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是人的經濟,一定的經濟總是與一定的人的素質相適應的。在經濟活動中,最積極的、最活躍的、最能動的、最決定性的因素,就是人的因素。隨著各國教育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作為素質之一的智力因素也得到了空前的開發和提升。不過,智力因素在各種族之同的差異遠比由血型性格所造成的差異要小得多。性格因素,作為情商的基礎,所體現出來的人文精神,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各國在21世紀世界經濟中所處的地位。
其實,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人的因素都一直在經濟活動的背後悄悄地發生著作用。隻是這種作用越來越顯得明顯,從《國家競爭力——創造財富的價值體係》一書中,我們能夠更具體、更真切地感受到人的精神所導致的管理風格的差異,以及由此最終導致的表現在競爭力上的不同。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由單純的技術競爭轉向以企業文化為主導的全方位的競爭之中。因此,對於人——這個東方社會所一向忽視的因素的再考察,將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人本主義色彩濃厚的西方世界是如何後起而勃發,超越了有著數千年文明史的中印古國。同時,我們也將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世界經濟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可以預見的未來。
戰後資本主義各國都經曆了一段繁榮時期,其中以A型為主的德日民族尤為突出。作為戰敗國,德日民族經濟遭到了空前的破壞,可以說德日民族的經濟就是建立在一片廢墟之上的。但是這兩個戰敗的民族卻又同時奇跡般地站立起來,創造了令世人驚歎的經濟成就。對於德日民族經濟騰飛的原因,更多的經濟學家是通過德日民族所推行的經濟政策,以及所處的經濟環境兩個方麵來闡述的。但對於德日民族而言,所有這些又都屬於外因的範疇,機遇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歸根到底,決定德日民族經濟的還是德日民族自身的性格及素質。
A型人常被稱作“逆境中的強者”,戰敗並沒有讓他們一蹶不振,更沒有讓他們喪失信心。他們把A型人具有的那種不服輸、頑強的執著精神幾乎完全傾注到了本民族經濟生活的重建之中,勇敢地麵對現實,自力更生,埋頭苦幹,德日民族的經濟也因此再次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短時間內就再次超英趕法,而令曆史學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連續兩次世界大戰都戰勝的英法卻越來越衰弱了。
德日民族能夠後來居上,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沒有迷信發展的“機械階段論”,沒有“以前資本主義國家經曆過什麼階段,所以他們也必須經曆什麼階段”來“邯鄲學步”,而是充分發揮了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敢於把最先進的思想觀念和科技手段運用到經濟發展中,比如,德國人率先淘汰了落後設備,將最先進的設備運用於生產,從而一躍超過了設備陳舊的英國、法國。德日民族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一定時期內也造成了比較嚴重的環境問題,但由於A型性格較為悲觀,對未來比較擔憂,這使他們能未雨綢繆,早做改變。當發生環境問題時沒有久拖不決、得過且過,而是立即懸崖勒馬、改弦更張,將環境汙染可能造成的危害扼殺在了萌芽狀態,沒有像其他國家那樣造成積重難返的局麵。另外,從性格上看,A型人作為森林民族更加熱愛大自然,於是保護環境就成為全民的自覺行動,同時又善於協調的氣質,使他們能夠更成功地解決環境與發展的矛盾,並保持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齊頭並進。放眼當今世界環保大國,A型為主的國家幾乎都是環保大國並非巧合。
英法等前資本主義國家,“一戰”以前一直是當時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的創建者,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O型國民性格中的開拓進取、敢於冒險的精神。這種開拓進取、敢於冒險的性格,使他們比起其他民族占有了更多的殖民地,率先完成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盡管充滿血腥但是人類成長過程必然經曆的),有力地促進了前資本主義時代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當後進的A型為主的民族崛起之後,發現世界殖民地幾乎已被英法等國瓜分殆盡,在實力就是強權的時代,他們不可避免地要和“先入為主”的O型化族群發生矛盾,雙方之間的鬥爭日趨白熱化,直至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緊接著又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法等國在戰爭中喪失了對殖民地經濟的控製,從而使自身經濟能力和實力受到重大削弱。
戰後,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了一個更加公正、溫和的自由競爭時期。武力作為支持經濟增長的動力已不複存在,一場沒有硝煙的經濟戰拉開了序幕。由於O型人的競爭意識很強,往往以市場為導向,將盈利放在首位,所以往往忽視各企業之間的協作,而將自身置於不利之地,同時對於那些無利可圖的產業往往全身而退,進一步造成了產業結構的失衡,在與A型化民族的經濟競爭中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捉襟見肘。但A型為主的民族老齡化現象最為嚴重,不論是德國還是日本,人們越來越注重自我實現而越來越失去了生養下一代的願望,丁克家庭、單身族大量湧現,使他們社會負擔不斷加大的同時,麵臨人力資源嚴重匱乏的問題。不解決人口問題,A型化民族同樣麵臨著大衰退的風險。
B型性格所強化的“一統就死,一放就亂”的社會難題,長期以來一直阻礙著中印兩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泛民主化的印度社會,由於實行與其國民性格不相適應的西方政治經濟模式,政權力量弱化、腐敗問題突出,進一步導致了社會經濟生活的複雜性和混亂性。時至今日,印度人民還沒有摸索出一條適合印度國情的發展道路。
與其相似的中國社會,集權政治一度非常盛行,“一統就死”的社會經濟在建國以來的20多年裏所導致的滯後作用,幾乎將整個中國社會推向崩潰的邊緣。改革開放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產力,釋放了社會的活力,中國經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但由於長期以來對教育的忽視,導致了勞動力和消費者素質低下,使經濟增長缺乏內在動力並導致經濟增長質量低下。而且在市場開放之後,一套完整的市場遊戲規則沒有被很好地建立起來或嚴格地執行,國內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使國民經濟大傷元氣,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放就亂”的局麵。
如今,中國經濟不僅麵臨著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而且也越來越受到來自環保方麵的眾多壓力。中國在環境問題上所造成的積重難返的局麵,是在短期內難以挽回的,但要真正下定決心去解決環境問題,必然導致企業成本大幅上升,而使很多企業的產品失去競爭力。同時,對人力資源成本的人為壓低,在有利於企業出口產品的同時,也導致了內需的嚴重不足,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發展遲滯的不利困局。
中國取得的經濟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其中潛伏和隱藏的問題也是觸目驚心的。當前形勢下,隻有勇於正視存在的問題,勇於反省在經濟建設上的失誤,並痛下決心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脫胎換骨的轉變,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勞資和諧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國經濟才能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與A型性格相適應的協作型經濟發展模式
德日民族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富於協作精神。這種協作精神源自A型性格的集體主義觀念和謙和、忍讓的女性化特質。這種國民性格的作用在德日民族的經濟活動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它使得從事經濟活動的德日兩國企業與企業之間,比起美國式的激烈競爭,更富協作和共贏色彩。這種強調協作的企業文化,不僅有效避免了國內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所造成的對自身的傷害,而且也使得德日民族企業在麵對國外公司的競爭時,能夠統一立場,一致對外。當然,這種協作精神不僅存在於企業之間,同時也存在於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麵。比如,政府和民間,雇主與職員,產品與顧客,環保與發展,等等。這種普遍存在的協作精神能動地作用於經濟活動之中,便形成了獨具A型風格的協作型經濟發展模式。
A型化德國人性格對產業結構及高物價經濟現象的影響淺析
跨文化管理學者查爾斯·漢普登的《國家競爭力——創造財富的價值體係》一書,依據經濟管理模式的不同,將以德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模式稱為萊茵模式。這種模式的一個最大特點是:企業發展注重技術導向,即以技術進步引導市場消費並維持企業競爭力。也就是說他們不完全以市場導向決定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更看重技術進步對市場的引導作用。這種經營模式的一個優點是,企業不會完全依照市場的需求確定產品戰略,而是通過技術進步確保現有利基市場不丟失,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拓市場和保持核心競爭力。
反觀以市場(競爭)為導向的美式資本主義,在產品戰略上往往以市場需要為中心,什麼利潤大就生產什麼而對於利潤微薄的行業則主動退出,這種唯市場主義傾向(本質上是由O型做事抓重點的性格傾向造成的),使美國人逐漸喪失了普通民用技術上的優勢,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可口可樂及洗發水之類的產品開發上,長此以往將逐漸淪為世界市場分工的較低層。誠然,在軍工、航天、計算機等少數重點領域美國人仍保持領先地位,但是花紅還需綠葉扶,由於失去了基礎性技術的支撐,不得不大量依賴日本等國的零部件及電子元件,長遠來看這些行業依然會麵臨巨大的威脅,而且對國家安全也造成了不利影響。金融和服務業似乎也是美國人的優勢產業,但它們並非朝陽產業,表麵上看似乎處於行業分工的最高層,但本身屬於中介服務的性質,歸根到底由工業產品支撐和影響,一旦一個國家的工業基礎受到破壞,金融和服務體係將隨時可能崩潰。目前,美國金融行業的動蕩不穩,一定程度上就是受美國傳統產業日漸衰退,消費產品對外依賴日益嚴重的影響。
德國等A型為主的民族注重技術導向的傾向,則可以有效避免產業結構的失衡,保持各行各業和諧有序的發展,並在常用技術上始終占據主導性優勢,這其實就是A型性格中追求完美和善於協調的民族性格能動地作用於產業發展上的反映。不僅如此,奉行技術導向的產品戰略,還有助於保持產品的利潤空間,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市場惡性競爭導致的產品利潤萎縮和發展無力。這也是造成德國等A型為主的國家物價指數相對較高的一個原因。
A型為主的國家和地區物價指數普遍較高,也與A型人特有的一些性格密切相關。
比如靦腆害羞決定了他們購買產品時相對來說更不願意討價還價,即使有也是適可而止;另外,A型比較感情用事,富有同情心,經常有做買賣的人也不容易的感歎,這種性格決定了他們常常為別人著想,不會全力砍價、壓價,這樣就會造成商品能夠維持一個比較高的價位。此外,A型人比較寬容、謙讓,善於與人協作,這些性格決定了他們即使經商,也能夠與同行和諧相處,不會為爭奪客戶而競相壓價(出口貿易更是如此),這就使他們可以維持商品有一個較高的價位,不會因惡性競爭讓整個行業衰退、失去可持續發展能力,就像中國的家電行業經曆的那樣。
德國少地狹小,卻擁有2000多家啤酒生產商(放在其他國家啤酒生產早因競爭激烈而集中到少數廠商身上了,在消費群體龐大的中國因不斷的兼並擴張已縮減到200家以下),這與德國廠商、企業家之間善於協作、忍讓,不願過分排擠對手,注重競合共贏的經營理念是分不開的,而這些都與A型化德國人的性格有關。
與O型性格相適應的競爭型經濟發展模式
以O型為主的民族社會,因到處充滿競爭而顯示出勃勃的生機和活力。通過激烈競爭和“優勝劣汰”的完全市場化法則,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成功企業,同時也產生了一個又一個瀕臨破產的公司。這是一個崇尚個人主義、崇尚成功、垂青勝者的社會。失敗者往往不被同情,更多的流落街頭,接受救濟。這是一個市場機製全然發生作用、人情淡薄、相對冷酷的真實的資本主義世界。社會經濟的發展幾乎完全是通過自由競爭來驅動的。
比起善協作的A型化社會和重人情的B型化社會,以O型為主的資本主義經濟到處彌漫著“戰爭的硝煙”。商家之間的競爭往往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失敗者不是被兼並就是破產,O型社會也因此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壟斷性很強的大公司和企業。但當它們擴張到一定限度,破壞了自由競爭的市場法則時,就會受到來自反壟斷法的製約。這就是遊戲的規則。這種競爭型經濟模式明顯表現出O型人爭強好勝的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