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孔子韋編三絕(1 / 1)

孔子(前551-前479年)本名叫孔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魯國的都城在現在山東省曲阜)。子,是古代人對有學問的人的尊稱。

孔子3歲的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顏氏帶著他,過著貧窮的生活。

顏氏對孔子十分疼愛,要求又非常嚴格。孔子才六七歲,母親就教他學習各種禮節,教他做個懂禮貌的人。到了15歲,孔子立下誌願,要多讀書,成為有學問的人。

不幸的是,孔子17歲那年,他母親也死了,他成了孤兒,生活更苦了。他沒有錢讀書,隻好去做雜事,像管菜園呀,看管牛羊啦。

可是,他從沒忘記學習,隻要有空就讀書,而且向別人請教,對什麼新鮮事都要打聽。有一次,他跟著大人們到太廟裏去。一進門,他就東張西望,逢人就問:

“這是什麼?”

“那是怎麼回事?”

有人見他問個沒完,就嘲笑說:

“孔家的兒子真不懂禮節,總是問這問那。”

孔子聽了,笑了笑說:“遇事不懂就問,這才符合禮節呢!一個人對什麼事,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才是真正有知識。不懂裝懂,才最沒知識。”

孔子在他的一生中,都是這麼做的。30歲以後,他還向別人學過琴,問過禮,拜過師。

有一次,孔子向一位叫師襄的樂工學習彈琴。老師先教給他一支曲子,可沒有告訴他曲名是什麼。孔子非常喜歡這支曲子,一連幾天都反複彈著它。老師聽了笑著說:

“你彈得不錯了。我再教你一首新曲吧!”

孔子說:“我雖然會彈這曲子的調子了,可彈琴的技巧還不行,還得多彈幾次才行。”

過了些日子,他彈琴的技巧大有長進,老師又想教他學新曲子。孔子搖搖頭說:“不行啊!這曲子的精神,我還沒體會到,還是讓我多彈幾天吧!”

不久以後,孔子把這支曲子彈得十分動聽,連老師聽著,也入了神。孔子對老師說:“這支曲子氣勢不同一般,我想,除了周文王,別人恐怕作不出這樣精妙的曲子來。”

老師聽了,向孔子連連作揖說:“您真高明,當初我學這支曲子的時候,我的老師就說過,它的曲名叫《文王操》啊!”

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還沒有造紙和印刷術,流傳的著作全靠傳抄。自己要想保留一部別人的著作,必須一個字一個字地用力往竹片上刻,這刻好的竹片叫做竹簡。這些小竹片每根都是一尺多長,一寸來寬,二分來厚,刻好的竹簡按著順序用皮繩串起來保存好。《易經》就是孔子親手刻的。他很喜歡這部書,經常翻閱。由於翻閱的遍數太多了,牛皮繩磨斷了,竹片橫七豎八散落了一地。天氣很冷,屋子裏又沒生爐子,孔子手凍得直顫抖,很難把牛皮繩穿進竹簡的圓孔裏。孔子穿上斷了,斷了再穿,反複很多次,被人們稱之為“韋編三絕”。

孔子晚年,已老態龍鍾,行動很不方便了,但他還經常撫弄著已經磨得油光鋥亮的《易經》竹簡歎息說:“如果還能讓我再活上幾年,我對《易經》的研究就會更深刻一些。一個人要學而不已,蓋棺乃止啊!”

由於孔子勤奮好學,使他成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名師點評:

孔子為讀《易經》而翻斷了穿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比喻讀書勤奮。按通常的理解和解說,是指孔子研究整理易經的時候,用來將竹簡串起來的牛皮筋翻斷了三次,或者按古語習慣說法是斷了很多次。孔子能成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他勤奮好學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