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皮炎
神經性皮炎是以陣發性皮膚瘙癢和皮膚苔蘚化為主症的慢性皮膚炎症。好發於成年人,屬中醫學的牛皮癬等範疇。本病發病多與精神因素及某些外在刺激因素有關,慢性經過,易於反複發作。病因尚不明確,每因情緒波動、精神過度緊張,而致病情加重或複發。搔抓摩擦、日光照射、多汗或其他機械性、物理性刺激因素,常易促發本病。
【臨床特點】初起僅有程度不等的局部瘙癢,搔抓後,出現紅色斑丘疹,高出皮膚表麵,密集成片,局部皮膚粗糙、肥厚,紋理加深,呈苔蘚樣變,並有少量鱗屑及色素沉著。好發於頸項、尾骶及肘膝等處,對稱分布,後期瘙癢劇烈。
臨床上分為局限性和播散性兩種。
1.局限性:好發部位多在頸、項、額部位,其次為骶、肘窩、膕窩等部位,也可見於腰背、兩髖、外陰、肛門、腹股溝、四肢等。常呈對稱性分布,亦可沿皮膚皺褶或皮神經分布呈線狀排列。為慢性經過,時輕時重,一般夏季加重,冬季緩解,局部皮膚呈現苔蘚樣變,並且具有劇烈瘙癢感,發病初期先感瘙癢,其後在搔抓的皮膚麵上出現針頭大小,不規則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扁平丘疹,可互相融合形成大小不等苔蘚樣變的損害。
2.播散性:其皮膚損害與局限性相同,為苔蘚性肥厚紅斑,分布全身各處,以膕窩、四肢、麵部及軀幹為多。
【治療原則】滋陰養血、祛風利濕。
【主穴】皮損處,合穀,曲池,大椎。
【配穴】血海,三陰交。
【灸法操作】
1.溫和灸:每穴溫和灸10~15分鍾,每天灸治1次。患處超過2處時,則每天隻灸其中的2處,也可循環溫灸。開始施灸幾分鍾,皮膚癢感可增劇,繼續施灸可消失,且自覺皮損處有舒適感。
2.隔蒜灸:每次取1~2個皮損區,切取3~5片大蒜。每次取1片大蒜置於患處,上置艾炷點燃施灸。艾炷如穀粒、米粒大。灸點間距為1.5厘米,選用灸點多少可根據皮損麵積而定,每點每次施灸1~3壯。一般每周灸治1~2次,10次為1療程。
3.回旋灸:患者取適當體位,充分暴露皮損部位,用點燃之艾條旋轉熏灸,距離皮膚1.5~3厘米,灸至以局部皮膚有溫熱感而無灼痛感,皮膚稍呈紅潤時,用右手掌小魚際部按壓患部,由輕而重,做有節奏的旋轉揉動,通過揉動所產生的力協同艾灸之熱力向肌內層組織透達,等揉至皮膚表層艾灸之熱力消失後,照上述方法再灸再揉,反複數遍。至所灸揉部位皮膚發紅,患者自覺熱力透達肌肉深層,且感輕鬆舒適為度。每天灸1次,若見症狀改善明顯者可改為2~3天1次,10次為1療程。
【預防與調護】
1.平素心情要保持平靜,注意休息,腦力不可太過。皮損處要防冷、熱、搔抓等機械刺激,慎用外用藥,以防加重皮膚損害。
2.患者飲食宜清淡,忌辛辣、腥膻等刺激性食物,忌煙酒。
【其他療法】中醫外治法:
(1)可用斑蝥浸入醋中或浸入95%的酒精中,10天後將浸泡液塗抹患處,2~3天塗抹一次即可。
(2)荊芥、防風、苦參、牛蒡子、蛇床子、澤蘭、赤芍、川椒、白鮮皮、鶴虱、生川草烏、皂角、丹皮各10克,大楓子25克。上藥研為細末,用紗布包好,加水煎煮後,過濾去渣,以藥液趁熱熏洗患處,每天2~3次,每次1~2小時,直至病愈為止。
(3)苦參20克,鴉膽子10克,五倍子10克,川楝肉30克。上方藥物搗爛,外敷患處,每天1次。此方適用於頑癬不愈者。
【病案】患者,男,32歲。左肘部內側有一處苔蘚樣皮損,範圍3厘米×4厘米,皮膚增厚粗糙,皮紋增寬,幹燥脫屑,邊界清楚,可見抓痕和血痂,瘙癢劇烈,呈陣發性,持續數分鍾,夜間加重。辨證為血虛風燥,取艾條灸患處20分鍾,以覺癢知痛為度,每天1次,2天後癢減,皮損處脫屑後皮膚光滑,恢複正常。
【按】艾灸病損局部能疏風解毒、活血通絡,抗過敏而止癢。艾灸血海能活血調經,止癢消疹。灸三陰交調節植物神經而改善皮膚功能。艾灸曲池可活血散瘀,疏風止癢。艾灸大椎宣諸陽以祛邪,增強免疫能力而抗過敏。諸穴合用,使皮炎愈而癢止。
白癜風
白癜風是一種因皮膚色素脫失而發生的局限性色素代謝失調的皮膚病。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白駁風範疇,多因濕搏於腠理,氣血失和;血虛氣少,肌膚失榮所致。本病好發於青壯年。
【臨床特點】皮膚突然出現大小不等的圓形或不整形白斑,呈乳白色,表麵光滑,邊緣清楚,周圍色素較深,斑內毛發亦可發白,皮損處不痛不癢,可以單發,亦可以泛發,有的患者可伴有精神憂鬱或心煩急躁。舌質淡或有瘀斑,舌苔白,脈緩。病程緩慢,偶有自愈者。
【治療原則】養氣疏風,調和氣血。
【選穴】俠白,皮損處。
【灸法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