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英軍敗北(3)(1 / 3)

英軍的物資,特別在托布魯克的物資,絲毫沒有減少。在隆美爾派主力部隊向托布魯克挺進以前,他不得不派兵保衛補給線的安全。隻要英澳聯軍堅守住托布魯克,就能對隆美爾的後方構成巨大的威脅,即使“非洲軍團”已經攻占了卡普措、薩盧姆和哈法亞也是毫無用處的。

在地中海岸邊的曠野上空,隆美爾乘飛機視察了埃及方麵的地形。海邊是陡峭的懸崖海岸,像這樣的海岸,均有海岸公路通往埃及。然後陸地隆起一百多米高的台階,升到海拔500米的最高點才與陸地相連。哈法亞、薩盧姆等要塞橫在其中,必須拿下這些要塞才能到達埃及。

隆美爾寫道:“這些台階將成為重要的戰略目標。”飛過一片平原,是平緩的波浪形地麵,就象沙海一樣伸延,到處是高達15英尺的波浪沙堆。他的坦克可以在這些波浪間推進,甚至可以把坦克藏在沙堆後麵。他又發現一些幹涸的峽穀和河床,在那裏,坦克隻能在幾個地方並排通過。

在沙漠的清晨和黃昏,能見度很高,但白天,由於熱空氣活躍,反光影響了炮手們射擊的準確性。在沙漠地麵上會出現海市蜃樓般的大片湖水,但真正的湖水在古代就已經枯竭了,隻剩下阿拉伯人修建的蓄集冬季雨水的蓄水池。

從早到晚,太陽烤著官兵們,他們的皮膚變黑後脫皮,嘴唇幹裂,頭發卷曲,眼睛充滿血絲。他們整個神經係統都處在痛苦的折磨中,在非洲作戰的人容易患精神病。

隆美爾住在一座意大利人建的活動屋裏,能夠抵禦夜晚零度以下的嚴寒。他把活動屋轉移到托布魯克前線南邊的石穀裏,在那裏,英國飛機很難發現石屋。除了睡覺,他每時每刻都在準備進攻托布魯克。

托布魯克早就是隆美爾的眼中釘了,一直讓他耿耿於懷。隆美爾一心想占領埃及和蘇伊士運河,可是現在還是被托布魯克的英澳聯軍擋住了。

一次,當隆美爾正在與進攻的“非洲軍團”官兵談話時,英軍的一枚炮彈正好落下來,一名中尉當場炸死,還有幾個人炸斷了胳膊,他卻僥幸活了下來,而且一點事也沒有。

一次,在隆美爾的車隊從巴迪亞歸來的路上,英軍戰鬥機忽然從夕陽中撲下來,超低空用機槍向他掃射,他的司機被子彈擊傷,還有一輛卡車的駕駛員和助手被殺死,一輛電台車爆炸。隆美爾用繃帶纏住司機的頭部,親自開車繼續前進,這一次他仍然沒死。

在利比亞,對於英軍來說,隻剩下最後一塊“飛地”——托布魯克港了。駐守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的所有部隊都被調往埃及邊境,以阻止德國進攻埃及。隆美爾清楚,隻有占領了托布魯克,控製港口設施後,他才能向東進攻埃及。

德國正忙於征服蘇聯,希特勒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蘇聯戰場了,很少有時間考慮向非洲增兵。但丘吉爾把“北非翼側陣地”看得幾乎與英國本土一樣重要,那裏有盟軍的油田。丘吉爾克服本土英軍裝備和兵員不足的窘境,不斷向北非運送裝備和兵員。

隆美爾進攻托布魯克,不但沒有給他帶來決定性的勝利,反而使“非洲軍團”漫長的補給線又增長了700英裏。主要由澳大利亞軍隊堅守的托布魯克港成為難啃的硬骨頭。

從班加西到托布魯克外圍盡管比從的黎波裏出發近許多,但意大利海軍卻無力向那裏派出給養船隻。隆美爾現在麵臨著巨大的困境,為了生存,德軍每個月必需3.4萬噸給養。為以後進攻用的儲備物資每個月需要2萬噸,空軍的給養需要9000噸,而意大利部隊和駐利比亞的意大利居民需要6.3萬噸給養,每月的數字達到11.6萬噸。但的黎波裏港每個月隻能接納4.5萬噸物資。麵對殘酷的戰爭,意大利海軍想盡一切辦法,都無法按時向隆美爾提供更多的物資。另外,另一條從的黎波裏至托布魯克的漫長補給線長達1100英裏,全是沙漠,必須用卡車來運輸。途中到處是沙堆和堅硬的岩石,酷熱的太陽和布滿沙漠的蒼蠅。運輸兵生病而且過度疲勞,睡覺時就連在這片地上挖個洞都不可能。在荊棘叢中留下的輕微傷痕,幾個月都難以痊愈,疼痛又不斷地折磨著運輸兵們。運輸兵的鼻子脫皮了,嘴唇幹裂。

一位德軍前線指揮官在寫給家人的信中說:“一種寒顫病正在流行,差不多一個月流行一次,使人長時間地虛弱。我得了這種病3天後,一天竟昏迷3次。我病好後,沒有報告自己生病。我很高興地看到我離開的那一天,我這輩子都不想再來非洲這個鬼地方了!”

官兵們每天吃餅幹、橄欖油、罐頭沙丁魚、罐頭咖啡、罐頭果醬、軟乳酪和罐頭肉,沒有雞蛋、火腿和牛奶,更沒有水果和蔬菜。令官兵們惱火的是英國人的夥食太好了,使他們眼饞。而且,英國人的裝備在各方麵都遠遠超過“非洲軍團”。“非洲軍團”喝的是過濾後的海水,又苦又鹹。英軍卻有礦泉水、罐頭蜜餞和水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