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聽護理專家怎麼說:糖尿病的生活保健3(3 / 3)

注意護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的多發疾病,這是因為患者多有血管功能障礙和末梢神經病變,使得足部局部血液循環出現障礙,造成營養供應不良和局部感覺遲鈍。一旦足部發生皮膚破損或感染,都有可能發展成慢性潰瘍,嚴重時甚至可能轉變為難以控製的嚴重感染或壞疽,導致患者被迫截肢或引起危及生命的敗血症。所以,糖尿病患者應該尤其注意足部的保健,穿寬鬆的棉鞋、棉襪,經常換襪子,保持足部的清潔、幹燥。每天晚上可以用45℃左右的熱水泡腳15分鍾,這樣有助於足部保暖及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洗腳後要注意,足部的水一定要仔細擦幹,腳趾縫也不要遺漏,否則多餘的水分會導致足部皮膚潮濕,容易導致潰瘍和感染。

知識答疑14

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保健時應注意什麼

與中年人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有其特殊的地方。一方麵,老年患者的各方麵身體機能已經開始下降,更容易出現各種糖尿病並發症;另一方麵,老年患者在心理方麵也不像青年人、中年人那樣,可以坦然地麵對疾病,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負擔。因此,在日常生活保健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應該注意以下事項:

一、重視心理保健

心理保健常常被患者和家屬忽視,但實際上,這是糖尿病患者生活保健的環節。做好心理保健,有助於患者病情的穩定、藥物療效的發揮。

在生活中,由於各自心理狀態的不同,老年糖尿病患者對待疾病的態度也有很大不同。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覺得糖尿病是“絕症”,之後的生活都要和打針吃藥相伴,於是便對今後的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動力,這是不對的。對於這樣的患者,家屬要和醫生配合,讓患者對糖尿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樹立“糖尿病可以控製”的觀念。患者對治療有了信心,才能更好地進行治療。

還有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滿不在乎,因為暫時沒有不良反應和身體不適,就不重視糖尿病。這也是錯誤的。對於這樣的患者,就要幫助他們認清糖尿病和並發症的危害,認識到不配合治療的後果,讓他們在心理上重視起來。

二、重視科學用藥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療首選飲食控製或口服降糖藥,盡量不要用胰島素。老年人由於身體調節能力的下降,應避免重複使用作用較強的降糖藥物。血糖控製最關鍵的是要穩定,而不必強求一定控製在正常範圍,比正常值稍高一點也無不可。24小時內尿糖定量10~20克,餐後2小時血糖11.1毫摩爾/升,這樣有利於預防低血糖的發生。

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比如對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一旦發生酮症酸中毒、非酮性高滲性昏迷、乳酸中毒,應立即靜脈點滴短效胰島素;出現視力下降明顯、全身浮腫、心慌、氣短等心髒病症狀和偏癱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應注射胰島素來控製病情。使用胰島素或強效降糖藥的患者應密切監測血糖,可以自備家用血糖儀,以便及時調整藥物劑量。患者晚上加服降糖藥時須特別慎重,因為低血糖多在夜間或淩晨空腹時發生。老年人機體的自我調整能力差,嚴禁患者隨便增加降糖藥物。聯合用藥時,一定要注意藥物的相互作用和對血糖的影響。

三、重視運動保健

糖尿病經常被稱為“富貴病”,這與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運動量大幅度減少不無關係。研究發現,運動有助於預防糖尿病的發生,每周至少運動一次的人患依賴性糖尿病的危險比每周運動不到一次的人將減少35%。合理、長期、有計劃的運動對老年糖尿病患者有很多益處,既能提高患者的糖耐量,又能增加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老年糖尿病患者與中青年人相比,大多伴有高血壓、高血脂及心、腦、下肢動脈硬化等疾病。所以,老年人在運動時應該正確掌握運動方式及方法。運動方式應以散步為首選,時間以餐後1小時為宜,運動強度當以心率作為指標,應控製在其年齡所達到的最高心率的60%~80%(最高心率的計算方法一般為220-年齡)。運動前應用5~10分鍾的時間來熱身和放鬆,每周堅持運動3~4次,每次30分鍾左右。老年糖尿病患者要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地進行鍛煉,應該密切觀察運動中和運動後的感覺,如果出現呼吸費力、頭暈、麵色蒼白等情況,應立即停止運動。

四、重視飲食保健

老年糖尿病患者平時運動量明顯減少,對能量的需要不如中青年人,因此更要合理而科學地製訂食譜,以有效控製病情發展,預防並發症,改善生活質量。

糖尿病患者應少吃多餐,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避免因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而引起餐後血糖升高,同時多吃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以補償體內微量元素。主食以米飯、饅頭為宜,不宜吃稀飯、泡飯,以免引起餐後血糖升高。

五、如何進行飲食控製

1.根據患者的體重和運動量計算出每日所需的總能量。老年糖尿病患者運動量較小,每日攝取的能量一般要控製在維持生活所需的最低熱量之內。一般來說,總能量每日在1200~1800千卡(5021~7531千焦)之間。但即使都是老年人,由於個體差異比較大,因此也要根據具體情況製定適當的飲食量。長期營養不良及有消耗性疾病的老年人應酌情增加,而肥胖的老年人應相對減少一些。

2.糖類、蛋白質、脂肪三大營養素應該科學分配,同時要防止維生素和電解質的不足。總能量在一日三餐中的分配應為早餐占1/5,午餐和晚餐分別占2/5。

由於糖尿病患者體內蛋白質代謝紊亂,肌肉及肝髒中蛋白質分解超過合成,患者容易出現負氮平衡,因此要注意食用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奶類、蛋類、瘦牛肉、魚蝦等,以及富含植物蛋白質的大豆及豆製品,來彌補蛋白質的相對或絕對不足。

附錄

糖尿病患者的食物交換份法

飲食控製是治療糖尿病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控製飲食方麵,頻繁用到食品交換份,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更加多元化。

一、什麼是食物交換份

糖尿病飲食是一種需要計算熱量和稱的飲食。按“食物交換份”的方法,可以快速、簡便地製訂適合每個人的健康食譜。“食物交換份”是將日常食物按來源、性質分成七大類:穀薯類、蔬菜類、水果類、大豆類、肉魚類、乳類和油脂類,同類食物在一定內所含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熱量相近,不同類食物所提供的熱量也是相同的,以便進行食譜選擇時,可以等值互換,從而達到既營養平衡又食物多樣化的目的。

二、食物交換份的應用

糖尿病患者應該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則,盡量做到食物種類的多樣化,以保證營養攝入全麵。在飲食控製方麵,一開始可以自己用秤稱量一下,以便掌握好具體的食物數量,但是長期如此肯定會很不方便。所以最好還是準備一套自己使用的專用的碗和碟子,開始的時候可以自己用秤稱量,但是觀察好食物做熟以後在碗和碟子中的體積,以後就可以逐漸照此估算,來掌握好自己的食品交換份。

三、生熟互換的原則

食物煮熟後其會發生很大變化。本書所介紹的食物量如無特殊說明均指生重。但在實際生活中,很多時候人們稱量的是熟重。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準備飲食時應了解膳食的生熟互換的關係,做到心中有數。

四、營養素含量相似的食物交換

使用食品交換份最大的一個優點是同類食物或營養素含量近似的食物間可以相互交換,這為患者選擇食物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1.同類食物之間的互換

如各種不同的主食之間、各種蔬菜之間、各種水果之間、各種肉類之間、各種豆類製品之間、油脂和各類硬果類食物之間都可以互換。如50克大米可以和50克麵粉互換,35克燒餅可以和25克燕麥片互換等,患者掌握起來應該不算困難。

2.營養素含量相似的食物間可以互換

◎25克麵粉(或大米)和200克蘋果可等值互換。

◎50克瘦肉和100克北豆腐可等值互換。

◎20粒花生米與10克油或50克瘦肉可等值互換。

◎500克大白菜與200克蘋果可等值互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