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是質量的準星
從世界聞名的跨徑為37米的趙州橋到舉世矚目的主跨為602米的楊浦大橋,其間龍的傳人足足跋涉了一千四百年;然而其科學與嚴密的原則卻恪守如一。
1993年4月8日,晴空如洗,春潮翻卷。從浦東兩岸淩虛騰起的直指江心的兩翼橋身正待禦接合龍。
身著石磨藍牛仔衫、頭戴橙黃色安全帽的主橋安裝總指揮林輝旭一早就登上了橋身。決戰在即,30800噸重的主橋沉沉地壓在這位施行過癌腫切除手術的中年人肩上。鄰國一座在建的斜拉橋就是在合龍前驟臨的颶風中突然坍塌。今天,如果因兩翼橋身的標高、軸線、轉角稍生誤差而強行合龍的話,勢將影響主梁內應力,從而埋下不堪設想的隱患。
中午12時15分,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來到了。根據20年天氣資料分析預測的攝氏12度的氣溫終於升臨,朝上遊的一根5.552米主鋼梁和朝下遊的5.536米的一根主鋼梁天衣無縫地嵌進了一線江天中,剩下的4000多隻螺孔雌雄相禦,陰陽並合,漸然“日全食”般地一絲不差地對攏,等候在旁的施工人員抓緊這稍縱即逝的時機,將定位銷和高強螺栓穿進螺孔。
霎時,鞭炮齊鳴,香檳噴射,合龍現場沸騰了!聞訊趕來的市委書記吳邦國也抑止不住喜悅之情,朗聲讚道:“這是一次瀟灑的合龍!”
大橋建設者艱苦求索的科學精神和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在高聳入雲的主塔上也留下了閃光的紀錄。208米高的主塔要支承斜拉索,托起主橋,其垂直精度要求極高,因而軸線和標高是主塔的生命線。承建浦西主塔的市建一公司將此重任交給青年測量隊。具有科學探索精神和紮實數學功底的這班青年人,將應於衛星導航的“座標法”妙不可言地移植到主塔測量上來,終於以1/15000的垂直精度在大橋主塔建築史上創造了奇跡!
“火焰山”上的哨兵
質量是大橋的生命,工程監理員是忠誠地守在大橋生命線上的哨兵。
弧光閃閃刺目,腳下噝噝冒煙。這是大橋的脊梁——鋼梁構件焊接現場。這項高難度焊接工藝要求先將鋼板加溫至120-180攝氏度,旋即施工人員再舉槍焊接。電焊工雖然蹬著大頭皮鞋,但腳板依然發燙,人的感覺就像鑽進了烤箱。難能可貴的是工程監理員到時也手執溫度計,在“火焰山”實行“人盯人”跟蹤監理。
有人把大橋全麵質量管理製度比喻為一張經緯交織的網絡。大橋工程建設依靠施工單位自身保證、社會跟蹤監理和大橋指揮部代表政府實行監督這三個質量保證體係,對大橋施工過程中的每道工序進行全過程多層次的監理。
大橋建設者動真格
“一根鋼筋處理八個人”——這事發生在楊浦大橋開工之初。
承建浦東主塔的市建三公司是建設南浦大橋的有功隊伍,可是誰也不會想到有一位剛從南浦大橋馬不停蹄轉戰來此的管理幹部,一上陣就“馬失前蹄”——在澆搗下塔柱第一節混凝土之前,憑“南浦”老經驗,,在一束支架裏少放了1根鋼筋。這個差錯幸虧被及時發現,馬上補焊鋼筋,再重新澆搗混凝土。經專家論證鑒定,牢度遠遠超過設計要求,這事雖然沒有造成任何後果,但為此受到警告直至記大過處分的有6名管理、技術幹部,兩位公司負責人則受到通報批評。以上8人還受到不同程度的經濟處罰。
兩年多來在大橋工地上,進場原材料不合規格,堅決退貨;工程質量有問題,堅決返工;誰負有責任,堅決處罰。在中國工人階級搖籃裏成長起來的大橋建設者不愧為維護中國質量的中流砥柱。
世界上有些發達國家的經濟起飛是與它們全社會的質量活動同步的,那麼黃浦江上矗起的這座“中國質量”的豐碑是否也昭示著東方巨龍的騰飛?!
跨越1000萬輛:新的台階 新的起點
本報訊(記者李鐵錚、童娜)10月20日,隨著一輛金橙色解放J6駛下生產線,今年我國的第1000萬輛汽車在長春一汽誕生,中國就此邁進千萬輛級的汽車生產大國行列。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世界汽車工業的不利環境下,我國汽車工業仍能一枝獨秀,蓬勃發展。我國汽車工業在幾代汽車人艱苦奮鬥下,曆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已形成產品種類比較齊全、生產能力不斷增長、工藝水平日益提高的工業體係,為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而隨著新中國60年發展建設、30年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汽車消費市場也釋放出持久、巨大的需求。中國日益成為全球重要的汽車生產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