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諧趣妙文篇(1)(3 / 3)

春風,春暖,春日,春長,春山蒼蒼,春水漾漾。春蔭蔭,春濃濃,滿園春花開放。門庭春柳碧翠,階前春草芬芳。春魚遊遍春水,春鳥啼遍春堂。

春色好,春興旺,幾枝春杏點春光。春風吹落枝頭露,春雨濕透春海棠。又隻見幾個農人談笑開口:“春短,春長,趁此春日遲遲,開上幾畝春荒,種上幾畝春苗,真乃大家春忙。”

春日去觀春景,忙了幾位春娘,頭戴幾枝春花,身穿一套春裳;兜裏兜的春菜,籃裏挎的春桑。遊春閑散春悶,懷春懶回春房。

郊外觀不盡陽春煙景,又隻見一個春女,上下巧樣春裝。滿麵淡淡春色,渾身處處春香,春身斜倚春閨,春眼盼著春郎。盼春不見春歸,思春反被春傷。春心結成春疾,春疾還得春方。滿懷春恨綿綿,拭淚春眼雙雙。總不如撇下這回春心,今春過了來春至,再把春心腹內藏。

大家裝上一壺春酒,唱上幾句春曲,順口春聲春腔。滿目羨慕功名,忘卻了窗下念文章,不料二月仲春鹿鳴,全不念平地春雷聲響亮。

一般情況下,詩詞要盡量避免“重字”,而這首《春詞》共56句,除三句沒有“春”字外,其餘句句皆有“春”字,共計有68個。但該詞“春”字用得自然流暢,生動新穎,別有一番情趣,全無重複之弊。

一字詩

唐代王建《古謠》雲:

一東一西隴頭水,一聚一散天邊路。

一來一去道上客,一顛一倒池中樹。

作者將東與西、聚與散、來與去、顛與倒四對反義詞,通過八個“一”字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矛盾得到統一,形象更為突出,既增添了新意,又別有一番情趣。

相傳乾隆南巡過江時,見一漁船蕩槳而來,命紀曉嵐詠詩,限用十個“一”字。紀曉嵐立成一首七絕雲:

一篙一櫓一漁舟,一個梢頭一釣鉤。

一拍一呼還一笑,一人獨占一江秋。

在短短二十八個字之中,連用十個“一”字,把諸多景物和動作排成詩句,別有韻味。同時期的陳沆,也有一首與紀曉嵐大同小異的七絕,不知是誰模仿誰。陳詩曰:

一帆一漿一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

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清代才女何佩玉,也曾作有一首“一”字詩:

一花一柳一魚磯,一抹斜陽一鳥飛。

一水一山中一寺,一林黃葉一僧歸。

這幾首詩,反複嵌用若幹個“一”字,不但無重複之弊,倒還能形象生動地創造出美好的意境,實屬難得。

柳絮飛來片片紅

清代金農居住揚州時,有一次宴客,以“飛”、“紅”二字為行酒令,用以吟詩行樂。

有個商人功底很淺,隻聽他吟道:

柳絮飛來片片紅。

這顯然不符常理,白色的柳絮怎麼成了紅色的?金農隻好為其掩飾,前補三句成七絕一首:

廿四橋邊廿四風,憑欄猶憶舊江東。

夕陽初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

“柳絮飛來片片紅”,於常理不合,乃屬死句;然而,通過“逆挽法”,妙用“夕陽初照桃花塢”為襯托,則又發生了巨變,不但死句複活,而且詩意盎然。

這家老婦不是人

有一天,一位財主給老母做壽,請唐伯虎繪畫題詩,以示祝賀。唐伯虎畫了一幅《蟠桃獻壽》圖,揮筆題詩曰:

這家老婦不是人,

財主一愣,伯虎接著寫道:

九天仙女下凡塵。

財主甚為高興。誰知伯虎又寫道:

生下兒子是個賊,

財主很生氣,未待發作,唐伯虎又續道:

偷得蟠桃孝母親。

財主看後,心裏樂開了花,對唐伯虎讚不絕口。

此詩通過“逆挽法”,先抑而後揚,讓人時驚時喜,一波而三折。

山形詩

有一名山詩碑刻“山形詩”如下:

山山

八裏

山第有山

華到轉路

山好我彎高山

華道說響水流

山間人人潺潺深山

在日日身聲聲鳥百

雲遊客孤叫路上行

作莫君勸難步步人

此詩書寫酷似山形,從頂端“山裏有山……”起讀,直到底下“步步難”,仿佛遊人從山頂盤旋而下;再從底下“勸君”向上讀,回旋到頂端“第八山”,恰如遊客迤邐而上九霄。其詩曰:

山裏有山路轉彎,高山流水響潺潺。

深山百鳥聲聲叫,路上行人步步難。

勸君莫作雲遊客,孤身日日在山間。

人人說道華山好,我到華山第八山。

明代鄔景和有《八山疊翠詩?遊蘇州半山寺》,寫作如下形狀:

山山

遠隔

山光半山

映百心塘

山峰千樂歸山

裏四三忘已世

山近蘇城樓閣擁山

堂廟舊題村苑閬疑

竹禪榻留莊作畫實

絲新醉侑歌漁浪滄

從“山頂”的“山山”起讀,此詩即為:

山山遠隔半山塘,心樂歸山世已忘。

樓閣擁山疑閬苑,村莊作畫實滄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