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匡衡鑿壁偷先(1 / 1)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裏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隻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隻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裏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裏幹活,隻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裏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裏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他的房子破了一個小洞,他就在那兒看書。他覺得洞太小了,就拿了一個粗釘子還有錘子,把那個小洞弄大了。隔壁的人家聽見匡衡在他家的牆上破了個洞,就去匡衡家說:“你們是不是把我們家的牆破了個洞,為什麼?”匡衡說:“是我破的洞,因為你們家燈火亮,我們家太窮了,買不起油燈,我還要看書學習。所以,我在你家的牆上破了個洞,想借你們家的燈光用呢。”

隔壁的人說:“讓我看看你在學什麼。”匡衡就把竹簡給了隔壁的人看。隔壁的人看了看,說:“你真是一個用功學習的好孩子呀!”匡衡還到村裏一位有錢人的家裏打工,不要工錢,隻要能借到他家裏的書看就行。

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並在漢元帝時位至丞相。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他曾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由於勤奮學習,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之語,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並不平坦。根據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隻能補文學掌故。匡衡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但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已為當時經學家們所推重,當時身為太子的元帝也對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後,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給事中。這時,京城長安一帶發生日蝕、地震等災變,匡衡乘機上書,引用《詩經》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勸元帝“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製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顯潔白之士,昭無欲之路”(《漢書·匡衡傳》,下引同),然後再在百姓中推廣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之風。匡衡的奏書得到元帝的讚賞,匡衡因此遷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漢元帝十分喜好儒術文辭,尤喜愛《詩經》,曾多次親自聽匡衡講《詩》,對匡衡的才學十分讚賞,因此任匡衡為禦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又代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匡衡可算是因明經而位極人臣的典型了。

匡衡任職期間,多次上疏陳述自己對朝廷政策的意見,陳述治國之道並經常參與研究討論國家大事,按照經典予以答對,言合法義,博得元帝信任。每當朝廷大臣討論政務時,匡衡總是引《詩經》為據,認為“六經者,聖人所以統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於其本性者也。故審六經之指,則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蟲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張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這與從漢朝中期就開始興起的獨尊儒術,推重經學,微言大義的社會風尚是分不開的,實際是漢朝統治者用以統治人民的一種手段。

元帝後期時,宦官石顯為中書令,他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慫恿元帝加重賦役,剝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寵幸,沒人敢觸犯他。成帝即位後,匡衡便上疏彈劾石顯,列舉其以前所犯罪惡,並糾舉他的黨羽,這是匡衡所做的最後一件鏟除奸佞,為漢朝廷盡忠的事情。不久,匡衡與同僚間漸有離隙,被人彈劾,貶為庶民,返回故裏,不幾年,病死於家鄉。

鑿壁偷光是一個古老的勵誌故事,現在卻被人們淡忘了,其原因是,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好了,照明已不成問題,書本到處可以買到,有誰見過孩子看到一本書而愛不釋手的呀,更不用說如饑似渴地勤奮讀書了。

這篇故事寫了匡衡少年時讀書的兩件事,一件是鑿壁偷光;一件是借書苦讀。它讚揚了匡衡勇於戰勝艱苦的條件,勤奮的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至今,都有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