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父親說他想好好地考察一番。父親說他自己已經全麵考察過了,而且收集了相當多的資料,都放在辦公室等他來整理,他直接去上班就行了。

李孝式固執地說他一定要自己去走一走,親身感受一下這裏的環境。然後立即發電報給香港的公司,請求延長假期。

必需充分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對於年輕的李孝式來說,幾乎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

得到父親的同意和資金支持之後,他就帶著父親收集的一大包與馬來亞的自然地理以及資源環境有關的資料,一個人駕著車上路了。他循著父親標注的地圖一路前行……

這是一個有著極其豐饒的天然財富的國度,簡直就是個天然寶庫。這裏除了被殖民統治外,沒有戰火沒有紛爭,有的隻是待開發的叢林,和專心致誌求生存求求發展的人們。

李孝式每到一處父親給他的資料提及的地方,都會停下來逗留一天或者兩天,用自己的眼睛和感覺印證父親收集到的一切紙上的信息。

他走的鐵路沿線,是建於1885年的馬來亞第一條鐵路,也是這個國家目前為止唯一的一條鐵路。他深深的喜歡上了這裏!

他從馬六甲海峽折回到吉隆坡的時候,已經是一個月以後了。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印證了古人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的至理名言,並深刻體會到個中滋味。

與廣袤的大地山川相比,人是如此的渺小,根本微不足道。

李孝式仿佛一夜之間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回到家裏,他意外的看見母親和劍橋都在。母親是來看望父親的,當然更重要的是來“考察”父親的創業環境,看是否可以做長遠的打算。母親還帶來了“P&Q銀行”催他回去上班的電報。這個時候,香港離他已經很遙遠了。他寄回了一封辭職信。

李孝式以嶄新的姿態開始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

沒有誰管他,生活卻比以前更規律。

父親將家安在這個叫吉隆坡的小鎮中心,這個後來成為整個馬來亞中心城市的地方,這個時候就是個寂靜的小鎮。他們的家在克慕汀路,是一棟樸素但不失規模的兩層樓。李孝式每天早上五點半準時起床,六點半到樓下作為私人辦公室的書房,讀書看報或者翻閱資料,當然更多的時候是整理錫礦的相關文件、生產計劃等。八點鍾準時駕車出發往沙叻秀毗鄰飛機場附近的泰有錫礦2號礦場,晚上六點才回家,每晚十一點準時睡覺。

“泰有錫礦”這個名字是父親依據“錦綸泰”命的名,“泰”就是“錦綸泰”,連在一起即是“錦綸泰有”的意思,有將李家事業延續並讓其生生不息的美好願望在裏麵。

1號礦場在雪蘭莪,父親在那打理。這兩個地方都是雪蘭莪州錫礦集中的地區。

他到錫礦正式上班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全麵的了解自己的錫礦,從挖錫米的最底層角落,到礦沙裝船的碼頭殖民地官員的辦公室,再到完全由英國人控製的煉錫廠,他都一絲不苟的走了一遭。為了真正認識錫這種銀白色的軟金屬,他甚至親自進入到礦洞挖礦沙,與工人一起淘洗,與工人一起在工棚裏吃飯。錫礦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個工人,每一件設備,他都了然於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