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日軍的計劃比較周密、準備充分、偽裝逼真,日軍在美軍掌握製海權和製空權的不利條件下,成功地進行了三次撤退。日軍的這三次撤退,共接下官兵1.3萬餘人。而美軍竟然一無所知。
直到兩天後,美軍在瓜島上找不到日軍蹤影,才恍然大悟。日軍大本營原來深感擔憂的撤退行動,竟意外地取得了成功,這也算得上是戰爭史上罕見的奇跡了。
2月9日下午,美軍完全占領瓜島,從而成為瓜島長達6個月激烈爭奪戰的最後勝利者。
圍繞著瓜島的爭奪,日美雙方在6個月的時間裏進行過大小海戰30餘次,其中較大規模的海戰有6次,雙方損失的驅逐艦以上的艦隻各24艘。美國海軍陣亡約3300人,傷約2500人,日本海軍的傷亡則高達2.5萬人。
日軍有3.6萬人的陸軍兵力投入瓜島,戰鬥中陣亡約1.4萬人,因傷病致死或下落不明的有9000餘人,合計死亡近2.38萬人,還有1000餘人被俘。
為爭奪瓜島製空權而進行的空戰中,美軍僅駐瓜島的“仙人掌航空隊”海軍陸戰隊航空兵先後就有6個戰鬥機中隊參戰,湧現出很多“王牌飛行員”。第121戰鬥機中隊的福斯上尉,在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間共擊落日機26架,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個達到一戰美軍頭號王牌瑞肯巴克戰績的美軍戰鬥機飛行員。福斯上尉榮獲國會勳章,並回到美國本土巡回演講。
在瓜島6個月的空戰中,日軍被擊落飛機427架,美軍損失僅118架。加上被美軍高射炮火擊落的飛機,日軍共損失了892架,損失飛行員2362人。美軍共損失飛機約250架。
日軍的海軍、陸軍和航空兵都損失慘重,特別是日軍的大型軍艦、飛機和技術熟練訓練有素的飛行員的損失,更是其所難以彌補的。瓜島戰役結束時,日軍兵力上的優勢已蕩然無存,美日雙方的戰略態勢也隨之改變。
日軍之所以失去這場島嶼爭奪戰的勝利,犯的致命錯誤是自己把自己給騙了。
在戰役開始之初,日美雙方在艦艇、飛機和兵力上都相差無幾,日軍在航母、戰列艦等大型軍艦方麵還稍占優勢,但戰役的最後結局卻是日軍遭到了巨大失敗。這是由於日本在戰略、思想、指揮等方麵犯下了巨大錯誤所導致的。
日軍的作戰企圖大大超出了自己的作戰能力。日本的擴張野心在軍事上的表現就是得寸進尺,貪得無厭。他們每當占領一地後,為了守住占領的地域,就要進一步去占領附近的其他要地,即使遭到了反擊,也不願主動放棄。進攻方的攻擊行動,如果超出己方力量的極限,就很容易遭受到巨大的失敗。
日軍在戰爭初期所取得的出乎意料的接連勝利,使得日軍忘乎所以,他們決定將戰線繼續向東南太平洋方向推進,因此在瓜島修建機場。原本瓜島被日軍視為無足輕重的小島,當美軍在1942年8月7日在瓜島登陸後,如果日軍幹脆撤出瓜島,就不會開始一場對其不利的決戰。但是,日軍在進攻力量達到極限的時候,選擇了與美軍爭奪瓜島。日軍這種戰略決策,與其軍事實力、工業潛力是極不相稱的。
戰爭前,美國的工業總產值就相當於日本的9倍。開戰後,美國全民動員,其工業能力的提升也比日本高得多。1942年底,美國的軍事工業就相當於德、意、日三國的總和。在爭奪瓜島期間,美國的造艦能力是日本的3.7倍,飛機生產是日本的6倍。
這就是瓜島戰役的後期,美軍不斷得到修複和新建艦艇、飛機的補充,軍事力量不斷增強,而日本在作戰中損失的艦艇、飛機卻無法及時補充,軍事力量不斷削弱的根本原因。
而且,瓜島是個海島,需要大量的運輸船來運送部隊、裝備和補給,日軍瓜島地麵部隊兵力、重裝備的不足、補給的極度匱乏和日本運輸船舶的數量不足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在戰役後期,日本軍方強烈要求政府增加征用民船的數量,但這是關係到日本這個島國的國力與戰爭全局的重大問題。日本政府企劃院認為,民船的數量有限,如果軍方擴大征用的數量,必將影響到日本國內生產原料的運輸,進而影響到軍事工業生產,也就必將對整個戰局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在這個問題上,軍方和政府之間,產生了尖銳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