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12日,在西子湖畔吃罷午飯,驅車一小時便到達這座具有24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紹興。
紹興因烏篷船、烏氈帽、烏幹菜的“三烏”色調而塗染了其特有的水鄉風情;因以灑缸、醬缸、染缸的“三缸”作坊彈出了悠遠久長的古韻,尤其以紹興黃酒享譽天下;因水道縱橫,石橋林立,被稱為中國的“古橋博物館”;因其為書聖王羲之、詩翁陸遊、鑒湖女俠秋瑾、學界泰鬥蔡元培、文化巨匠魯迅、一代偉人周恩來的故裏,而成為名士之鄉;因“人遊月邊去,舟在空中行”的稽山鑒湖,構成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觀,又稱“東方威尼斯”。
在這樣一個鍾靈毓秀的古越國地域,僅靠半天的日程無法領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飽覽稽山鑒水的神采豐韻。隻有在魯迅的作品中匆匆行走,從那些記憶中的地名裏找到紹興的蹤影。
走在城區魯迅路上,我便知已走在東昌坊口,至少有一半是走在魯迅作品中的魯鎮街頭。來到周家新台門,我便想起了《故鄉》中“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的描述老屋的句子。魯迅故居是一所青瓦粉牆、磚木結構、坐北朝南的六進大宅院,魯迅就出生在這裏。門口石庫門,原為新台門西首邊門。進門穿過長廊,便是故居中幸存的兩間樓房。東首樓下前半間為小堂前,後半間是魯迅母親的臥室。“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魯迅母親當年就是從這裏走出來迎接魯迅的。
從魯迅母親的房子裏走出,沿著夾弄就到了灶頭。看見那些江南水鄉所特有的灶具,尤其是那個古舊的竹匾,讓我想起了魯迅所寫的少年閏土的形象:“他正在廚房裏,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
最後麵,就是占地2000平方米的百草園。也就是魯迅所說的“我家的後麵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做百草園。”現在的百草園,我想,是依照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所描述的情景特意裝扮的。碧綠的菜畦開滿黃花,一片金黃;光滑的石井欄,似乎顯得蒼老了點;後栽的皂莢樹不是高大的,但是仍然讓我聯想了許多童年的情景;因為是四月,桑樹尚未掛果,所以就沒有紫紅的桑葚那樣誘人的句子了。
從百草園出來,我們來到長媽媽給少年魯迅講美女蛇故事的雕像前,拍照留念。從長媽媽最後那句“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的結語中,悟出與魯迅那句“叫我名字的陌生聲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的真實含義,悟出人與人之間、人與蛇之間的生存真諦。
“出門向東,走過一道石橋”,就到了三味書屋。“從一扇黑黝黝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三味書屋;匾下麵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