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如何提高學習力工作是最好的學習(3 / 3)

像格蘭仕,在全球市場格局的變化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時機,抓住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機會,靠幫助國際品牌貼牌生產迅速發展,最終成為全球微波爐最大的生產製造企業,並在此過程中打造了自主品牌。其實看看格蘭仕、美的、艾美特等這些珠三角與長三角眾的製造企業發展路徑的縮影。你就很容易看到他們的共通之處,就是抓住當時國際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機會,站在巨人的肩上一步一步發展起來。

上海通用,作為中國汽車工業的後起之秀,卻創下了多個紀錄:

1.從成立到首輛別克轎車下線僅用23個月,創中國轎車廠建設速度之最;

2.在1999年12月到2000年7月短短幾個月時間,連續推出別克GL8、GS、G等三款車型,創我國汽車製造史車型開發新紀錄;

3.2000年5月通過上海質量體係審核中心和挪威船級社聯合質量體係評審,成為中國第一家獲QS9000質量體係認可的汽車公司;

4.2000年12月12日賽歐下線,代表中國家庭轎車發展方向;

5.汽車工業產業政策頒布後,首家批量生產國產化率即達40%以上;

……

上海通用成立14年來,給我們帶來的絕不僅是這些“第一”,它就像車壇的一絲“新鮮空氣”:無論是其巨額的投資,長遠的眼光,獨特的發展理念,還是靈敏的市場反應速度,卓越的公關策劃、市場營銷能力,抑或是其務實卻不死板、充滿活力卻不事張揚的作風都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對此,總經理陳虹卻笑稱,上海通用不過是“站在巨人肩上”而已。

陳虹說:“上海通用在成立之初,就致力於成為國內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汽車公司。但是,我國汽車工業發展水平與國外差距很大,如何迎頭趕上?按部就班走前人的道路要幾十年,而且在成長過程就可能因激烈競爭而夭折。怎麼辦?作為後來者,我們可以充分借鑒別人的經驗,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取得後發優勢,這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可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始自己的成功之路確實是一條捷徑。

我們的先人創造了燦若群星的奇跡,留下了優良的傳統文化,囊括了諸多美好的德行,對我們的學習、生活乃至工作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是我們學習路上的巨人。

我們後來者的所有成就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得到到的。就像牛頓,他原本也是一個平庸無奇的小孩子,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不知道世人對我怎麼看,但在我自己看來,我就好像隻是一個在海濱嬉戲的孩子,不時地為比別人找到一塊更光滑的卵石或一隻更美麗的貝殼而感到高興,而我麵前的浩瀚的真理海洋,卻還完全是個謎。”但是,他卻在分析勒哥白尼的日心說和開普勒的三定律的基礎上提出了精辟的見解:行星為何繞著太陽運轉而不脫離?這就是因為他善於“站在巨人的肩上”,善於借前人之“勢”,因而取得了輝煌的成功,創造了不凡的業績。所以我們要想成為巨人,也應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曆史的文明大國,古人留給我們的巨大財富,無論是修身之道,齊家之法,還是治國之術都有其價值所在,也正是因為受“巨人”的影響,或者說站在了無數“巨人”的肩頭,我們才能夠取得驕人的成功。要取得成功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但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複雜。

學習是一個漫長而有趣的過程,是我們成功必備的素質之一。學習就是要理會和掌握前人創造的經驗和知識。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所謂“前事”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對象和內容。如果把“前事”的創造者譽為“巨人”的話,那我們就都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當然,“前事”不僅僅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但是成敗各有得失,本來就在一線之間。我們不僅僅要學習古人為人處世的正確的道理,還要認真領會他們的經驗教訓。

換個角度考慮,“站在巨人肩上”,於我們來說也是對起點的選擇。當然每個人現實的起點並不一致,但是我們的目光不能短視,一定要選擇高起點,因為站在巨人肩上,我們會看得更遠,走得更遠。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選擇好自己的目標,“而今邁步從頭越”,才能跨過道道雄關,走近巨人,取得成功。

可能我們在諸多方麵不夠理想,但是每一方麵都有出類拔萃之人,即是所謂的巨人。踏著他們走過的道路,成功係數就會大大提高。

造紙術的發明人到底是誰,很少有人知道,然而造紙術的改進者蔡倫的名字卻婦孺皆知。為什麼?原因很簡單,蔡倫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這個“巨人”就是前人在造紙術方麵創造的所有成績。隻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成為真正的巨人。

會讀有字之書,更要會讀無字之書

隻有實際生活中可以學習,隻有實際生活能教訓人,隻有實際生活能產生社會思想。

——中國散文作家 瞿秋白

陸遊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學會學習,既要會讀有字之書,更要會讀無字之書。有字之書指的是學校學習的書 本知識,課外看的閱讀書籍,網上瀏覽的資料,與老師、網友的書麵交流等等;而無字之書指的便是社會經驗、人文素養、現代文明文化、時代精神等等。一般說來,通過讀有字之書來學習,大部分人都能夠做到,但是能夠做到會讀無字之書的人就會很少了。

1938年3月15日,毛澤東在抗大三大隊畢業典禮上,對學員們說:“社會也是學校,一切要在工作中學習。學習的書也有兩種,有字的講義是書,“無字天書”——社會上的一切也是書。”

在大革命時期,他通過調查研究,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曆史和現狀作出了科學分析。在井岡山時期,通過農村調查,製定了井岡山土地法。三十年代初,通過尋烏調查,提出了一些解決富農問題的政策。通過興國調查,得出了關於中國農村土地占有情況的基本概念,解決了貧農、雇農的問題。

會讀無字之書比會讀有字之書更重要。這個思想,毛澤東在青年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他上學時期的課堂筆記《講堂錄》中寫了這樣一段話:“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遊四字尚己。”毛澤東不光會在學校中讀書,還會讀社會這本書。就是因為做了大量的社會調查,他才能夠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用國外的理論來解決中國的革命問題。

從有字之書上得到的經驗與自己親自動手的感受、收獲是大不相同的。通過讀書學到的內容作為二次經驗的翻版,它要被我們吸收需要經過一段長長的過程,要拿來用則需要一段更長的融會貫通的過程。大多數時候,我們會因為書本內容幹燥無味連閱讀都進行不下去,更別說吸收和應用。就社會這本“無字真經”而言,雖無字卻極其鮮活生動,我們要善於讀無字之書,盡可能地創造親身感受的實踐條件,克服懶惰、依賴,通過主動的做來學。

海爾集團的員工魏小娥用實際行動向我們闡釋了在實踐中學習的含義。

為了發展海爾整體衛浴設施的生產,1997年8月,33歲的魏小娥被派往日本,學習掌握世界上最先進的整體衛浴生產技術。在學習期間,魏小娥注意到,日本人試模期廢品率一般都在30%~60%,設備調試正常後,廢品率為2%。

“為什麼不把合格率提高到100%?”魏小娥問日本的技術人員。“100%?你覺得可能嗎?”日本人反問。從對話中,魏小娥意識到,不是日本人能力不行,而是思想上的桎梏使他們停滯於2%。作為一個海爾人,魏小娥的標準是100%。她拚命地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學習時間,3周後,帶著先進的技術知識和趕超日本人的信念回到了海爾。

時隔半年,日本模具專家宮川先生來華訪問,見到了“徒弟”魏小娥,她此時已是衛浴分廠的廠長。麵對一塵不染的生產現場、操作熟練的員工和100%合格的產品,他驚呆了,反過來向徒弟請教問題。

通過在工作中觀察,魏小娥在達到98%合格率的日本企業裏,學到了100%的技術。學習不光來自書本,更多的還來自工作實踐。工作實踐中的學習雖無形卻可能跟更為有用。

無字之書中的學習多數靠“悟”——領悟生活中的各種道理,在實踐中總結出各種經驗。善讀無字之書,可以使我們的事業和人生更成功,還可以幫助我們讀懂、讀通有字之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讀無字書要善於向他人學習。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要善於向他人學習,特別是向身邊的朋友、同事學習,要學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特別是要向群眾學習,親身到群眾中去生活,努力向人民群眾學習,學習他們創造曆史的豐富實踐和積累的寶貴經驗。我們身邊有很多學識淵博、才幹出眾的人,我們應該培養我們有意識地向他們學習,通過細心觀察、不斷總結來提高自己的處事之道和職業素養。

讀無字書要善於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觀察學習。社會就是一個大學校,要想學會讀無字之書,就要到社會這個大家庭中去學。毛澤東認為:“社會和自然界是一個大學校,那裏麵的東西——無字的書,多得很,學之不盡,取之不竭。”他說:“孫中山是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領袖。他的三民主義,不是從學校的書本裏學的,而是在學校外麵的大學校裏學的。”,後來寫了許多書,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處處有知識,處處有學問:通過看電視、電影和與人交流可以提高語言水平;通過留心季節變化,欣賞朝霞、餘暉、春雨、秋月等大自然美景,可以培養個人審美情趣;通過細心觀察生活中的待人接物,可以感悟與人交往恰到好處、請人辦事恰如其分的分寸感。在廣泛的實踐學習中培養積極、健康、向上的興趣愛好,不僅有助於陶冶情操、增長知識,也有助於在日益艱巨繁重的外交工作中調節勞逸,始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起於疑”。“無字之書”中的道理有時真的是“隻能意會,不能言傳”,實為“發於點滴,行於心田,融於交流,盛於久遠”。要學會細細揣摩、用心品味,多想才能出智慧。要注意實踐的過程中的體會和感悟,及時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同時也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應當懂得,正確對待批評是我們強身之本,是滋補和健壯自身的良藥。培根先生說:“最能保人心神之健康的預防藥,就是朋友的忠言和規諫。”所以,我們要善於接受別人的批評,這也是無字之書的一種。它可以讓我們明了自己還有哪些不足,讓我們更有目標地去學習。

中國有句古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所有寶貴的經驗都是無價之寶。這些經驗除了汲取前人的成果外,更重要的是靠自己去創造和實踐。學曆不等於能力,要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而虛心地向別人請教和付諸於實踐是最有效的方法。實踐是最好的老師。不是所有的知識都來自於書本,實際的經驗對工作來說更有效,隻有堅持不斷地學習,才能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即使你滿腹經綸,但不知道如何運用,就和無知的傻瓜沒有什麼分別。

有書本知識的人向實踐方麵發展,然後才可以不停止在書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條主義的錯誤。有工作經驗的人,要向理論方麵學習,要認真讀書,這樣就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加完美,更加完善。所以,學習既要會讀有字之書,更要會讀無字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