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我們已經知道:血型與性格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係,那麼,以一定血型的人群構成的民族在性格上是否也與血型有關聯呢?
回答是肯定的,而且血型性格本身就是指擁有相同血型的人們的共同性格。事實上,再沒有比從國民性格的高度來演繹血型性格的科學性更具有說服力了。
那些對血型性格仍舊抱有懷疑態度的人們,想必在通覽本章之後會有所思,而且會有所改變。
從血型的地理分布可以看出:血型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而且,不同民族的血型構成也不盡相同,其中:既有單一血型的民族,如O型的南美印第安人;也有複合血型的民族,如印度人。從人類的發展趨勢來看,種族的混雜、血統的混合乃是曆史的必然,就像人必然會衰老並死亡一樣。因此,當今世界存在最多、分布最廣的就是複合民族。
既然如此,血型構成的差異也就成為區分一個民族和另一個民族的標誌之一。而占主導地位的血型也就決定了一個民族的基本氣質和性格,受其影響,其他血型人口在氣質上都或多或少帶有這種血型的特點,尤其是相對於他們是弱者的血型攜帶者。
正如世界上的人種的劃分(由於存在人種漸變現象,有些人既可劃入白種也可劃入黑種)也是大致劃分、沒有精確的標準一樣,我們對血型族群的劃分也隻能是大致的和相對而言的。O型血構成了人類血型族群的“底色”(占世界人口43%左右),因此在O型為主的族群的標準設定上,O型人口比例要更高一些,設定為45%左右以上比較合適,但同時應滿足超過第二大血型A型(或B型)人口比例5%左右的條件(因為在北歐同樣比例的O型仍可能屈居第二位),對於那些O型人口雖然達不到45%但仍舊最多的族群(一般高於第二位血型人口比例5%左右),不妨看作是O型化的族群。
以此類推,我們可以製定出A型為主的族群的評定標準。考慮到O型是任何一個族群的“底色”,A型隻要達到足夠的比例(不一定非得超過45%),就可以對整個族群性格偏好和思維方式產生重大影響。以日本為參照,大概40%(左右)比較合理。但同時要滿足超過第二大血型人口比例5%(左右)的條件。
由於B型人口在任何一個族群中所占比例最多不超過40%,準確地說我們幾乎找不到B型為主的族群,隻存在B型居多的族群。但因B型性格的特殊性(與O型的直線性思維和A型的鏈條式思維全然不同,屬於同向發散性思維),對族群性格的形成的影響很大。一般來說,上了25%就能對族群性格產生較大影響,達到30%以上,就能對族群性格產生重大影響甚至主導性影響。
在人口比例上介於O型為主、A型為主或B型居多之間的族群,要看其與上述哪個標準更接近(這也是個相對概念),接近O型為主族群的不妨看做O型化族群,接近A型為主族群的不妨看做A型化族群,接近B型居多族群的不妨看做B型化族群。對於存在並列第一位血型人口的族群,如俄羅斯人(O型和A型比例接近),我們隻能作動態把握,以A型為主的德國人作參照時可以看做是O型化的族群,以O型為主的美國人作參照時又可看做是A型化的族群。
A型為主族群的地理分布規律及基本性格傾向
從斯堪的納維亞到阿爾卑斯山,從洛林高地到匈牙利平原,還有其他遠離人類文明中心的偏遠地帶,生存著眾多以A型為主導的族群。諸如:瑞典、挪威、丹麥、德國、瑞士、奧地利、匈牙利、捷克、希臘、北意大利、日本、阿拉斯加等地。
從A型化族群的地理分布來看,具有明顯的北上傾向:比如,以具有逃避傾向的A型為主的北歐人、拉普蘭人、日本人、西愛斯基摩人,都分布在遠離人類戰爭中心的西北歐和東北亞等比較荒涼偏僻之地;另外,能起到同樣回避鬥爭效果的山高穀深、森林茂密之地也能找到他們的身影,如中國長江流域和希臘半島。
A型性格影響下的德國人、日本人
眾所周知,德國和日本是當今世界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盡管這兩個民族遠隔萬裏,但因同屬A型為主的民族使他們在國民性格上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性,相似的性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他們相似的曆史和命運。無怪乎,有人稱日本是東方的德國,德國是西方的日本。
“團結和忠誠”,是德日民族一個最顯著的特征,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對國家的忠誠和熱愛始終貫穿了他們的曆史的過程。中世紀時,不約而同形成的日耳曼人的騎士精神和大和民族的武士道精神就是忠誠性格的濫觴。正是這種民族內部的團結和對國家的忠誠為德日民族的後來居上奠定了堅不可摧的精神基礎。強烈的民族意識使那些即使移居海外的德國人和日本人,也不會輕易和當地居民通婚,而喪失自己作為一個民族的特性。不過,過強的民族意識極易產生狹隘民族主義,並進而衍生出法西斯主義和種族主義。
“保守和改良”。與其他血型民族相比,德日民族顯得比較保守,社會革命傾向於改良而不是革命。眾所周知,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存在著兩種發展模式:一種是以英法為代表的革命性的突進模式;一種是以普魯士為代表的改良性的漸進模式。前者雖說徹底但對社會的破壞比較大,後者雖相對溫和和保守,但有助於維係民族內部的和諧。英法兩國率先完成了資本主義改造,但民族內部的階級鬥爭、工人運動始終頻繁和激烈,以致不得不向外拓殖來緩和危機;而在萊茵河對麵的德國卻相對平靜和緩和,不過同時也在進行著一場思想領域的革命,但也因此沒有過度的內鬥而元氣大傷。這就為其厚積薄發、後來居上鋪平了道路。東方的日本也是如此,通過帶有改良、保守色彩的明治維新,日本很快步入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道。而且,這種保守和改良的作風還利於德日民族繼承和發揚自己的優良傳統和文化,進而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性。時至今日,遍布德國的古典建築和風韻猶存的和服文化就是德日民族保守作風的真實表現。
“生性好靜、善於思考”。同生性外向、好動的美國人相比,好靜、含蓄的德日民族更傾向於對世界進行哲學式的思考。而遍布德國、日本的幽靜的原始森林,顯然也為他們的思考提供了理想的場所,於是乎他們思想深邃、觀念超前,並成為哲學家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故鄉。他們好靜、含蓄的性格還反映在對古典音樂的偏愛上,與其到迪斯科舞廳狂歌勁舞,好靜的德國人更願意手捧一杯啤酒,悠閉自得地坐在充滿柔和、靜謐氛圍的啤酒館中享受音樂帶給他們的美妙。音樂是心靈的語言,也是心靈的思考,多少年來德國人就是通過音樂來表達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渴望。
“公德意識和協作意識較強”,也是A型為主的德日民族一個顯著的特征。眾所周知,德日民族的社會秩序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他們的公德意識比較強,這與A型人社會責任感和集體觀念較強密不可分。此外,德日民族的協作精神也強。這種協作不僅表現在人與人之間,也廣泛存在於個人和國家、工會和企業主以及企業和企業之間,不僅使整個社會更富有效率而且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這種協作意識在戰爭中也表現明顯,據說在遭受空襲時他們也能保持冷靜和秩序,不會造成太多混亂和不必要的傷亡,有軍事專家為此戲稱之為“職業消防員”。
“處事呆板、講究原則”也是德日國民性格的重要特征之一。德日民族雖也比較注重禮儀和人情往來,但分寸把握得較好,沒有發展到人情大於原則的地步。原則性強、缺乏通融性、做事有板有眼,未免有些呆板和鑽牛角尖,但對於一個社會而言,卻有助於維係它的穩定、和諧和高效運轉。同時,他們的這種作風對於健康的經濟生活、清廉的政治風氣大有裨益。另外,德國、日本及北歐國家犯罪率在發達國家中比較低,與他們的這種性格也有很大關係。
德國人和日本人的時間觀念強是世人皆知的,他們甚至時常通過一個人時間觀念的強弱來評價一個人。在德國是否準時赴約,甚至關係到一筆業務的成敗。當然,日耳曼人的準時性不僅如此,當你聽到火車按規定的時間進站,飛機按規定的時間降落,汽車按規定的時間到達,你就能切實感受到德國人準確無誤的辦事風格。至於日本人的時間觀念強也比較有名。據權威機構統計表明:東京人是世界上走得最快的人。正是這種強烈的時間觀念,造就了世界上一流的生產效率。
“追求完美、精益求精”也是德國人和日本人的一大特征。這從他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麵麵可見一斑,不隻是產品,其他諸如房舍、庭院、草坪……總之,隻要靠雙手創造出來的一切都非常精致、完美,而且能夠與他們所處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渾然天成。“追求完美、精益求精”本質上就是注重細節,細節決定成敗,注重細節的作風不僅使德日民族創造了適宜人類居住的生存空間,而且也製造出了世界上質量、外觀都無可挑剔的產品,尤其是當我們看到“奔馳”、“寶馬”、“豐田”、“本田”出現在滾滾車流之中的時候,我們更能切身體會到A型化族群的完美作風。
“愛鑽牛角尖、死不服輸”也是A型人性格放大到整個民族中的反映。O型化民族雖然也比較固執,但當麵臨無可挽回的失敗時,常能夠認賭服輸,接受現實。“二戰”後期,德國日本大勢已去,敗局已定,但仍舊死不服輸,猶作困獸之鬥,垂死掙紮。A型化民族如果不改變這種愛鑽牛角尖的習慣,學會變通或妥協,那麼不僅在戰爭中得不償失,而且在和平時期也會將自己置於孤立的境地。比如,日本少數政要總是不顧及國際社會反對參拜靖國神社就是鑽牛角尖的一種表現,他們的這種行為隻能進一步惡化自己的國際形象和外交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