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律王華將判重罪。李蘭英哭得死去活來,知情者無不罵李勇狠心,歎息蘭英可憐。陳細怪當時正在瑞昌縣城教學館,聽說這件事後心中憤不平,便為李蘭英寫了一張狀詞,叫她鼓起勇氣來,為救王華,告叔父李勇一狀!
狀詞如下:
供狀婦女李蘭英,年方二十一,住本縣集賢鄉,升平裏人氏。
於二月十日花朝,蘭英縱步南園第,見桃紅似錦,柳綠如絲;鴛鴦效交頸之歡,蝴蝶舞翩翩之樂;梁上燕對呢喃,枝上流鶯雙睨;嗟歎物興無窮,遐思青春不再。
三七女子,欣逢折桂之夫;二八才郎,當誦標梅之句。每思織女,一年一度有相逢;自恨奴家,二十一年無匹配。豔桃溪而登葵院,穿柳巷以抹花街。
後遇秀才王華。當時蘭英驚恐,失玉簪於地下,王華拾得歸還,觀其齒白唇紅,遂允親於牡丹之下,締良緣於芍藥之中。指望結成偕老之歡,拒料卻遭流弊之禍,被叔李勇捉獲送官,猶如鸞風雙投羅網,恰似鸚鵡對鎖牢籠。
父母官司,略容分訴。明月尚有盈虧,江河豈無清濁;薑女初配範郎,曾指綠楊為證;韓氏始嫁於佑,嚐憑紅葉為媒。重夫重婦,當受罪於琴堂?一女一男,難作違倫之論。榮枯總在案前,生死並由筆下。
萬乞大人察其情而恕其罪,若得終身偕老,來世必報重恩。
狀詞將李蘭英的不幸遭遇訴說得情懇意切,令人可憐可惜。縣官看了狀詞後,不禁也動了惻隱之心,準了李蘭英的訴狀,從牢裏放出王華,當堂做媒,讓二人永結百年之好。
一世歌
明朝才子唐寅作過《一世歌》如下:
人生七十古來少,前除幼年後除老。
中間光景不多時,又有炎霜與煩惱。
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需滿把金尊倒。
世人錢多賺不盡,朝裏官多做不了。
官大錢多心轉憂,落得自家頭白早。
春夏秋冬燃指間,鍾送黃昏雞報曉。
請君細點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芳草。
草裏高低多少墳,一年一半無人掃。
人生苦短!一年之過去,一世已過去,隻有在驀然回首之際,人才發現曾錯過太多,而一切都不可能再重來。唐寅的這首感歎時光的詩,格調沉鬱,感歎凝重,隻有飽盡人世滄桑的人,才能作出如此篇章。
國不可一日無君
杭州西湖畔的嶽飛墓前,有一潔白的照壁,上題有“盡忠報國”四個大字,但那個“國”字卻少了一點。
是明代書法家洪珠寫錯字了嗎?非也,而是有意為之,巧藏深意的。原來嶽母在為嶽飛背上刺字時,便將“盡忠報國”的“國”字少刺一點,取“國不可一日無君”之意,以此激勵嶽飛救君報國。
洪珠為嶽墓寫“國”字,也沿襲了這一曆史事實,用文字技巧給人以深刻教益。原來,“國”字少寫一點,“玉”字成了“王”字——王,即國之君主。後來“太平天國”的“國”也是少寫一點,其意大抵同此,是有意為之的。
盼兒歸
陳有才作有兩段小曲《盼兒歸》,詩中從小到大,再從大到小,反複嵌入了自然數“一”至“十”,同時還兼用了“諧音雙關法”,把一個老婦人盼望寶島回歸祖國、愛子回到身邊的熱切之情,表現得深沉悱憤,讀來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文曰:
一夢醒來淚如麻,兩隻眼哭腫有核桃大,三十三年朝朝暮暮盼兒歸,四季裏哪管冬春並秋夏,五心煩躁,六神不安,七竅生火,八孔冒煙,吾兒歸來吧,吾兒歸來吧,快來看望九十掛零的老媽媽。
掏心窩給你說句實(十)情話,九九歸一還是葉落樹底下,巴(八)不得東西半屏山,齊(七)並為一個大陸(六)架,五湖四海三江水,兩岸共慶統一,吾兒歸來吧,吾兒歸來吧,臨(零)死娘也眼睜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