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台風攻勢(1)(3 / 3)

6月29日,人民委員會和蘇共中央向戰場附近各州的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發布指示,要求他們為了戰爭的勝利,動員所有力量和采取一切手段抵禦德軍,將國家變為統一的抗戰力量,保衛蘇聯國土。蘇共中央還要求他們努力戰鬥到最後勝利。

7月3 日,斯大林通過廣播發表了演講。他要求蘇聯人民捍衛自由、榮譽、祖國。

蘇聯政府大力組建戰略預備隊,作為改變蘇軍劣勢的“利器”。7月16日,國防委員會發布《關於國防人民委員部和海軍編練預備隊的決定》,8月,國防委員會成立蘇軍編練總部。

在蘇軍編練總部的統一組織下,蘇軍組建和訓練了大量的預備隊,預備隊不斷開赴戰場。

蘇聯人民踴躍參軍。例如,7月1日,全國有530萬參軍。僅在奧姆斯克一地,截至到7月24日22時,在兵役局申請入伍者達到2萬多人;在新西伯利亞,戰爭爆發僅一周,就有6000申請入伍;在烏茲別克斯坦,14000人申請入伍。

在戰爭的開始10個月中,有幾萬名婦女加入工廠、礦山、鐵路和集體農莊等部門工作。殲擊營的數量越來越多。戰爭爆發僅一個月,蘇聯就新建了1755個殲擊營,達32.8萬人。

另外,蘇聯還擁有無數誌願人員。各地民兵組織在蘇聯政府的組織下,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7月初,僅在列寧格勒就有20萬人誌願參加民兵組織,列寧格勒成立了10個誌願兵師、14個獨立機炮營。

在莫斯科,從7月7日起,一共組建了12個誌願民兵師,達12萬人。在基輔,至7月8日,新建了19個民兵隊伍,達3萬多人。

至秋季,蘇聯共新建約60個民兵師,200個民兵獨立團。另外,蘇聯還有無數軍事組織。蘇聯幾乎全民皆兵,將使德國葬身於人民戰爭的海洋。

蘇聯人民大量捐款捐物,到9月21日,他們捐款達到5.87億盧布。在戰爭的18個月,蘇聯人民捐款105億盧布。蘇聯用這筆巨額資金組建了幾十個坦克縱隊和航空隊。另外,蘇軍從8月起大量擴建預備隊航空兵,目的是集中空軍力量對付德軍。

5.經濟計劃轉入戰時軌道。

德軍侵略蘇聯以後,蘇聯政府要求一切服從於戰爭,整個國民經濟必須服從於戰爭。蘇聯政府全麵改組國民經濟,用最快的速度把國民經濟轉為戰爭經濟。

6月22日,蘇聯在全國12個州發布“關於戰時狀態”的命令,具體規定了所有公民的勞動義務,征用大量的運輸工具,增加各級政府和企業的工作時間,對公民生活用品進行定量供應等許多措施。

德軍入侵時,德國製定了經濟掠奪的詳細計劃。為粉碎德國的陰謀,蘇聯政府采取強製措施,轉移了西部地區的居民和財富。此次轉移規模龐大,時間緊、任務重。

另外,將民用工業變成軍事工業是蘇聯進行全民總動員的重要目標。6月23日,蘇聯的彈藥總動員計劃實行,蘇聯擴大了飛機和坦克的生產規模。蘇聯要求各有關的企業和工廠根據所承擔的動員任務,製定新的生產工藝流程和大量製造彈藥所需的工具及其附件,盡快補充生產彈藥所需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為保證彈藥計劃的實現,蘇共中央派出中央委員會工作人員或者指令各軍區、州的黨委書記直接負責該計劃。

6月24日,蘇共中央政治局成立國家疏散委員會,它還在相關部門、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機關中成立大批疏散委員會或者辦事處。疏散委員會的成立,使蘇聯有力地領導了西部地區的企業、人員、物資和設備的轉移工作。

疏散委員會主要負責工廠企業的搬遷和調撥運輸車輛等任務。6月27日,蘇共中央和蘇聯人民委員會下達《關於人員和貴重物資轉移與安置辦法》的決定。它強調在轉移工廠和企業時,必須優先轉移生產軍工產品和冶金、化工產品的工廠和企業。

7月3日,斯大林下令,凡是無法運走的一切物資,都必須就地銷毀。

蘇聯政府發布了《1941年第三季度國民經濟動員計劃》。該戰時計劃替代了和平時期的經濟發展計劃。戰時計劃的重點就是改造軍工業。軍事技術裝備的數量比和平計劃增加了26%。政府減少需要大量金屬材料的和平建設項目,以及民用商品儲備。政府新建了大批兵工廠,新建了通信、燃油工業、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等軍工業。政府還加快了鐵路建築工程。

同時,蘇聯政府將主要的人力、物力用於建設大後方的伏爾加河流域、烏拉爾和西西伯利亞地區的軍工廠。為保證軍需物資的運輸,蘇聯政府調整了鐵路運輸計劃:除了煤炭、石油產品、金屬材料、糧食仍保證運輸外,不保證其他經濟物資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