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卵長橢圓形,長0.4毫米。

(3)幼蟲末齡幼蟲體長4毫米,乳白色略發綠。

(4)蛹長2.5毫米,長橢圓形,黑褐色。

豆根蛇潛蠅在內蒙古、東北1年發生1代,以蛹在大豆根茬或土壤中越冬。翌年越冬蛹5月中下旬~6月上旬羽化,6月上中旬成蟲盛發,成蟲期6~8天,6月中旬進入產卵盛期,6月下旬~7月下旬是幼蟲危害盛期,持續20~40天。豆根蛇潛蠅成蟲羽化後在豆株間活動,交尾後產卵,卵多散產,每株著卵1粒,產卵期4~7天,每頭雌蠅產卵20~40粒。幼蟲孵化後,沿胚軸表皮向根部蛀食危害。末齡幼蟲在距土表5~10厘米處化蛹後越冬。

【防治方法】

合理輪作,進行深耕秋翻,蛹翻入土下30厘米則不能羽化。

適期早播,盡可能避開成蟲產卵和孵化盛期,以減輕危害。

18.大豆葉片和花瓣上聚集很多頭為紅色、身體為黑色的硬翅膀的蟲子,兩翅的中間有1條灰白色毛形成的寬縱紋,這是什麼害蟲?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這是豆芫菁。豆芫菁別名白條芫菁、鋸角豆芫菁,分布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南至台灣、海南、廣東、廣西,主要危害大豆、菜豆、豇豆、蠶豆、馬鈴薯、番茄、茄子、辣椒、莧菜、蕹菜等。豆芫菁成蟲群聚,大量取食葉片及花瓣,影響大豆結實。

(1)成蟲體長10.5~18.5毫米,寬2.6~4.6毫米,體和足黑色,頭紅色,具1對光亮的黑瘤,前胸背板中央和每個鞘翅中央各有1條由灰白毛組成的寬縱紋。

(2)卵橢圓形,黃白色,表麵光滑,70~150粒卵組成菊花狀卵塊。

(3)幼蟲複變態,各齡幼蟲形態不同。

豆芫菁在華北地區1年發生1代,湖北為2代,均以5齡幼蟲(偽蛹)在土中越冬,翌春蛻皮發育成6齡幼蟲,再發育化蛹。1代區6月中旬化蛹,6月下旬~8月中旬為成蟲發生與危害期;2代區成蟲5~6月間出現,集中危害早播大豆,而後轉害茄子、番茄等蔬菜,第1代成蟲8月中旬左右出現,危害大豆,9月下旬~10月上旬轉移至蔬菜上危害,發生數量逐漸減少。成蟲白天活動,尤以中午最盛,群聚危害,喜食嫩葉、心葉和花。成蟲遇驚常迅速逃避或落地藏匿。交配後的雌蟲繼續取食一段時間,而後在地麵挖3~5厘米深、口窄內寬的土穴產卵,卵產穴底,尖端向下有黏液相連,排成菊花狀,然後用土封口離去。孵化的幼蟲從土穴內爬出,行動敏捷,分散尋找蝗蟲卵及土蜂巢內幼蟲為食,如未遇食,10天內即死亡,以4齡幼蟲食量最大,5~6齡不需取食。

【防治方法】

冬耕可消滅部分越冬的偽蛹。成蟲發生期可選用廣譜性殺蟲劑噴灑。

19.大豆嫩葉頂芽卷縮,葉片反麵聚集有大量黃色、黑色的有腿無翅的小蟲子,這是什麼害蟲?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這是大豆蚜。大豆蚜分布在東北、華北、內蒙古、寧夏、台灣、華南、西南等地,寄主有大豆、鼠李、圓葉鼠李、野生大豆等。大豆蚜以成蟲和若蟲吸食大豆嫩枝葉的汁液,造成大豆莖葉卷縮,根係發育不良,分枝結莢減少。此外,該蟲還可傳播大豆病毒病,造成更大的危害。

(1)有翅孤雌蚜體長1.2~1.6毫米,長橢圓形,頭、胸黑色,腹部圓筒狀,基部寬,黃綠色。

(2)無翅孤雌蚜體長1.3~1.6毫米,長橢圓形,黃色至黃綠色。

大豆蚜在東北1年發生10多代,山東為20多代,以卵在鼠李和圓葉鼠李枝條上芽側或縫隙中越冬。翌春,鼠李芽鱗轉綠到芽開綻時,均溫高10°越冬卵孵化為幹母,後孤雌胎生繁殖後代。有翅孤雌蚜開始遷飛至大豆田,危害幼苗,6月下旬~7月中旬進入危害盛期,7月下旬出現淡黃色小型大豆蚜,蚜量開始減少,8月下旬~9月上旬氣溫下降,大豆蚜進入後期繁殖階段,有翅性母遷至鼠李上,開始產生無翅卵生雌蚜並與有翅雄蚜交配,在鼠李上卵產越冬,越冬卵量多。

6月下旬~7月上旬,旬均溫22~25°相對濕度低78%,有利其大發生。

【防治方法】

及時鏟除田邊、溝邊、塘邊雜草,減少蟲源。利用銀灰色膜避蚜和黃板誘殺。利用瓢蟲、草蛉、食蚜蠅、小花蝽、煙蚜繭蜂、菜蚜繭蜂、蚜小蜂、蚜毒菌等控製蚜蟲。蚜蟲發生量大,農業防治和天敵不能控製時,要在苗期或蚜蟲盛發前施藥防治。

20.豆葉葉麵上有白色斑塊,葉背麵有大量紅色細小的蜘蛛樣蟲子,這是什麼害蟲?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豆葉蟎大量發生時,可以造成上述的危害狀。豆葉蟎分布北京、浙江、江蘇、四川、雲南、湖北、福建、台灣等省(區),主要寄主是大豆、菜豆、葎草、益母草等。豆葉蟎在寄主葉背或卷須上吸食汁液,葉麵上出現白色斑痕,嚴重時葉片幹枯呈火燒狀,造成嚴重減產。

(1)雌蟎體長0.46毫米,寬0.26毫米,體橢圓形,深紅色,體兩側具黑斑。

(2)雄蟎體長0.32毫米,寬0.16毫米,體黃色,有豆葉蟎在北方1年發生10代左右,台灣為21代,以雌成蟎在土縫中或雜草叢中越冬。翌年5月下旬開始發生,夏季是發生盛期,增殖速度很快。天敵有塔六點薊馬、鈍綏蟎、食蟎瓢蟲、中華草蛉、小花蝽等。

降雨少、天氣幹旱的年份易發生。

【防治方法】

早春注意清除田內外枯枝落葉和雜草,減少蟲源。

注意蟲情監測,發現有少量受害,應及時摘除蟲葉燒毀。天氣幹旱時要注意及時灌溉和施肥,促進植株生長,抑製葉蟎增殖。

為了防止殺傷葉蟎的天敵,可選用葉蟬散、殺螟丹等,盡量采用具生態選擇性的施藥方法進行點片挑治或局部施藥。有條件的可人工飼養和釋放捕食蟎、草蛉等天敵。

當田間天敵不能有效控製時,應使用選擇性殺蟎劑進行普治。

21.大豆葉片卷起,內有蟲子啃食葉肉,莢內豆粒蛀食不全,堆有大量蟲糞,這是什麼害蟲?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這是豇豆莢螟的危害狀。豇豆莢螟別名豆莢螟、大豆卷葉螟,分布北起吉林、內蒙古,南至台灣、廣東、廣西、雲南。山東受害重。豇豆莢螟可危害大豆、豇豆、菜豆、扁豆、四季豆、豌豆、蠶豆等。幼蟲危害豆葉、花及豆莢,常卷葉危害或蛀入莢內取食幼嫩的種粒,莢內及蛀孔外堆積糞粒。受害豆莢味苦,不堪食用。嚴重受害區,蛀莢率達70%以上。

(1)成蟲體長約13毫米,翅展24~26毫米,暗黃褐色,前翅中央有2個白色透明斑;後翅白色半透明,內側有暗棕色波狀紋。

(2)卵扁平,橢圓形,淡綠色,表麵具六角形網狀紋。

(3)幼蟲末齡幼蟲體長約18毫米,體黃綠色,頭部及前胸背板褐色,中、後胸背板上有黑褐色毛片6個。

(4)蛹長13毫米,黃褐色,頭頂突出,複眼紅褐色。羽化前在褐色翅芽上能見到成蟲前翅的透明斑。

豇豆莢螟在華北地區1年發生3~4代,華中地區為4~5代,華南地區為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每年6~10月為幼蟲危害期。成蟲有趨光性。卵散產嫩夾、花蕾和葉柄上。初孵幼蟲蛀入嫩莢或花蕾取食,造成蕾莢脫落;3齡後蛀入莢內食豆粒,被害莢在雨後常腐爛。幼蟲常吐絲綴葉危害。老熟幼蟲在葉背主脈兩側作繭化蛹,亦可吐絲下落土表和落葉中結繭化蛹。

豇豆莢螟對溫度的適應範圍廣。

【防治方法】

及時清理落花和落莢,並摘去被害的卷葉和豆莢,減少蟲源。

在豆田架設黑光燈,誘殺成蟲。

藥劑防治。

22.大豆葉片背麵生有毛毛蟲樣的蟲子啃食葉肉,僅留上表皮,這是什麼害蟲?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這是大豆毒蛾幼蟲的危害狀。大豆毒蛾別名豆毒蛾、腎毒蛾,分布北起黑龍江、內蒙古,南至台灣、廣東、廣西、雲南,主要危害大豆、綠豆、苜蓿、茶、柳樹、蘆葦、柿樹及藥用植物和花卉等。大豆毒蛾幼蟲食葉,影響作物生長發育。

(1)成蟲翅展34~40毫米(雄),45~50毫米(雌)。觸角褐黃色。

(2)幼蟲體長40毫米左右,頭部黑褐色、有光澤,上具褐色次生剛毛,體黑褐色。前胸背板黑色,有黑色毛,前胸背麵兩側各有一黑色大瘤,瘤上有斜伸的長毛束,其餘各瘤褐色,上生白褐色毛。

大豆毒蛾在長江流域1年發生3代,以幼蟲越冬。翌年4月開始危害,5月老熟幼蟲以體毛和絲結繭化蛹,6月第1代成蟲出現,卵產葉上,幼齡幼蟲集中危害,僅食葉肉,以後分散危害。

【防治方法】選用殺蟲劑在幼蟲發生初期噴霧。

23.大豆上有螞蟻樣棕黃色的蟲子,眼睛較大,手觸蟲體有臭味散出,這是什麼害蟲?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這可能是豆類緣蝽。在大豆上危害的緣蝽有好幾種,但在南方地區發生較多的是條蜂緣蝽。條蜂緣蝽別名白條蜂緣蝽、豆緣蝽象,分布在浙江、江西、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主要危害蠶豆、豌豆、菜豆、綠豆、大豆、豇豆、毛蔓豆等豆科植物,亦危害水稻、麥類、高粱、玉米、紅薯、棉花、甘蔗、絲瓜等。條蜂緣蝽成蟲和若蟲均喜歡刺吸花果或豆莢汁液,也可危害嫩莖、嫩葉。被害蕾、花凋落,果莢不實或形成癟粒,嫩莖、嫩葉變黃,受害嚴重時植株死亡、不結實,對產量影響很大。

(1)成蟲體長13~15毫米,寬3毫米,體狹長,棕黃色,頭在複眼前部成三角形,後部細縮如頸,複眼大且向兩側突出,黑色,單眼突起在後頭,赭紅色。

(2)卵半卵圓形,正麵平坦,附著麵弧狀。初產時暗藍色,漸變黑褐,近孵化時黑褐色或微顯紫紅。卵殼表麵散生少量白粉,略具金屬光澤。

(3)若蟲1~4齡體似螞蟻,腹部膨大。

條蜂緣蝽在江西1年發生3代,以成蟲在枯草叢中、樹洞中和屋簷下等處越冬。越冬成蟲翌年3月下旬開始活動,4月下旬~6月上旬產卵。第1代若蟲5月上旬~6月中旬孵化,6月上旬~7月上旬發育為成蟲,6月中旬~8月中旬產卵。第2代若蟲6月中旬末~8月下旬孵化,7月中旬~9月中旬發育為成蟲,8月上旬~10月下旬產卵。第3代若蟲8月上旬末~11月初孵化,9月上旬~11月中旬發育為成蟲。成蟲10月下旬~11月下旬陸續越冬。

成蟲和若蟲白天極為活潑,早晨和傍晚稍遲鈍,陽光強烈時多棲息寄主葉背。初孵若蟲在卵殼上停息半天後,開始取食。卵多產葉柄和葉背,少數產在葉麵和嫩莖上,散生,偶聚產成行。

【防治方法】

冬季結合積肥,清除田間枯枝落葉,鏟去雜草,及時堆漚或焚燒,可消滅部分越冬成蟲。

在成蟲、若蟲危害期,可采用廣譜性殺蟲劑,按常規使用濃度噴灑,均有毒殺效果。

24.大豆莢扭曲,且表麵有小突起,這是什麼危害造成的?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從危害症狀上來看,很可能是大豆菜癭蚊危害造成的。大豆菜癭蚊別名大豆莢癭蚊,分布在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南等地。大豆菜癭蚊僅危害大豆,以幼蟲危害豆莢,致莢扭曲彎折,豆粒發育緩慢,受害處有小蟲癭,嚴重時豆莢幹枯脫落。

(1)成蟲體長3.2~3.5毫米,深紫黑色,觸角絲狀,褐色,前翅淺灰褐色,有灰黑色絨毛。平衡棒淡黃色細長。

(2)卵長圓形,乳白色。

(3)幼蟲體長2.5~3.0毫米,體扁平,淺黃色。1排。(4)蛹褐紅色,頭部有黑褐色叉狀突1對,末節有橫刺大豆菜癭蚊在江蘇、浙江1年發生3代。在南京地區,成蟲5月底出現,6月危害春大豆。河南8月間大豆受害重。成蟲喜在花萼或凋萎的花下產卵。幼蟲孵化後蛀入莢內危38害。幼蟲期20天左右,老熟後在莢內化蛹,羽化前用頭頂的尖突把豆莢皮鑽一圓孔,羽化時將蛹殼帶出半截至莢外。成蟲在黎明時活動,夜間或白天棲息在植株下。成蟲產卵選擇性很強,喜歡把卵產在茸毛多的豆莢上。

一般夏播大豆易受害,晚熟品種受害重。

【防治方法】

選用豆莢茸毛少的品種,適期播種,避開該蟲產卵及危害盛期。

必要時選用殺蟲劑噴灑。

25.大豆嫩葉和心葉中聚集有大量暗褐色小蟲,葉片上有白斑且不能展開,這是什麼害蟲?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這種蟲子可能是薊馬。在大豆上危害較重的薊馬是絲大薊馬。絲大薊馬分布在福建、河南、河北、湖北、寧夏、內蒙古等地,主要危害豆類、葫蘆科、十字花科、茄子、辣椒、空心菜等。絲大薊馬以成蟲、若蟲聚集在心葉、嫩芽上危害,嚴重時心葉不能伸開,生長點萎縮或叢生,植株生長緩慢。

絲大薊馬雌成蟲體長1.4~1.5毫米。體暗褐色,觸角第3節黃色,其餘節暗褐色,跗節黃色。前翅淡灰色,中央具一寬的暗褐色帶,頂端暗褐色。

絲大薊馬在江西、浙江、福建1年發生6~7代,其中,在紫雲英上常發生3~4代,以成蟲在紫雲英、蔥、蒜、蘿卜等葉背或莖皮的裂縫中越冬。翌年,福建在3月下旬,浙江在4月上旬盛發,大量產卵繁殖,紫雲英花期進入危害盛期,世代重疊,在生長期均可見到各蟲態的蟲體。成蟲、若蟲白天棲息在花器內和葉背麵,行動迅速,常把卵產在花萼或花梗組織裏,卵期7天。若蟲在花器中危害1周左右,鑽入表土0.5~1厘米深處蛻皮,蛻皮時先變為預蛹,後蛻皮化蛹。蛹經1周羽化為成蟲。紫雲英成熟時遷往大豆、扁豆、豇豆等植株上生活,10月下旬~11月開始越冬。

3~4月幹旱易大發生,高溫多雨年份發生輕。

【防治方法】

由薊馬蟲體較小,卵產在植株組織裏,對殺蟲劑易產生抗性,因而防治較困難。生產上應從鏟除田間雜草、消滅越冬寄主上的蟲源入手,避免薊馬向豆田轉移。

天氣幹旱時,采用澆跑馬水的方法灌溉,可減輕危害。

花期噴藥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