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菜尚未出土或剛出土即變褐枯死,這是什麼病害?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這是油菜苗期根腐病引起的。油菜苗期根腐病主要危害油菜幼苗根部和根莖部,引起未出土或剛出土幼苗莖基部初呈水漬狀,後變褐,導致油菜幼苗根莖腐爛。
油菜苗期根腐病為多種真菌侵染引起。主要病原有鏈格孢、尖鐮孢菌、德馬利腐黴和齊整小核菌。
鏈格孢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或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該菌寄生性雖不強,但寄主種類多,分布廣泛,在其他寄主上形成的分生孢子,也是該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源。雨季利該病擴展。
尖鐮孢菌主要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等隨植株病殘體在土壤中或種子上越夏或越冬,未腐熟的糞肥也可帶菌。病菌可隨雨水及灌溉水傳播,從根部傷口或根尖直接侵入,侵入後經薄壁細胞到達維管束,在維管束中,病菌產生鐮刀菌素等有毒物質,堵塞導管,導致植株萎蔫枯死。
德馬利腐黴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或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生孢子囊,以遊動孢子或直接長出芽管侵入寄主。
齊整小核菌以菌核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菌核產生菌絲進行初侵染。病株產生的絹絲狀菌絲延伸接觸鄰近植株或菌核借水流傳播進行再侵染,使病害傳播蔓延。連作或土質黏重及地勢低窪或高溫多濕的年份或季節發病重。
【防治方法】
重病地避免連作。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漚製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機肥。及時檢查,發現病株及時拔除、燒毀,病穴及其鄰近植株淋灌殺菌劑。
2.油菜出苗後根莖部縊縮折倒枯死,這是什麼病害?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油菜出苗後,在莖基部近地麵處產生水漬狀斑,後縊縮折倒,濕度大時病部或土表生白色棉絮狀物,即病菌菌絲、孢囊梗和孢子囊。這是油菜猝倒病的典型症狀。
油菜猝倒病是由真菌引起的苗期病害,病菌以卵孢子在12~18厘米表土層中越冬,並在土中長期存活。翌春遇有適宜條件萌發產生孢子囊,以遊動孢子或直接長出芽管侵入寄主。此外,在土中營腐生生活的菌絲也可產生孢子囊,以遊動孢子侵染幼苗。田間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產出孢子囊及遊動孢子,借灌溉水或雨水濺附到靠近地麵的根莖上引起更嚴重的損失。病菌侵入後,在皮層薄壁細胞中擴展,菌絲蔓延細胞間或細胞內,後在病組織內形成卵孢子越冬。
育苗期出現低溫、高濕條件,利發病。
【防治方法】
選用耐低溫、抗寒性強的品種,如隴油2號、蓉油3號、江鹽1號、豫油2號等。
可用種子重量0.2%的40%拌種雙粉劑拌種或土壤處理。
3.油菜出苗後,近地麵莖上的褐色或灰黑色凹陷斑,濕度大時有淺褐色棉絮狀物,這是什麼病害?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這是油菜立枯病的危害症狀。油菜立枯病又稱紋枯病,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山東、河南芥菜型油菜發生嚴重。
(1)葉柄染病近地麵處有凹陷斑,濕度大時病斑上產生淺褐色蛛絲狀菌絲。
(2)莖基部染病初生黃色小斑,漸成淺褐色水漬狀,後變為灰黑色凹陷斑,有的侵染莖部,並形成大量菌核。
油菜立枯病是由立枯絲核菌引起的。病菌以菌核或厚垣孢子在土壤中休眠越冬。翌年地溫高10°開始萌發,進入腐生階段,油菜播種遇有適宜發病條件,病菌從根部的氣孔、傷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引起發病。後病部長出菌絲繼續向四周擴展。也有的形成子實體,產生擔孢子在夜間飛散,落到植株葉片上以後產生病斑。此外,該病還可通過雨水、灌溉水、肥料或種子傳播蔓延。
土壤溫度11~30°、土壤濕度20%~60%均可侵染。高溫、連陰雨天多、光照不足、幼苗抗性差時發病重。
【防治方法】
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因地製宜確定適宜播種期,不宜過早播種。播種後遇連續幾天高溫天氣,應及時澆水降低地溫,控製該病發生。在南方,油菜地不要用帶有紋枯病的稻草作覆蓋物,也不宜在紋枯病重的稻茬田種油菜。有條件的可實行3年以上輪作。必要時噴灑70%敵磺鈉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
敵磺鈉易光解,要現用現配。也可噴灑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4.油菜主根和側根膨大成指狀或紡錘狀,葉片變黃,這是什麼病害?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這是油菜根腫病的典型症狀。油菜根腫病主要危害油菜根部,主根或側根膨大成紡錘狀或指形至不規則形的腫瘤,後腫瘤表皮變暗粗糙,地上部生長不良,造成葉片變黃萎蔫。
油菜根腫病是芸薹根腫菌寄生油菜根部引起的真菌病害。病菌以休眠孢囊在土壤中或粘附在種子上越冬,並可在土中存活10~15年。孢子囊借雨水、灌溉水、害蟲及農事操作等傳播,萌發產生遊動孢子侵入寄主,刺激寄主薄壁細胞分裂、膨大,導致根係形成腫瘤,最後病菌又在寄主細胞內形成大量休眠孢子囊,腫瘤爛掉後,休眠孢子囊進入土中越冬。
一般低窪及水改旱田後或氧化鈣(CaO)不足的田塊發病重。
【防治方法】
實行3年以上輪作,避免在低窪積水地或稻麥田改油菜田或酸性土壤上種油菜。育苗移栽的油菜采用無病土育苗或播前用福爾馬林消毒苗床,方法參照“油菜猝倒病冶。對酸性土壤,結合整地在酸性土中每畝施消石灰100~150千克,並增施有機肥。加強栽培管理,及時排除田間積水,認真拔除病株並攜出田外燒毀,在病穴四周撒生石灰,以防病菌蔓延。
5.油菜莖稈上形成有輪紋的長條斑,病部莖內有許多黑色鼠糞狀菌核,這是什麼病害?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這是油菜菌核病在莖稈上的典型症狀。油菜菌核病在我國冬、春油菜產區均有發生,長江流域、東南沿海冬油菜產區受害重。油菜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結實期發生最重。莖、葉、花、莢果均可受害,莖部受害最重。
(1)莖部染病初現淺褐色水漬狀病斑,後發展為具輪紋狀的長條斑,邊緣褐色,濕度大時表生棉絮狀白色菌絲,偶見黑色菌核,病莖內髓部爛成空腔,內生很多黑色鼠糞狀菌核。病莖表皮開裂後,露出麻絲狀纖維,莖易折斷,病部以上莖枝萎蔫枯死。
(2)葉片染病初呈不規則水漬狀,後形成近圓形至不規則形病斑,病斑中央黃褐色,外圍暗青色,周緣淺黃色,病斑上有時輪紋明顯,濕度大時長出白色綿毛狀菌絲,病葉易穿孔。
(3)花瓣染病初呈水漬狀,漸變為蒼白色,後腐爛。
(4)莢果染病初現水漬狀褐色病斑,後變灰白色,種子癟瘦,無光澤。
油菜菌核病是由核盤菌引起的,病菌主要以菌核混入土壤中或附著在采種株上、混雜在種子間越冬或越夏。我國南方冬播油菜區10~12月有少數菌核萌發,使幼苗發病,絕大多數菌核在翌年3~4月間萌發,產生子囊盤。我國北方油菜區則在3~5月間萌發。子囊孢子成熟後從子囊裏彈出,借氣流傳播,侵染衰老的葉片和花瓣,長出菌絲體,導致寄主組織腐爛變色。病菌從葉片擴展到葉柄,再侵入莖稈,也可通過病、健組織接觸或沾附進行重複侵染。生長後期又形成菌核越冬或越夏。
病害發生流行取決油菜開花期的降雨量,旬降雨量超過50毫米,發病重,小30毫米則發病輕,低10毫米難發病。此外,連作地或施用未充分腐熟有機肥、播種過密、偏施過施氮肥的地塊易發病。地勢低窪、排水不良或濕氣滯留、植株倒伏、早春寒流侵襲頻繁或遭受凍害的地塊發病重。
【防治方法】根據該病發生危害特點,應采取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相結合的措施才能控製其流行。
實行稻油輪作或旱地油菜與禾本科作物進行2年以上輪作可減少菌源。多雨地區推行窄廂深溝栽培法,利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
選用抗、耐病品種,如秦油2號、中雙4號、蓉油3號、江鹽1號、豫油2號、滁油4號、甘油5號、皖油12號、皖油13號、核雜2號、贛油13號、贛油14號、油研7號、黔油雙低2號、青油14號等。
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用10%鹽水選種,汰除浮起來的病種子及小菌核,選好的種子晾幹後播種。選好苗床,培育矮壯苗,適時換茬移栽,做到合理密植,雜交油菜畝栽植6000~7000株。
采用配方施肥技術,提倡施用酵素菌漚製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避免偏施氮肥,配施磷、鉀肥及硼錳等微量元素,防止開花結莢期徒長、倒伏或脫肥早衰,及時中耕或清溝培土,盛花期及時摘除黃葉,防止病菌蔓延,改善株間通風透光條件,減輕發病。
稻油栽培區重點抓2次藥劑防治,一是子囊盤萌發盛期在稻茬油菜田四周田埂上噴藥殺滅菌核萌發長出的子囊盤和子囊孢子;二是在3月上中旬油菜盛花期一、二類油菜田噴80%多菌靈超微粉10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400倍液,7天後進行第2次防治。此外,還可選用12.5%治萎靈水劑500倍液,或50%複方菌核淨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也可用菜豐寧100克兌水15~20千克,把油菜的根在藥水中浸一下再定植。
用盾殼黴和木黴處理土壤,可抑製菌核萌發,防治菌核病的效果較好,每株灌藥液300~500毫升。
6.油菜葉片上產生有褐色圓形病斑,且有同心輪紋,有的上麵還有黑色黴層,這是什麼病害?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這是油菜黑斑病在葉片上的症狀。油菜黑斑病在我國各油菜產區均有發生,主要危害葉片、葉柄、莖和莢果。
(1)葉片染病初生褐色圓形病斑,略具同心輪紋,有時四周有黃色暈圈,濕度大時上生黑色黴狀物。
(2)葉柄、葉柄與主莖交接處染病形成橢圓形至梭形輪紋狀病斑,環繞側枝與主莖一周時,病部以上側枝或整株枯死。
油菜黑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在種子內外越冬或越夏,帶菌種子造成種子腐爛和死苗。除種子外,病菌可在病殘體上越夏,病殘體上產孢時間可延續150多天。該病在南方周年均可發生,輾轉危害,無明顯越冬期;在北方主要靠病殘體上的菌絲和孢子進行初侵染,產生大量孢子,產孢持續80多天,孢子由下部葉向上擴展至上部葉、花序及莢果。
本病流行與品種、氣候和栽培條件關係密切。白菜型油菜易感病,甘藍型油菜較抗病,芥菜型油菜中植株矮、分枝低、生長茂密、葉麵蠟層薄的品種不抗病,反之,則抗病。病菌侵染適溫為15~25°相對濕度高90%,葉麵保持48~72小時遊離水適合該病發生和擴展。油菜開花期遇有高溫多雨天氣,潛育期短,易發病。地勢低窪連作地、偏施過施氮肥的油菜田發病重。
【防治方法】
選用抗病品種,如渝油18等。
進行大麵積輪作,提倡施用酵素菌漚製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避免偏施過施氮肥,注意增施鉀肥。種子處理和發病初期噴藥。
7.油菜葉片黃綠相間,葉脈透明,花薹彎曲,這是什麼病害?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這是油菜病毒病的症狀。油菜病毒病在全國各油菜產區均有發生,華北、西南、華中冬油菜產區發病尤重。該病症狀因油菜類型不同略有差異。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主要產生沿葉脈兩側的褪綠,葉片呈黃綠相間的花葉,葉脈呈半透明狀,嚴重時葉片皺縮卷曲或畸形,病株明顯矮縮,多在抽薹前或抽薹時枯死。染病輕和發病晚的雖能抽薹,但花薹彎曲或矮縮,花莢密,莢果瘦癟,成熟提早。甘藍型油菜則出現係統型枯斑,老葉片發病早症狀明顯,後波及到新生葉上。初發病時產生針尖大小透明斑,後擴展成近圓形黃斑,中心呈黑褐色枯死斑,壞死斑四周油漬狀。花薹上出現紫黑色梭形至長條型病斑,且從中下部向分枝和果梗上擴展,後期花莖上病斑多縱裂或橫裂,花、莢果易萎蔫或枯死。莢果產生黑色枯死斑點,多畸形。
油菜病毒病是由蕪菁花葉病毒、黃瓜花葉病毒和煙草花葉病毒3個類群侵染引起的,其中主要是蕪菁花葉病毒,常使油菜減產52%~63%。在我國冬油菜區,病毒在寄主體內越冬,翌年春天由桃蚜、菜縊管蚜、棉蚜、甘藍蚜等蚜蟲傳毒,其中桃蚜和菜縊管蚜在油菜田十分普遍,冬油菜區由終年長有油菜、春季甘藍、青菜、小白菜、薺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和雜草,因而成為秋季油菜的重要毒源。有翅蚜在越夏寄主上吸毒後遷往油菜田傳毒,引起初次侵染。油菜田發病後再由蚜蟲遷飛擴傳,造成該病再侵染。此外,病株汁液接觸也能傳毒。
秋季和春季幹燥少雨、氣溫高,利蚜蟲大發生和有翅蚜遷飛,該病易發生和流行。秋季早播或移栽的油菜、春季遲播的油菜易發病。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較甘藍型油菜發病重。
【防治方法】
因地製宜選用抗病毒病的油菜品種,如抗蕪菁花葉病毒的寧油7號、大倉8001、當油3號、甘油5號、西南302、崇油202、川油花葉、新都4號、國慶25、紅油1號、皖油12號、皖油13號、核雜2號、湘雜油1號、黔油雙低2號、兩優586、蓉油3號、甘白油菜、江鹽1號、滁油4號、豫油2號、中雙4號等抗病毒病品種。
調節播種期,根據當年9~10月雨量預報,確定播種期,雨少天旱應適當遲播,多雨年份可適當早播。
油菜田盡可能遠離十字花科菜地。
田間防蚜。苗床四周提倡種植高稈作物,可預防蚜蟲遷飛傳毒;用銀灰色塑料薄膜或普通農膜及窗紗上塗上銀灰色油漆,平鋪畦麵四周可避蚜;用塗黃油的黃色板誘蚜,每畝用6~8塊。油菜3~6葉期治蚜很重要,應及時噴灑40%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滅蚜淨乳油4000倍液,或20%氰·馬乳油6000倍液。
發病初期噴灑0.5%菇類蛋白多糖水劑300倍液,或10%病毒王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5%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或83增抗劑100倍液,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8.油菜葉片正麵有黃斑,背麵有白色黴層,花梗肥大彎曲,這是什麼病害?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這是油菜霜黴病引起的症狀。油菜霜黴病是我國各油菜產區重要病害,長江流域、東南沿海產區受害重。春油菜產區發病少且輕。該病主要危害葉、莖和莢果,受害處變黃,長有白色黴狀物。
(1)花梗染病頂部腫大彎曲,呈“龍頭拐冶狀,花瓣肥厚變綠,不結實,上生白色霜黴狀物。
(2)葉片染病初現淺綠色小斑點,後擴展為多角形的黃色斑塊,葉背麵長出白黴。
油菜霜黴病的病原是稱為寄生霜黴的真菌。冬油菜區,病菌以卵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糞肥裏和種子內越夏,秋季萌發後侵染幼苗,病斑上產生孢子囊進行再侵染。冬季病害擴展不快,並以菌絲在病葉中越冬,翌春氣溫升高,又產生孢子囊借風雨傳播再次侵染葉、莖及莢果,油菜進入成熟期,病部又產生卵孢子,可多次再侵染。遠距離傳播主要靠混在種子中的卵孢子。至近距離傳播,除混在種子、糞肥中的卵孢子直接傳到病田外,主要靠氣流和灌溉水或雨水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