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部分 骨質疏鬆患者的家庭照料(3 / 3)

(七)骨折小夾板固定後的照料

四肢某些部位的骨折,往往采取小夾板固定。小夾板固定後,在家中要注意傷肢的血液循環,如果出現傷肢疼痛加劇、手足麻木、皮膚痛覺反應遲鈍、傷肢的手指或足趾活動受限、手腳蒼白或發青、傷肢冰涼等,表示肢體血液循環不良,應立即去醫院請醫生進行處理。不能自行鬆解小夾板,以免骨折移位或骨折再折。同時,要保護好患肢,防止外力碰撞或其他原因導致骨折再移位。小夾板固定後,要立即進行功能鍛煉,如握拳、肌肉收縮和舒張,關節屈伸等,如傷肢出現腫脹,要到醫院進行理療,以促進腫脹的消失和骨折的愈合。

(六)肋骨骨折的照料

肋骨骨折後,一般采用寬膠布固定胸壁,從而起到固定和止痛作用,促進骨折的愈合。膠布固定傷處之後,要鼓勵患者咳嗽、排痰和下床活動,以減少呼吸道的並發症。臥床患者易發生尿路感染和尿路結石,宜適當多飲水利尿。骨折患者對飲食沒有特殊限製,就是不要吸煙,吸煙可影響骨折愈合。腹瀉等不良反應很容易造成患者的營養障礙,進而會影響骨折的愈合。

三、遇到骨折患者時的處理方法

遇到骨折患者時,一定不要驚慌,先使受傷肢體不要活動,遇有出血者,用橡皮帶、布帶在傷口近心端結紮,給患者止血,但用止血帶不得超過1小時。骨折的肢體簡單固定後,再創造運送條件,及時送往醫院。在送往途中,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力求平穩、迅速、不傾斜、少震動,避免碰撞。頸椎部位的骨折,不當急救操作可使頸部脊髓受損,發生高位截癱,嚴重時導致呼吸抑製危及生命;胸腰部脊柱骨折時,不恰當的搬運也可能損傷胸腰椎脊髓神經,發生下肢癱瘓;如果懷疑有脊柱骨折,應就地取材固定傷處,合理搬運傷者。

對有傷口的開放性骨折患者,應立即封閉傷口。最好用清潔、幹淨的布片或衣物覆蓋傷口,再用布帶包紮。包紮時不宜過緊,也不宜過鬆。如遇骨折端外露,注意不要嚐試將骨折端放回原處,應繼續保持外露,以免將細菌帶入傷口深部引起感染。

四、拐杖的選擇與扶拐的方法

拐杖是骨折患者離床活動的支撐工具,一定要選擇質量好、扶手牢固、高度可調試、拐頭有防滑裝置的輕便拐杖,通常鋁合金製品最佳。扶拐行走是下肢骨折患者功能鍛煉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扶拐下地的時機很重要,下地過早或過晚都會對骨折的愈合及康複造成不良影響。下地時機最好掌握在骨痂形成期。此期局部疼痛消失,腫脹消退,軟組織已修複,骨折斷端已初步穩定,內外骨痂已開始形成,特別是患者經過幾周的床上鍛煉,肌肉收縮有力,當踝關節背伸時,患肢抬高、足不發顫,即可以讓患者開始離床扶拐練習步行。扶拐的方法對骨折的愈合很重要,拐杖的高度應根據患者的身高調適,一般高度是患者雙手扶拐,拐頂距離腋窩5~10厘米,與肩同寬。因為扶拐的力在雙手而不是靠腋窩支撐身體,否則容易造成臂叢神經麻痹。扶拐行走時首先要站好姿勢,使雙足與雙拐頭呈等腰三角形,先邁患肢,足尖不可超越雙拐頭連線,站平穩後,雙手撐拐同時健肢向前邁移30厘米,站穩後抬患肢,同時提拐向前移動同等距離,足與拐頭同時落地,但足尖仍然落於雙拐頭連線內,如此逐步前移。

五、動靜適度,家人加強照顧

家人對骨質疏鬆患者進行照顧,是幫助患者恢複健康、預防骨質疏鬆並發症的重要環節。在照顧患者時,要把握動靜結合的原則,不能讓患者長時間坐在沙發上,也不能讓患者在床上久臥。在天氣晴朗時,要讓患者多到戶外活動,多曬曬太陽,以幫助患者的皮膚多產生一些維生素D。維生素D能夠促進鈣質的吸收,從而改善患者的症狀,增強骨骼的硬度。患者每日戶外活動2~3次,每次30~50分鍾。但是,患者的活動量不宜太大,患者感到勞累時,就應及時休息。

六、飲食照料

骨質疏鬆患者的飲食調理,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飲食調配科學合理,能幫助患者穩定病情,使患者早日康複。飲食調配的原則是:多吃優質蛋白質食物和含鈣豐富的食物。優質蛋白質食物應首選牛奶、魚肉、瘦肉和豆製品;含鈣豐富的食物有牛奶、奶酪、海魚、雞蛋、豆製品、海帶、紫菜、蝦皮、芝麻、核桃仁、山楂等,飲食烹飪要多樣化、清淡、細軟,易於消化和吸收。胃腸道消化功能不好者,要少吃多餐,不可大吃大喝。

七、重症骨質疏鬆患者的家庭按摩

為了使重症骨質疏鬆患者早日康複,除了本人主動做好自身調理外,家人還可對重症骨質疏鬆患者進行全身重點部位的按摩。頭、頸部位的按摩可以由患者自己來做,其他部位由家人幫助按摩,重點按摩背部、腰部、臀部和腿部。每日早晚按摩兩次,每次30分鍾,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骨鈣吸收,增強骨骼的強度。有條件者還可定期進行紫外線照射以增加骨鈣含量,或請專業按摩師進行按摩,以早日減輕病症,恢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