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塑造健康心理(2 / 3)

霍德斯做了一個極為有趣的實驗,他將同一張卡通漫畫顯示給兩組被測試者觀看,其中一組的人員被要求用牙齒咬著一支鋼筆,這個姿態就仿佛在微笑一樣;另一組人員則必須將筆用嘴唇銜著,顯然,這種姿態使他們難以露出笑容。結果,霍德斯教授發現前一組比後一組被測試者認為漫畫更好笑。這個實驗表明我們心情的不同往往不是由事物本身引起的,而是取決於我們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

培養幽默感是有助於一個人適應社會的工具。當一個人發現不協調的現象時,一方麵要能客觀地麵對現實,同時又要不使自己陷於激動的狀態,最好的辦法是以幽默的態度應對,這樣往往可以使本來緊張的情緒變得比較輕鬆,使一個窘迫的場麵在笑語中消逝。幽默是人們的一種心理行為,學會幽默可以減輕心理上的挫折感,求得內心的安寧。幽默還是一種自我保護方法,對心理治療的施行特別有幫助。幽默感強的人,其體內新陳代謝旺盛,抗病能力強,可以延緩衰老。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單位裏,幽默都是友誼的紐帶。有的人盡管為人老實厚道,純樸善良,但由於不善幽默的言談,性情古怪,便很難擁有更多的朋友在身邊;有的人雖然嘴裏喋喋不休,說個沒完沒了,但因為話語枯燥乏味,缺少趣味,也無法贏得更多的“聽眾”;有的人活潑可愛,幽默風趣,就經常能獲得別人的好感,從而贏得眾多的真心朋友,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得心應手。是否具有幽默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你們在交際活動中是否能夠成功。

生活,就像一團麻,總有解不盡的小疙瘩;生活,就像爬大山,總會有一些坑坑窪窪。如果,你們能夠學會幽默去麵對人生,那麼,你們的生活也將會充滿樂趣。

4做一個積極樂觀的人

桌子上放著一隻杯子。有一半的水,剛下了體育課的孩子們走進教室,看到了有些人就會說說:“怎麼隻有半杯水了,真倒黴!”而有些人還會這樣說:“還有半杯水呢,真不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響起。前一種人我們稱之為悲觀,後一種我們則稱之為樂觀。

樂觀積極點亮人生

積極樂觀的人就像太陽,照到哪裏哪裏亮。走到哪裏哪裏就會很溫暖,無論走到哪裏都給別人帶來希望、帶來快樂!生活不是沒有陽光,是因為你總低著頭;不是沒有綠洲,是因為你心中一片沙漠。永遠的積極心態,就會擁有永恒的快樂!所以我們每一個人應該用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並且要勇於挑戰自我。健康是每一個人的夢想,對於我們來說健康的定義就是:“用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並且要勇於挑戰自我。”

青少年從小就應該培養這種樂觀積極的心態,因為這對青少年成長是很重要的。有一天某個農夫的一頭驢子,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時,農夫絞盡腦汁想辦法救出驢子,但幾個小時過去了,驢子還在井裏痛苦地哀嚎著。最後,這位農夫想放棄,他想這頭驢子年紀大不中用了,不值得大費周章去把它救出來,不過無論如何,這口井還是得填起來。於是農夫便請來左鄰右舍幫忙一起將井中的驢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農夫的鄰居們人手一把鏟子,開始將泥土鏟進枯井中,當這頭驢子了解到自己的處境時,剛開始哭得很淒慘。但出人意料的是,一會兒之後這頭驢子就安靜下來了。農夫好奇地探頭往井底一看,出現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驚:當鏟進井裏的泥土落在驢子的背部時,驢子的反應令人稱奇——它將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後站到鏟進的泥土堆上麵!就這樣,驢子將大家鏟到它身上的泥土全部抖落在井底,然後再站上去。很快地,這隻驢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後在驚訝的表情中快步地跑開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人的一生中,就會發生像驢子的情況,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時候我們難免會陷入“枯井”裏,會被各式各樣的“泥沙”傾倒在我們身上,而想要從這些“枯井”脫困的秘訣就是:將身上的“泥沙”抖落掉,然後站到上麵去。所以我們更應該像驢子那樣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因為生活本來就充滿了風險和挑戰,所以對於青少年來說必須明白,不是每件事情都會有好的結局。痛苦、失敗在所難免,你沒有必要認為自己總會痛苦、失敗,因為你大部分時候,好的方麵會比壞的方麵多。所以當你用積極的心態去麵對的時候,你會發現,會有另外一種情況展現在自己的麵前。

那頭驢子在麵對枯井,就是因為它在困境、挫折麵前轉變了觀念,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麵對它,從而平靜下來,並采取了自救的方法。設想,如果驢子不轉變觀念,隻哀鳴求助或者一味地抱怨,最後隻能是坐以待斃。因此我們在困難麵前,以樂觀的心態去分析問題,才是最明智的選擇。所以青少年更應該向驢子學習,一頭驢尚能如此積極樂觀,何況我們是一個完完整整的人呢!

任何人都不會拒絕快樂,而樂觀是快樂的根本。樂觀的人收獲的是果實,留下的是財富;悲觀的人收獲的是空白,留下的是痛苦。

曾經有這麼一個小故事:有一位愛哭的老婆婆,因為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賣鞋的,二女兒嫁給賣傘的,她每天都為兩個女兒操心不已,所以她幾乎每天都以淚洗麵。

而這是因為什麼呢?原來當天氣晴朗時,她擔心賣傘的二女兒生意不好,就難過地掉淚;當天氣下雨時,她又擔心賣鞋的大女兒鞋子賣不出去。於是,不管天晴還是下雨她都傷心,因此大家就稱她為“哭婆婆”。

有一天,來了一個禪師就問哭婆婆:“你為什麼每天哭呢?”

“哭婆婆”解釋說她幾乎每天都很痛苦,這一輩子為了兩個女兒操了一輩子心,因為總是害怕她們過不上好日子。

禪師說:“你應該高興才對啊!”

“哭婆婆”大惑不解地問道:“為什麼?”

禪師說:“因為當天晴時,大女兒的鞋子賣得好,當下雨時二女兒的傘會有生意;不管天晴天陰,兩個女兒都有錢掙,這樣不是很令人高興嗎?”

老婆婆聽了這番話頓有醒悟,從此以後,每天都笑嘻嘻的,“哭婆婆”變成了“笑婆婆”了。

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在《心靈的攝像機對準啥》一文中說:“我們的心靈像攝像機,眼睛便是攝像機的鏡頭。麵對社會,麵對生活,我們拍下什麼錄像片在自己的心上,全由自己說了算。”“一個人,從早到晚睜著兩隻眼睛,總是看陰暗麵,總看垃圾、髒水、蒼蠅、打架、鬥毆、懈怠、違法亂紀。久而久之,他心靈的錄像帶,左一盤右一盤全是這些假惡醜髒的東西,於是他牢騷滿腹,他憤懣,他覺得天昏地暗,自己的內心也沒有光明。”

工作生活中,沒有人願意和一個消極、悲觀的人相處,當自己顯得不合群或被冷落時,必須以健康、快樂的一麵去麵對別人,才可能加以改善。像“哭婆”一樣,當她的心態轉變了,就成為一個快樂的人了,我們很年輕,為什麼不能笑對人生,做一個積極樂觀進取的人呢?

對於青少年來說,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的人和事物,每個人與每種事物或許都有美與醜兩個方麵,用積極的心態更多地注重人和事物的美好一麵可能會感到幸福,而用過分苛刻的眼光隻注意人和事物醜的一麵自然會感到不幸。讓我們換一種觀點、換一種眼光、換一種心態看待現實中不完美的人和事物吧,做一個擁有積極心態樂觀向上的人,這樣就會少一些抱怨、少一些痛苦,多幾分灑脫、多幾分幸福……

積極樂觀成就人生

當你放迪斯科的時候,身邊的人會隨你跳舞;當你放哀樂的時候,身邊的人隻會隨你流淚。我們作為個體的人,可以是團火,去點燃身邊的柴;也會是塊冰,能冷卻身邊的碳。正如大海可以成為人們的豐富寶藏,也可以成為人們的葬身之處;叢林可以是土族人的樂園,也可以是陌生人的墳墓。是財富還是陷阱,全由我們每個人的心態決定。

不管別人怎麼說,每件事都隻看它的光明麵。要有信心,不管是對你、對其他人,或者是整個世界,每件事最後都會好轉的。不要讓這個信念動搖,把你堅定不移的信心表現出來。如果別人說你實在是過度樂觀,告訴他們,要過度樂觀是不可能的,每一個經驗——即使是最不愉快的一個——也帶有一些滿足的種子。

青少年正處於人生的成長階段,這種積極心態的培養就很重要,對於青少年來說,這是邁向成功的基石。一位外國大提琴家的童年故事就是一個絕好的例證。有一天,他拖著比自己身體還高的大提琴,在走廊裏邁著輕快的步伐,心情顯然好極了。一位長者問道:“孩子,你這麼高興,是不是剛拉完大提琴?”他的腳步並沒有停下,“不,我正要去拉。”這個7歲的孩子懂得一個許多大人不懂的道理:音樂是一種愉快的享受,而不是我們不得不做的、必須忍受的工作。後來他就成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大提琴家。

所以不論何時何地,作為青少年,我們應該端正自己對生活、工作與學習的態度,凡事采取積極的思維,積極的語言,積極的行動。哪怕是一瞬積極的微笑,一個積極的手勢,或者一次積極的暗示,都會有助於我們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我們應該學會熱情地生活,愉快地工作,輕鬆地學習,以樂觀曠達的胸懷,真誠地為他人服務,為他人送去幸福。因為當我們把幸福帶給他人的時候,幸福也就悄然降臨我們的身邊。

愛迪生是我們每個人心目中偉大的人,而大發明家愛迪生在做實驗的時候,工廠曾經失火,他近百萬美元的設備化為烏有。六十七歲的愛迪生聞訊趕到火災現場,員工們認為麵對廢墟一片,他一定會暴怒至極。但愛迪生的表現非常鎮靜,甚至還笑著說:“這場大火燒得好哇,我們所有的錯誤都燒光了,現在可以重新開始了。”他的話說明了一個道理:一件事情的好壞,取決於當事人對它的態度。意誌堅強的樂觀者麵對諸多問題,總是抱著仍有可為的態度,遭遇變故會變得更加堅強。正如愛迪生的一句名言:“我的成功乃是從一路失敗中取得的。”

是的,事物永遠是陰陽同存,好壞並進;事物發展的軌跡總是波浪前進,螺旋上升。對於生活中的陰暗麵,青少年是生長在七八點鍾的太陽,如果我們沒有能力抑製、消滅時,我們還是不看為好,何必讓那些蒼蠅臭蟲一樣的人或事弄得自己惡心與不愉快呢?昨天他會成為過去完成式,而我們青少年也正在努力的卻改變。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學會不斷調節自己的視角,不要老是讓自己覺得失敗;不要由於沒有成功就責備這個世界不夠完美。其實,我們更應該像愛迪生那樣,成功是從失敗中走過來的,保持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比什麼都重要,因為這才是正確的人生觀。

作為青少年,如果你覺得悲觀情緒左右著你的判斷,你開始覺得對未來失去信心的時候,不要忘了提醒自己時間正在一分一秒流逝。悲觀本質上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它讓你在還沒有發生,並且也不一定會發生的事情上浪費了時間,它阻礙了你完成應該完成的事情。有人說;生活就是一麵鏡子,你對它哭它亦哭,你對它笑它亦笑。快樂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為什麼不樂觀、快樂地度過每一天呢?

對於青少年來說,樂觀是我們追求的一種態度,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有時候比什麼都重要。在樂觀中擷取一份坦然,你的麵前就會盎然多彩,在悲觀中摘下一片沉鬱的葉子,隻能瓦解你積攢的力量。樂觀態度能使一個人用生命去譜寫著對事業的熱愛,抱著樂觀的態度去麵對生活,麵對一切,會讓你快樂、幸福。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所向往和追求的,隻有充滿豐富內在而樂觀的人才是幸福的。

5學會謙虛為人

“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意思是說,自滿的人會招來損害,謙虛的人會受到益處。它告訴人們驕傲自滿有害,謙虛謹慎有益的道理。一個人如果自滿了,那麼他的智慧便到了盡頭,不可能有任何發展;一個人如果能做到謙虛,他的智慧便能不斷地發展。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毛澤東的這句格言,其意蘊上接古人,言近旨語,當與古訓共誌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謙虛使人進步

厚德載物,有厚則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渺小的,所知道的也總是很有限,這就要求我們要有一顆最謙虛的心,像大海接納百川一樣,虛心地向所有的人學習,這樣才能增強我們的知識與技能,才能使我們廣結朋友、受人尊敬。

一個人能謙虛,在社會上一定會得到大眾廣泛的支持與信任,而懂得謙虛,便會知道“日新又新”的重要;不但學問要求進步,做人做事交朋友等等,樣樣都要求進步。如此所有種種的好處,都從謙虛上得來,所以稱為謙德。

古代的賢名之人多是謙虛的,他們並不因為自己有本事而沾沾自喜。他們懂得自滿會給自己災難。他們多是默默地等待伯樂的出現,發現他們身上的價值,然後為知己者勞,為知己者死。

薑尚石番溪邊垂釣待聖賢,他沒有因為自己是昆侖弟子而自誇門第大吹自己是多麼厲害,而是默默地在石番溪旁直鉤垂釣周文王。最終為姬氏家族掙得殷家天下。

孔老夫子,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弟子萬千,有名的就有72人,他可以被稱為是最聰明的人了,他可以自滿一下,他也有這個條件,他自滿了沒有?他沒有,他隻是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的弟子遍天下,他的老師也不少。

還有受世人崇敬的周恩來總理,一生謙虛謹慎,平易近人,身為總理雖日理萬機,公務繁忙,但每到一處都要深入群眾,了解情況。一次,他到上海考察,與電影演員們會麵,在親切交談中,有個小同誌熱情地向他建議,說:“總理,您給我們寫一本書吧!”可他卻回答說:“如果我寫書,就寫我一生中的錯誤,讓活著的人們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

正是因為他對自己嚴格要求的態度,和謙虛謹慎,為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到人民的愛戴。不僅生活在“禮儀之邦”的中國人是這樣,其他國家的很多名人也如此。

焦耳求知,成就科學。相信學過物理的人都熟知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他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於電、熱之類的實驗。

一個假期裏的一天,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遊,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後麵,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後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受到電擊後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盡管危險已經出現了,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哥哥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裏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裏塞滿了火藥,然後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裏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裏。

就在這個時候,天空濃雲密布,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後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麼回事?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表認真記錄下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

假期過後,開學了,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老師,並向老師請教。老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解:“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先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生的。”

焦耳這才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於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隻有謙虛謹慎,不驕傲自大的人才能獲得成功,一步一步向人生的頂峰攀登。

謙虛是一種好的品質,我們每個人的骨子裏都有,但是他美而不露,他隱藏於心靈的深處,他等待人們去挖掘,去發現因為他好,所以他不容易被發現,不容易被得到。

別林斯基曾說過:“一切真正偉大的東西,都是淳樸而謙遜的。”世上凡是有真才實學的人,凡是真正的偉人俊傑,無一不是虛懷若穀,謙遜謹慎的。謙虛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

驕傲使人落後

謙虛得榮,自滿則自毀前程。自滿會遭到別人的嫉妒,自然也會遭到別人的陷害。如果一個人驕傲自滿,狂妄自大,即使是最親近他的人,也會厭惡之而遠去。古代像孔子、老子這樣道德高尚的人,尚懷自滿招損的恐懼,那麼我們這些普通人更應該時刻銘記古訓,克製自己的驕傲、自滿之心。魏徵也曾對唐太宗說:“自滿者,人損之;自謙者,人益之。”

欹器,現在幾乎已經很少有人能認識它,在很久以前人們用來汲水用的工具就是它的原形。後來它的一個分支慢慢地也就變成了欹器。他因“虛而欹中而正,滿而覆。”而為讀書人所鍾愛。讀書人將他放於桌子的右上角時刻警示自己不能太自滿否則將毀於一旦。座右銘“滿招損,謙受益”也就是由此而來。

人世間又有幾人真能明白這個道理呢?被譽為中國武聖的關羽,智勇雙全、義氣衝天,堪稱一代英豪,但卻因驕傲自滿,敗走麥城,身首異處,實在令人歎惋。

關羽出師北進,俘虜了魏國將軍於禁,並將魏國征南將軍曹仁圍困在樊城。當時鎮守陸口的吳國大將是呂蒙,他回到建業,稱病要休養,陸遜去看望他,兩人談論軍國大事,陸遜說:“關羽平時經常欺淩別人,現在節節勝利,又立下大功,就會更加自負自滿,又聽說您生了病,對我們的防範就有可能要鬆懈下來。他一心隻想討伐魏國,如果此時我們出其不意地進攻,肯定能打他個措手不及。”呂蒙大為歎服陸遜的見識,就向孫權推薦陸遜代替自己前去陸口鎮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