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總論(一)(2 / 3)

據統計,日本從50年代到7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所需資金的70%靠銀行貸款,而其中半數以上又是來自儲蓄,原聯邦德國全部銀行存款中,儲蓄約占47%,他們四年以上的長期信貸占貸款總額的63%,顯然與儲蓄的穩定性有關。

此外,經濟發達國家的銀行往往隻對大中型企業辦理存貸業務,對小型工商業則無暇'顧及或無甚興趣,因而小型工商業和小農場主所需資金也主要靠儲蓄解決。

(二)用於支持政府財政的需要

資本主義國家的財政收人主要用於行政性開支和軍事需要,對於社會公共事業所需建設資金,則借助於儲蓄來解決。例如日本和英國普遍設有郵政儲金機構,其吸收的儲蓄存款完全由財政支配。再如原聯邦德國的儲蓄銀行向政府提供信貸,比利時等國用儲蓄存款購買政府公債,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支持政府財政的需要,政府對這部分收人主要用於公共工程建設(如公路、橋梁)。這類投資見效慢,回收期比較長,所以正好可以利用儲蓄的穩定性這一特點。

(三)用於支持商品銷售,擴大市場需求

這是以商品生產相當充裕和資本力量雄厚為前提,把儲蓄與信貸結合起來,用以適應一部分居民實現預先消費的需要,可以使單位價值較高的商品(如住宅和汽車等耐用消費品)銷售出去。這種業務在美國、日本及西北歐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比較普遍。

美國最大的儲蓄機構儲蓄放款協會和互助儲蓄銀行,主要經營住房和耐用消費品信貸儲蓄,前者還是美國建築業的重要支柱。日本從6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商品生產恢複了競爭能力,資本力量已十分雄厚,從而也開始大力發展這項業務,法國等歐洲國家也普遍經營這項業務。這種業務的貸款數額,一般取決於存款額(或利息數)的大小,它既可以鼓勵多存,又可以售銷商品,還可以滿足部分居民預先消費的需要。

總之,經濟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儲蓄這個工具,並且能夠根據社會經濟條件,靈活多變地加以運用,使之為發展經濟做出重大的貢獻,儲蓄起源於資本主義國家,他們在運用這一工具方麵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有很多地方是值得借鑒的。

三、社會主義國家儲蓄的基本任務和作用

在我國社會主義製度下,仍然實行商品經濟,存在著貨幣交換。對儲蓄的需求依然客觀存在,但它不再是為資本家謀求剩餘價值的工具,而是為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不斷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服務的手段,因而賦予它的任務及其作用也有不同。

(一)我國社會主義儲蓄的基本任務

消費基金為生產基金,為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壯大資金力量。在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命蓄的“特殊作用”及其持續穩定的特點依然存在,我國的儲蓄由國家統一管理,吸收的儲蓄存款由國家統一支配,從而可以把這部分本來用於生活消費的貨幣作為發展經濟建設性資金加以使用。使用的途徑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麵:

以發放流動資金貸款的方式,滿足各部門補充流動資金的需要。

以發放長期貸款的方式,解決企業擴大生產規模的部分需要。

以舉辦消費信貸方式,滿足部分居民預先消費的需要,也有利於促進商品銷售。

以貸款、購買公債或其他方式,提供給國家財政,用於其他建設方麵的需要。

我國的儲蓄事業是為人民的利益服務的,儲蓄資金統一掌握在國家銀行手中,也應統一管理使用,至於具體用途應結合各方麵的條件,由國民經濟計劃統一安排。以上用途,僅僅是途徑,有的目前能實行,有的暫時還不宜實行。

儲蓄是一項重要的社會服務事業,要為廣大居民的生活消費服務。這種服務不尚於商業或洗染理發之類的服務行業,而是為居民安排個人收人、改善生活提供有利條件。已如上述,人們由於認識到收人與消費存在著時間差異,需要把準備用於未來消費的這部分貨幣儲存起來。同時也認識到,把錢存入銀行比自己保存更為有利,即一方麵有利於國家,一方麵對自己有許多好紳:一是比自己保管方便(存款憑證便於收藏)二是安全可靠(黴爛、丟失、被盜可以掛失廣三是有助於自我約束(避免隨意用掉);四是可以有所增益(利益)。儲蓄正是為滿足以上需求而服務的,一般措施是:

舉辦相應的業務種類,適應多種安排的需要。我國行之多年的幾種基本儲蓄種類就是為此目的而設的。例如,已積累一筆較大款額,短期內不用,又想獲得較優厚利息,有整存整取;有較大款額短期不用,但想零星補充日常生活的,有存本取息;想通過積少成多,準備以後用於某種需要的,有零存整取;尚無一定打算,但又希望有所約束,或者款額較大,但短期內有可能使用的,有活期儲蓄。以後,隨著經濟條件的發展變化和居民消費多樣化的需要,還可以舉辦各種專項儲蓄(如子女教育費、修建住宅、購買耐用消費品廣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舉辦消費信貸儲蓄等業務。

采取多種措施,方便存儲。儲戶把貨幣存人銀行,換取一紙存款憑證,已比自己保存方便得多,但畢竟還要到銀行辦理存取手續,在便利中仍有不便之處。‘因此,還必須想方設法為儲戶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其中包括增設儲蓄網點,提高辦事效率以及采用現代技術辦理發薪收儲,通存通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