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十萬火急(3)(2 / 3)

蘇聯最高統帥部對德軍戰略方向的誤判,致使西方麵軍在兵力、裝備、物資配置上減弱,這是西方麵軍戰敗的重要原因。

另外,西方麵軍的兵力部署沒有縱深可言。斯大林既希望它可以隨時入侵德國,但又禁止它輕舉妄動、刺激德國。結果,西方麵軍的兵力部署既不是進攻的,也不是防守的,處於混亂狀態。

朱可夫在回憶中指出:斯大林對西方麵軍下達指令時,“是從一種不問能力但求積極行動的主觀願望出發的。這種作法在重要時刻無論如何都是危害極大的”。

巴甫洛夫就是在斯大林遙控下錯誤地調動部隊,派第3、第10集團軍向前靠近蘇德邊境的。

戰爭頭幾天,斯大林多次到總參謀部了解西方麵軍的情況,一再對巴甫洛夫表示不滿。但不管斯大林怎樣指責巴甫洛夫,人們還是能感覺得到,他意識到自己在哪裏出了問題,意識到戰前的失算。

德軍的入侵時間、作戰方式和主攻方向都出乎斯大林的預料。因此,蘇軍總參謀部不得不重新製定禦敵於國門之外的計劃。斯大林開始意識到,主觀主義的戰略方針無法對付德軍,必須立即糾正錯誤。

短短幾周的防禦戰,使缺乏現代化戰爭經驗的蘇軍高層發現了德國“閃擊戰”的威力及弱點,又使蘇軍各級軍官經受了不斷失敗的考驗,增長了他們對付德軍的經驗,從而為蘇軍製定符合戰爭實際的戰略方針提供了可能。

5.兵力懸殊。

德國用來入侵蘇聯的兵力達到181個滿員師,每個師14000人左右,其中有19個坦克師、14個摩托化師以及芬蘭、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國37個師,共550萬人。德軍擁有大炮47260門、坦克3710輛、飛機4950架。

西方麵軍、西北方麵軍、西南方麵軍、敖德薩軍區共同守衛2100公裏邊境線,擁有149個師。蘇聯西方麵軍下轄4個集團軍,擁有24個步兵師、12個坦克師、6個摩托化師和2個騎兵師。

蘇軍最強大的集團配置在西南方向的西南方麵軍和敖德薩軍區,共有45個步兵師、20個坦克師、10個摩托化師和5個騎兵師。

結果,中央集團軍群(含第4、第9兩集團軍、2個裝甲集群)在第2航空軍支援下,很快把西方麵軍合圍。這裏,德軍兵力形成局部優勢:中央集團軍群兵力為西方麵軍兵力的幾倍。

6.嚴重缺乏優秀軍官。

1940年,在蘇芬之戰中,100多萬蘇軍進攻20萬芬軍(隻有3萬正規軍),竟打了4個月。雖然蘇軍最終取勝了,但傷亡慘重。

蘇芬戰爭使蘇軍發現自己的力量是外強中幹的,蘇軍急需大批經驗豐富的中高級軍官。德國軍事觀察員發現了強大的蘇軍指揮不力的一麵。

經過大清洗和蘇軍軍事理論的落後僵化,造成了蘇軍的外強中幹。德國了解了蘇軍戰鬥力,多年來一直密切關注著蘇聯動向。

大清洗使蘇軍損失了90%的中高級軍官,蘇聯軍界呈現清一色的年輕麵孔,這些軍官往往連升幾級。1941年6月,大清洗仍在繼續,使蘇軍內部人人自危,僥幸存活的軍官們已經變成了“應聲蟲”。

蘇軍本來就軍官緊缺,再加上蘇軍戰前大規模擴軍,使許多軍官被任命時越過很多中間環節。他們接受的培訓嚴重不足,無法在決定性的時刻采取正確的軍事行動。

比如,方麵軍司令員庫茲涅佐夫、巴甫洛夫、基爾波諾斯都是連跳好幾級提拔上來的。他們雖然都具有愛國精神,但均缺乏軍事才能,軍事才能隻能靠日積月累,隻有極少數天才例外。

1941年6月,蘇軍嚴重缺乏受過院校教育的中高級指揮官。表麵上,蘇軍僅投入西部戰場的有幾百萬大軍、19000架飛機、22000輛坦克,但在精銳的德軍麵前,蘇軍表現得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