍這是以自己的短處與美軍的長處相比拚,美軍的損失憑借其巨大的工業能力能夠迅速彌補,而日軍幾乎沒有能力來補充損失,不僅失去了瓜島,還對以後的作戰產生了深遠影響。
★瓜島戰役失敗的影響
隨著瓜島戰役的失敗,日軍損失的不僅僅是瓜島,艦艇和飛機的慘重損失,大大削弱了日軍的戰略防禦力量,對戰爭的發展進程有著巨大的影響。
這正如山本五十六在日記中寫的:“我們最初的作戰是輝煌的,但自中途島以來我們的作戰是糟糕的。”
在這次針對瓜島作戰的戰爭中,日軍不僅沒有實現重新奪回戰略主動的作戰企圖,反而其軍事實力進一步受到削弱,最終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陷入了被動的局麵。從此以後,日軍不得不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他們處處設防,步步被動,直至戰敗。
美國則通過瓜島戰役,逐步改善了不利的戰略態勢,贏得了動員人力、物力的時間,為太平洋戰場上即將開始的戰略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瓜島之戰後,美軍開始了在太平洋上的戰略反攻,而日本,這個曾經橫行太平洋上的海盜,則逐漸走上了潰敗的道路。
瓜島爭奪戰,是日軍在南太平洋上末日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