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如何提高學習力請給我結果(1 / 3)

不能產出結果的投入都是浪費。如果毫無成效,所有的學習都好無意義。聯想集團有個很有名的理念:“不重過程重結果,不重苦勞重功勞。”學習並不是看你學了什麼,而是看你學會幹什麼。學習不能走過場,不能搞形式主義,要真學真幹,幹一行愛一行,要幹出結果。

你在忙什麼

人類要控製自己,做到有計劃增長。

—— 毛澤東

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一個人正在燈火通明的房間裏四處搜索著什麼東西。

有一個人問他:“你在尋找什麼呢?”“我丟了一顆寶石,這是我祖母留給我的,必須找到它。”這個人回答。

“你把它丟在這個屋子的中間,還是牆邊?”第二個人問。“都不是,我把它丟在屋外的草地上了。”他又回答。

“那你為什麼不到草地上去尋找呢?”第二個人奇怪地問。

大家都可以想象,像這個人這樣沒有目標,沒有計劃,沒有措施地去尋找,而僅僅是做著“尋找”的工作,他是不可能找得到他的寶石的。

我們一定要有目標,有計劃,有措施地開展學習。為什麼會忙,是因為在工作前沒有安排好,缺乏側重點,所以到動手幹的時候才會忙做一團。其實幹什麼事都一樣,沒有目標,沒有計劃,沒有措施,隻能是讓自己瞎忙一通,最後自己什麼都等不到。就像我們學習,如果能夠做到有目標,有計劃,有措施地進行,那麼我們的學習就會顯得從容不迫,我們的時間也會被你充分地利用起來,自己也能夠很清晰地明白自己想要學的是什麼,學習的效率就會非常高。

在美國住了30多年,雖然平日喜歡閱讀中文書報,一時之間對久違的中國社會仍然無法全盤認識,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回到台灣簽給自己製定一個學習計劃:要在兩年內充分了解台灣的政治及經濟。

後來發現,他的野心實在太大了,兩年的時間根本不夠,張忠謀就把時間延長3年,我心想既然要回來做事,就一定要深入了解,於是我立了一個短期目標:但是直到現在,因為他對台灣的政治及經濟還是不太了解,這項短期目標就變成張忠謀的終生目標。

在不同人生階段,製定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可以讓我們不斷取得成功的基礎上一步一步向自己的最終目標靠近,這樣就可以更好地激勵我們前進,更好地引導我們學習的方向,遠期目標應該製定得盡可能長遠,那是你的人生理想,它將激起你為偉大事業奮鬥的雄心。中期目標應該高於你的現狀一個檔次,而且是具體可行的。每個人都會有惰性,而且惰性幾乎是擺脫不掉的,但我們要盡量地把惰性主導我們的時間縮到最短,盡量地抑製它。隻有有具體而明確的中期目標,才能把惰性主導我們的時間縮到最短。短期目標則應該限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能夠迅速付諸實施,通過一個又一個目標的實現來獲得成就感。短期目標因為要馬上行動,所以不僅要具體,而且必須細致。張忠謀說:“短期目標,範圍則大得多,因為它可以是興趣,也可以與工作職務的調動相結合。”

說到頭來,長期目標是一種信仰,中期目標讓人覺得有奔頭,短期目標讓人知道眼下該怎麼做。但是,有時候短期目標也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變成了你的遠期目標。

在製定學習目標的時候也不必要拘泥於它是長期、短期,而是要了解自己的需要,徹底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製定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確立之後,你可以發揮想象,描述出目標實現後所形成結果的樣子。當你對目標的意義有了深刻的理解,當體會到目標實現能帶給你無限的快樂時,那麼,你就會馬上采取積極行動,設法讓目標得以順利實現。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你還必須要對一定時期的學習目標、措施、步驟進行一些部署和安排,這就是計劃。學習如果沒有計劃就會事倍功半。所謂的計劃是先設定你的長、短期目標,你要看什麼書、讀什麼雜誌、報紙,或是要跟誰說話都要有計劃。其是跟誰講話一定要想清楚,因為生活習慣也跟平常接觸的人具有密切關係,會決定你的交友圈,因此對要認識哪些人也要訂出一個方向。

製定了長期的學習計劃,自己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有可以遵循的行動軌道,這條軌道會激發你更加主動地去學習。一個完美的長期學習計劃可以幫助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學習是向那個方向發展、應采取什麼策略、製定什麼措施、開始什麼行動、如何安排時間、動用什麼資源……從而減少學習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使得學習變得緊張而有序。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必須具備下列幾項條件:明確的目標;達成的方法;清楚的階段;每階段有具體成效。

哈佛校長曾經引用成功學家格萊恩·布蘭德的話來這樣說明學習目標和計劃的重要性,他是這樣說的:“目標和計劃是通向快樂與成功的魔法鑰匙!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計劃,並把它們寫下來付諸行動的人,他們將來的成就,是有目標和計劃但僅停留在腦子裏或紙上的人的10至50倍。”

忙不可瞎忙,製定計劃就要按照計劃來做。確立目標與製定計劃是學習規劃的兩個必不可少的內容。學習目標和計劃是學習的努力方向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而采取的具體行動步驟,目標是前進的燈塔,計劃是行動的方案。沒有目標,所謂的計劃就沒有了明確的方向,隻能是四處亂撞;沒有計劃,目標則隻是一句空談,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所以,無論怎麼樣,我們都要下定決心學習,嚴格要求自己按計劃有措施地展開學習。

當你感到學習困難重重,不知如何下手,經過努力之後不知自己的努力是否取得了成效,你就拿你的目標做一個對比,看看每個具體的項目跟目標相比還有哪些差距。所以,如果你的學習還沒有目標,那麼必須盡快製定一個。

學習是一件辛苦很累的事情,沒有明確的目標,你不可能獲得最後的勝利,甚至無法堅持到最後。因為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明確的目標可以創造奇跡,反之,目標的喪失也可能會毀掉一切可能出現的奇跡。當然,計劃和執行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就要求你必須要做到有目標,有計劃,有措施地開展學習。否則,你就會學無所成,一無所獲。

學會什麼而不是學了什麼

心中醒,口中說,紙上作,不從身上習過,皆無用也。

——明末清初傑出的教育家 顏元

在《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了這樣的故事:

秦末漢初,漢王劉邦任命韓信為左丞相,並讓他率兵攻襲趙王歇及成安君陳餘的部隊,韓信率軍趕到戰場,卻將人馬擺放在河邊。韓信手下的將領們紛紛勸說,說這樣布陣是違反《孫子兵法》的,甚至連陳餘手下的將領們遠遠的看了,也都一個個捧腹大笑,認為韓信不懂兵法,此戰必然失敗。但是韓信卻不肯聽人勸告,反而命令副將安排宴會,對大家說:“今天要為打敗成安君陳餘而慶祝。”諸將心裏不信,卻都假裝說好。酒足飯飽,大家上馬衝鋒陷戰,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戰事一起,勢如破竹,漢軍大勝,成安君陳餘被殺,趙王歇被當場活捉。戰爭結束後,將領們跑來問韓信:“兵法上說,擺陣應該右靠山陵,以為依據,左側前麵為水,以為屏障。而今你處處反其道而行之卻取得了勝利,是兵法上說錯了嗎?”韓信回答道:“錯了的不是兵法,而是你們,你們隻知道一味死讀書,卻沒有讀懂書中的道理。我這種布陣的方法在兵法上同樣也是有的,兵法上不是說:‘陷於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嗎?但什麼時候用什麼辦法,取決於現場的軍事形式,而不能夠生搬破套。”

這就是說,學習並不是看你學了什麼,而是看你學會幹什麼。大家都知道,毛澤東同誌才能過人,智慧超群。這就是因為他會學習,他並不僅僅是隻關注學了什麼,而是更關注學會幹什麼。

例如愚公移山這個故事,我們大家都學過,也就是說我們都學了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在我們的腦海中,它就隻是一句普通的寓言而已。而而毛澤東同誌卻用它來指導我們的建國大業。他在黨的“七大”閉幕詞中,將愚公的形象比喻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高大形象,把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比作太行、王屋二山,激勵大家團結起來為挖掉這兩座大山奮鬥到底。他並不隻是學了愚公移山這個寓言,他還學會了要讓大家團結起來,才能夠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這兩座大山,才能夠創造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學習,不要總是告訴別人自己學了什麼知識,而是要讓別人知道,你學會了幹什麼。要達到這個要求,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1.讀書要聯係實際。我們看書的時候不要無所謂地去閱讀,我們要講究所讀的書裏的學問,把它們同實際生活聯係起來,同自己的工作事業聯係起來,要把書裏可以借鑒的內容自然而貼切地運用於指導我們的生活,指導我們去工作。就像《水滸》,大家都知道這是一本小說,但是毛澤東同誌卻把它當做一本政治書來看,並且聯係了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這個實際情況來看,他說:“我們領導革命也要從認識山頭,承認山頭,照顧山頭,到消滅山頭,克服山頭主義。”

2.學習要養成分析的習慣。“實事求是”是一句很普通的成語,而且在中國也已經用了近兩千年。但是毛澤東同誌看到這個成語的時候,並沒有囫圇吞棗地去記住它,他進行了思考和分析,對它作了新的解釋:“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係,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這句成語,經過毛澤東同誌的分析就賦予了它更深刻的現實意義,幾十年來一直成為指導中國共產黨工作的極其重要的原則。孟子曾說過:“心之官則思”,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善於運用思想器官進行思索,養成分析的習慣,學會分析的方法。

3.學習要能夠做到學以致用。晚清時期的思想家龔自珍有一句名言:“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學”。從毛澤東一生的孜孜不倦的讀書實踐中,正好說明了這個道理。他連看戲也會想著怎麼用於工作中。比如看《打金枝》,他是從工作方法的角度去看的,說郭子儀的兒子同皇帝的女兒結親以後,鬧矛盾,郭子儀和皇帝各自批評了自己的孩子,解決得很好。他不同別的人一樣,僅僅是欣賞戲劇的劇情,他是在研究戲劇裏的人怎麼處理不同的危機。

讀《紅樓夢》也是,毛澤東說《紅樓夢》是一部頂好的社會政治小說。他多次要求身邊的人也要多讀讀,但不是讓他們讀《紅樓夢》的故事,而是讀《紅樓夢》這部小說反映出來的曆史情況。他說:“你要不讀《紅樓夢》,怎麼知道什麼叫封建社會呢?”從毛澤東的讀書經驗中,我們應該體會到了學以致用的重要性。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曆史是一麵鏡子,建設學習型組織,提高個人的工作能力,都能夠從中吸取一些經驗。但是我們不能把曆史當做故事來看,我們要從中吸取他們的智慧,學習他們的危機處理法,用來指導我們現在生活和工作上遇到的種種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