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神童慧語篇(1 / 2)

神童七歲吟詩

李調元是清朝乾嘉年間的著名詩人。他5歲入塾,讀《四書》、《爾雅》,過目成誦。7歲就能吟詩。特別是他當時吟了這樣一首五言絕句:

浮雲來萬裏,窗外雨霖霖。

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

這首詩傳開後,人們便稱他為“神童”。

鄭板橋為老師改詩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在童年時,有一次跟著老師去郊遊。忽然看見小橋下麵有一具少女的屍體,驚疑一會兒之後,老師隨口吟出詩一首:

二八女多嬌,風吹落小橋。

三魂隨浪轉,七魄泛波濤。

鄭板橋聽了,疑團頓生,他問老師說:“怎麼知道這少女16歲?怎麼知道她是被風吹下去的?怎看見她的三魂七魄隨著波浪轉呢?”

老師一個問題也回答不上來,便問他能不能修改。鄭板橋想了想,把詩改為:

誰家女多嬌?何故落小橋?

青絲隨風轉,粉麵泛波濤。

老師聽了,讚歎不已。

山巔一寺一壺酒

從前,有位私塾先生,書教得不錯,就是有個好喝酒的毛病——其實,人活在世上,喝點酒本不為病,隻是這位先生常喝不懈,經常因為醉酒而耽誤學生學業。

先生有一位最要好的酒友,是個和尚,就住在離學館不遠的山上寺廟中。有一天,先生又被和尚邀去喝酒。臨行前給學生布置了作文題,讓學生就以《酒》字為題,寫一篇短文,他回來檢查。誰作不出來,就要打手板。

先生走後,學生就淘氣起來了,看看日影偏西,這才想起先生留的作文還沒完成。這時,一個學生正翻著一本關於祖衝之的書,忽有所悟,提筆寫道:

山巔一寺一壺酒,爾樂苦殺吾。把酒吃,酒殺爾,殺不死,樂爾樂。

傍晚,先生醉醺醺地回到學館,問學生:“文章寫好了嗎?”學生遞上這篇《酒論》。

先生一看,開始很是生氣,心想:“好大的膽,竟敢奚落起先生來了?”又一琢磨,轉怒為喜,連連誇獎說:“作得好!作得好!”

原來這篇文章竟是由圓周率派生出來的。

圓周率最早又最精確的近似值,是我國古代數學家祖衝之推算出來的。

這篇《酒論》,受“祖率”啟發而成,乃是利用圓周率前二十幾位數字的諧音寫就,即:3.1415926535897932384626。

意思是說:高山頂上有一座寺廟,寺廟中擺著一壺酒,先生你喝酒取樂去了,留下作文讓我們作,可苦死我們了。你就把酒吃吧,酒會殺死你的,殺又殺不死,那你就樂你所樂吧!

落水獲救

施架字宗銘,明代吳縣人,家貧力學,穎悟過人,登進士第一,授修撰。一年後去世,天下傷之。相傳他幼從父遊淮揚,歸舟泊河下,送客失足落水,眾人救之上船,他吟詩道:

腳踏船頭船便開,天宮為我洗塵埃。

諸君莫笑衣杉濕,才向龍門跳出來。

奇詩奇事

一位教師告訴學生,寫文章一反平實則奇,打破常規則險。作詩貴奇警,平淡則無功。一個學生做詩道:

宰相升知府,將軍背大旗。

老爺求小子,和尚抱山妻。

蝴蝶吱吱叫,蛤蟆隊隊飛。

小貓吞猛虎,螞蟻鬥雄雞。

那位教師聽後目瞪口呆。

書塾問童子

一塾師愛坐茶館,學生問字,常找不著,一學生趁其外出,將賈島《尋隱者不遇》一詩改寫,置於案上,先生回來,取詩一看,不覺汗顏。詩道:

書塾問童子,言師喝茶去。

隻在此城中,巷深不知處。

圖畫禽獸

解縉7歲時,有人慕名找上門來,要他在一幅畫像上題詩。這幅畫上畫的是來人的父親。解縉慨然應允,約定第二天交卷。

然而,他從別人口中得知,畫中人原來是鄰縣的鄉紳,平日橫行霸道,欺壓鄉民,惡名遠播。解縉對這種人向來恨之入骨。他眉頭一皺,在畫像上“刷刷刷”橫著寫下了4個大字。求詩人第二天一看,原來上麵寫的是:圖畫禽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