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8月4日,古德裏安向希特勒提出,因塵土太多等原因,坦克引擎都磨壞了,必須趕緊更換或修理。
經過古德裏安再三要求,希特勒同意撥300輛新坦克引擎補充整個蘇聯戰場。這如同杯水車薪,古德裏安表示不滿。
古德裏安又提出了新坦克的問題,但他一輛都沒有得到。希特勒將它們控製起來,正在建立新坦克軍。
在爭辯時,古德裏安提出為對付蘇軍在坦克上的巨大數量優勢,德國坦克損失必須補充。希特勒說:“如果我早知道你那本書裏麵寫的蘇聯坦克數量是真的,那麼也許我就不發動戰爭了。”
希特勒指的是古德裏安在1937年出版的《注意!裝甲車!》一書,在那本書中古德裏安說蘇軍坦克數量是1萬輛。當時的陸軍參謀長貝克將軍和書籍審查局否認了這一數字。古德裏安通過不少關係,才勉強地將它出版。
當年,情報機構發現蘇軍裝備了17000輛坦克,而古德裏安不敢在書裏寫17000輛,怕影響德國發動戰爭。可是希特勒和他的高級參謀們都知道這一真實情況。現在希特勒卻故意裝傻子,而倒黴的卻是古德裏安在前線作戰的裝甲部隊。古德裏安對希特勒的態度很不滿意。
3.宛如離弦的利箭
當時,莫斯科有一句很流行的話,“俄羅斯雖大,但已無處可退卻,因為後麵是莫斯科。”這句話充分說明了當時的危急情況和莫斯科軍民高漲的士氣。
蘇軍在莫斯科以西300多公裏縱深內,建立了梯次配置的防禦地帶:在莫斯科接近地先後建立了勒熱夫-維亞濟馬和莫紮伊斯克兩道防線,在奧斯塔什科夫、葉利尼亞以西、波加爾以東一線及其後方組織防禦。
蘇聯在莫斯科先期投入西方麵軍(科涅夫上將指揮)、布良斯克方麵軍(葉廖緬科上將指揮)和預備隊方麵軍(布瓊尼指揮)和一個戰役集群,蘇軍兵力為15個集團軍和1個集團軍群,共125萬人,坦克990輛,火炮7600門,飛機677架。以上軍隊全部編入西方麵軍,歸鐵木辛哥領導。
希特勒也深知莫斯科的戰略重要性,開始集重兵於莫斯科。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沿西德維納河、羅斯拉夫爾、格盧霍夫一線展開了3個集團軍和3個裝甲集群,第二航空隊擔任空中支援。其總兵力為76個師又2個旅,約180萬人,坦克1700輛,火炮1.4萬餘門,飛機1390架。這支部隊步兵總數占蘇德戰場德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一、坦克師和摩托化師的三分之二。
中央集團軍群計劃以各坦克集團軍進行向心突擊,分割蘇軍防線,並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兩地圍殲蘇軍西方麵軍、預備隊方麵軍和布良斯克方麵軍,德軍坦克集團軍再以強大陣容從北麵和南麵圍攻莫斯科,而步兵兵團負責正麵進攻。
中央集團軍群下轄第9(施特勞斯)、第4(克魯格)、第2步兵集團軍(魏克斯),坦克第2集團軍(古德裏安)、第3集團軍(霍特)、第4集團軍(霍普納)。此時,德軍的坦克集群全部改稱坦克集團軍。
斯大林發現希特勒攻占莫斯科的企圖後,趕緊采取對策,向莫斯科調兵遣將,準備與德軍決戰。為加強莫斯科前線蘇軍的指揮能力,斯大林連忙與正在列寧格勒前線指揮對德作戰的朱可夫通電話,命令他立即趕回莫斯科,全麵接手莫斯科防務。
1.奧廖爾-布良斯克戰役。
根據“台風”計劃,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計劃出動第2集團軍和坦克第2集團軍,自紹斯特卡和羅斯拉夫利以南進行向心突擊,突破布良斯克方麵軍的防線,並殲滅布良斯克方麵軍。接著,德軍以裝甲部隊快速從南麵和東南迂回攻擊莫斯科。
蘇軍布良斯克方麵軍下轄第50、第3、第13集團軍以及葉爾馬科夫少將率領的戰役集群。布良斯克方麵軍司令為葉廖緬科中將。葉廖緬科的蘇軍在兵力上少於進攻的德軍,炮兵比為1:2.6、坦克比為1:4.5、飛機比為1:10。布良斯克方麵軍沒有建立起縱深防禦,而且重武器火力密度小(每公裏正麵火炮和迫擊炮4門、坦克0.3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