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山隨父學醫佐診數年後,為了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於70年代末考入金華衛生進修學校學習,並於1981年畢業。1991至1992年又到浙江中醫學院深造,兩次理論學習為他的臨床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隨著實踐經驗不斷豐富,找他看病的人也越來越多。之後,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1992年、1994年張丹山先後兩次被評為市優秀共產黨員,並被選為婺城區第三、第四屆人大代表,1998年被評為金華市名中醫。

張華山、張丹山繼承父業,都主攻不孕症、習慣性流產等婦科病的診治,並各有建樹。仙居縣楊府鄉大路村的徐某夫婦結婚8年,其妻項某先後懷過4胎,但均因流產而未能留下子女,苦藥卻吃了幾籮筐。幾年來,這對農村夫婦一直承受著來自村裏人的閑言碎語和父母們盼著早日抱孫子的精神壓力。1998年這對夫婦慕名找張華山醫師求治,張醫師憑著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用中藥為項某調治了半年後,這對夫婦終於喜得貴子。為了感謝張華山醫師,這對夫婦花了一天多時間,用家裏的碗、杯劃好圓底,貼上金字,製作了一麵別致的錦旗,錦旗中間八個大字是:送子送福、妙手回春。然後,夫婦倆專程從仙居趕送過來,向張華山表示感謝。許許多多經他們治療而喜得子女的患者,在送感謝信或錦旗的同時,往往會喜滋滋地帶上一張娃娃的照片。在他倆辦公室或家裏,都可以翻出一疊經他們治療後患者送來的娃娃照片。

如今,張華山醫師專家門診增加至每周四個上午,求醫者仍然絡繹不絕,每天上午大多在40號以上。而張丹山自從1997年調入金華市婦幼保健院並受聘副主任中醫師後,求醫者更是門庭若市。他每周坐診5天,每天就診號均在80號以上。在學術上他倆牢記張老生前的教誨,虛心求學,不恥下問,並將臨床所獲經驗、心得體會加以歸納總結,撰寫成醫學論文。近年來,他倆已先後在國家、省市醫學期刊上發表論文近20篇,張丹山的《消症湯治療卵巢囊腫76例療效觀察》一文於1998年被收入《全國腫瘤年鑒》一書。由於兄弟倆的努力和勤奮,不僅在金華地區已頗有名聲,而且仙居、龍泉等外地區的病人也紛至遝來,他倆的醫術醫德均贏得了病人的讚譽。

此文刊載在2001年3月22日《金華日報》“文化廣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