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民族在創造各自的不同文化的同時,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作為文化最為直觀和生動的表現形式,藝術特點更直觀地反映出由於性格的不同所造成的文化差異。
眾所周知,日本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源自於中國。但就像原始佛教傳至中國被本地化了一樣,擅長改良的日本人,還是創造出了更大一部分屬於自己的文化。反映在建築風格上,由於A型好靜、細致的性格主導的緣故,日本的樓台房舍更顯示出精巧、細致、柔和、質樸、靜謐的特點。同理,由於古埃及人和印第安人都是O型化民族,在性格上較為相似,所以藝術審美及風格上,縱使遠隔萬裏、互無往來,卻也表現出更多的一致性。比如,競爭意識強烈和具有抓重點傾向的他們,都建造出規模宏大的金字塔,並在建築、雕刻和繪畫上運用了眾多突出重點和誇張的表現手法。
需要指出的是本書對藝術風格並非要區分不同藝術的優劣,因為藝術是沒有優劣之分的,正如我們無法區分畢加索的立體主義與達·芬奇的寫實派哪種風格更好一樣,我們也無法區分O型化、A型化或是B型化的藝術誰更優秀。在這裏,我們隻想找到造成人類三大藝術派別差異的根源,隻想探索血型性格是如何對人類不同形式的藝術風格產生影響的,這種影響究竟有多大。同時,我們並不否認三大血型的藝術風格可以相互借鑒和相互學習(希臘曾借鑒過埃及的雕像藝術,而羅馬則又借鑒了希臘的雕像藝術),並在這種學習中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實際上人類文明的演進、人類藝術的完善本身就是三大血型性格文明互動的結果。
與A型性格相聯係的藝術風格
建築作為一門綜合的藝術,最能表現出一個民族的性格特點。
日本式的建築式樣,盡管在大體上取法於中國,但因為性格及由此導致的審美差異,他們在模仿和借鑒中國建築時做了能動的選擇和取舍,在細節表現方麵形成了自身的特點。如:做工上更加精巧、細致;在風格上更顯柔和、質樸和協調,尤其是比起中國建築更多強調對稱風格,日本的建築更注重與山川、樹木等環境的和諧,更好地實踐了中國道家(道家起源地在A型化的古楚國,當代道家文化也以湖北為盛)“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且建築多以木製結構為主,比起其他血型族群,更體現出濃鬱的女性化的色彩。身臨其境,頓感柔和、幽雅和舒適、愜意。中國的蘇州園林,同樣以不對稱的、與自然環境和諧的特點著稱於世,這與當地蘇南民眾(據基因研究表明江蘇南部人群與日本民族在遺傳特征上最為接近,是日本彌生文化來源地之一,A型人口比例接近鄰近的上海,是我國A型人口集中分布地區之一)所具有的濃重的A型化、女性化氣質不無關聯;同樣也是由於A型性格注重細節、柔和細致的一麵造就了聞名遐邇的蘇繡和湘繡。
同屬A型化民族的德國,雖然在建築上受O型化羅馬的建築風格影響,普遍采用石製建築而顯得有些冷峻、硬朗,但在總體上仍舊不失A型性格精巧、細致、唯美、協調的特點,體現了剛柔並濟的特點,尤其是德國式的古堡往往在布局上考慮與周邊的環境相和諧,不講究對稱而更注重因勢利導,與山川和森林環境相映成趣、渾然天成,也是東方“天人合一”思想在歐洲的再現。
上海地區的統計數據摘自《血液學手冊》一書,作者統計了40980人(均為漢族),得出這一結論。近現代上海人的來源基本上以附近A型比例達30%以上的蘇南和浙北為主,新中國成立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全國各地大量富有創業精神和開拓意識的人們湧入上海,其中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強的O型打工者比例相對較大,加之很多A型家庭更傾向於選擇丁克家庭,因此,A型比例有所下降,O型和B型人口有所增多。
早在元朝時期,鬆江府的“烏泥涇被”就以其做工精細、品質優良而著稱於世。到了近現代,上海又成為中國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上海製造”一直是深得中國老百姓信賴的優質品牌的代名詞。另據統計,上海目前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如今它正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向國際化的大都市邁進。
從上表中可知,上海依然是一個基本A型化的城市。雖然與日本相比,A型血所占的比例要小得多,但對於上海人共同心理素質的形成還是有著很大的影響。當我們回過頭來重新品味外地人對上海人的看法時,就不難發現大多數描述都與A型人的性格毫無二致。當然,這其中更多的是缺點,諸如小氣、冷漠、孤傲、優越感強以及或多或少的排外情緒。不過,作為一個整體,也沒有人懷疑上海人的精明、勤勞、協作、完美以及超前的觀念。正因為如此,上海才會在近現代後來居上、大器晚成,一躍成為中國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
近些年來,上海市的人口也像其他A型化民族一樣出現了負增長(這是因為素質越高就希望自我實現,就越不願生養孩子,而是選擇單身貴族和丁克家庭的生活方式)。從長遠來看,A型人在上海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將會進一步縮小(A型化民族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