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強調直觀和實證的科學主義盛行的時代,任何與人有關的社會科學都得不到自然科學所得到的關懷。血型學也是如此,因為先入為主的偏見和誤解,致使它的科學性和重要性一時還很難為世人接受和認可。
當然,除了社會上比較忽視社會科學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過度強調開發左腦的教育模式桎梏了具有敏感性和創造性思維的右腦的發展,最終造成了中國人不能如日本人那樣較快地接受和應用這門科學。由於人的左腦和右腦是一個互動的共同體,在功能開發上存在此消彼長的特點,過於側重數理化等知識的學習在強化左腦邏輯思維的同時,必然會在某種程度上抑製右腦的創造性思維的發揮。發達的左腦固然有益於知識(尤其是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承,但如果沒有右腦思維的凝聚、升華,也隻能停留在跟蹤模仿階段而不能飛躍升華。時至今日,中國在核心技術方麵缺乏創新力(模仿力驚人)而總是受製於人便是最好的說明。我們常說的很多學生“高分低能”也是左腦發達、右腦愚鈍的產物。
“天才往往是那些右腦發達的人”,這已經成為當今科學界的共識。右腦發達的一個鮮明標誌就是對事物做“形象思維”,並在此基礎上抽象出具有普遍性的規律。愛因斯坦在中學時代就想象人騎在光線上將看到什麼樣的情景,這最終啟發他創立了“相對論”;牛頓則對常人不以為然的現象——蘋果落地敏感、好奇,最終導致“萬有引力”的發現。自然科學中如此,與人有關的社會科學中更是如此。如果在社會科學研究中也沿用自然科學直線性邏輯的思維方式,將人視作量化的“物”而非情緒的“人”,進而忽視人的情商、性格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那麼必然會造成看問題的直線性和簡單化(1+1=2),最終會得出與真相全然背離的結論。
血型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社會科學,更需要釋放右腦的功能。在大家斷言血型性格是科學還是迷信之前,最好先搞清楚自己是一個左腦發達的人,還是右腦發達的人。一般情況下,左腦發達的人傾向於選擇理工專業,右腦發達的人傾向於選擇文科專業,這或許能夠解釋為何血型類書籍在文科類大學更流行的原因。當然,並不是說左腦發達的人就難以接受和掌握這門科學,隻要他們在認識事物的程序上“合法”,能夠摒棄“先入為主、有罪推定”的主觀臆斷,就很容易認識並喜歡上這門科學。也正是考慮到大多數人左腦思維方式的特點,本書在編排上盡量與認識事物的邏輯性一致,以利於廣大讀者“拾級而上”,在宏觀和微觀的對照分析中逐漸體會血型性格的奧秘和感受血型性格的力量所在。本書保留了前人較為完整的血型性格理論而沒有將自己的第三部分獨立成書,一是為了保持血型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完整性,二就是考慮到這樣的安排在論述上可以互為表裏、相互印證,從而給讀者留下強烈的“血型印象”。當然,第一、第二部分也不是簡單的“照搬”,在理論上也有許多改進和創新之處,如更完整地提出了血型性格成因的假說,從性格的角度剖析了血型氣質強弱關係的成因。這些既能引導對血型性格尚還陌生的人們接受這門科學,更有利於廣大血型愛好者理解和應用這門科學。第三部分,也就是完全屬於自己的那一部分,既是對血型性格在人類宏觀世界中的一次全麵係統的運用,也是對現有血型性格理論的又一次突破,從此有關血型的研究將不再局限於“像螞蟻一樣注重細微”,而是進入了一個“像雄鷹一樣俯瞰大地”的時期,血型性格學最終發展成為具有豐富內涵和廣闊外延的更完整的血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