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五官科(1 / 3)

內耳眩暈症

內耳眩暈症也叫美尼爾病,係耳迷路內耳微循環障礙影響淋巴吸收,引起內耳綜合性症狀的一種疾病。本病屬中醫學眩暈範疇,多因痰濁內停,風痰上蒙清竅;腎虛陽亢,虛陽上擾所致。腎開竅於耳,腎虛陽亢,虛陽上擾則耳部氣血壅滯,因而出現眩暈、耳鳴、耳聾等症候。在此本灸法所治療的是後者屬虛證。

【臨床特點】突然發作,伴有眩暈、耳鳴、耳聾、耳內脹滿感、惡心、嘔吐、平衡失調,發作持續時間可數分鍾或數小時,也可長達數日,經臥床休息後症狀迅速或逐漸消失,可反複發作。

【治療原則】補虛潛陽,祛風化痰。

【主穴】天樞,神闕,太衝。

【配穴】中脘,足三裏,下脘。

【灸法操作】艾條灸法:用艾條1~2根(可雙手施灸),令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每穴灸25~30分鍾,每天1~2次。3天為1療程,3~4療程可起效。

在施灸的同時應避免強光刺激,保持足夠睡眠,避免過度緊張的腦力與體力勞動,以防止複發。

【預防與調護】

1.在症狀完全消失後,仍需繼續灸治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防止複發。

2.協助患者尋找發病原因,得以對症治療,更重要的是消除患者的緊張心理。

3.發作期間應限製水及鈉鹽的攝入,控製水腫產生,也是防治本病的措施之一。症狀嚴重,發作頻繁而影響生活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按】

1.現代醫學認為,本病因耳內膜迷路積水膨脹壓迫內耳終器所致。其發生可能與內分泌機能紊亂、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新陳代謝障礙、病灶與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大部分人認為本病是迷路的神經-血管障礙性疾病。

2.精神創傷也可誘發本病,因此,精神調節十分重要。

耳鳴、耳聾

耳鳴是指自己聽到耳內有響聲,而實際外界環境中並沒有這些響聲。耳鳴的聲音有的為低調的(如機器的“隆隆”聲),有的為高調的(如蟬鳴的“唧唧”聲),有的為間斷的,有的是持續的。耳鳴嚴重時往往會引起耳聾。

中醫認為腎開竅於耳,心亦寄竅於耳。心主血脈,心氣不足,則氣血運行受阻,氣滯則血行遲緩,耳脈經氣失充;或氣血瘀滯,耳脈閉塞,經氣無以充養耳竅所致;或因肝膽風火上逆,以致少陽經氣閉阻;或因震傷;或因腎精虧虛,髓海不足;或由其他疾病所引起。本病可分為虛實兩類。實證:耳聾暴發,或耳中覺脹,鳴聲隆隆不斷,按之則不減,可兼見頭脹、麵赤、咽幹、煩躁易怒;如外感風邪,可兼見畏寒怕冷、發熱,舌淡紅,舌苔薄白。虛證見下述。本灸法主要治療虛證。

【臨床特點】久病耳鳴,聲如蟬聲,時作時止,勞累後加劇耳鳴,按之鳴聲減弱,伴有麵色無華、頭暈、腰膝酸軟、乏力、身體倦怠、食少納差、夢遺或帶下、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而潤。

【治療原則】補腎固虛,潛陽利竅。

【主穴】耳門,翳風,聽宮。

【配穴】外關,照海,中渚。

【灸法操作】

1.溫和灸:點燃艾條後,懸於穴位之上,艾火距離皮膚2~3厘米進行熏烤。每穴灸5~10分鍾,各穴依次施灸。每天1次,10天為1療程。

2.隔薑灸:穴位上置薑片,薑片上置艾炷施灸,每穴每次灸治5~9壯,艾炷如黃豆或棗核大。每天或隔天灸治1次,7~10次為1療程。一般3~4療程顯效。

3.無瘢痕直接灸:將施灸穴位塗敷少許凡士林油以粘住艾炷,用中小艾炷,放小艾炷點燃,皮膚感到灼痛時即掃除艾炷,更換新的續灸,連灸3~7壯,以皮膚充血紅暈為宜。

【注意事項】

1.施灸同時,避免在強噪聲環境下長時間逗留或過多地接觸噪聲。

2.避免或謹慎地使用耳毒性藥物。

3.少吸煙、少飲酒,生活作息要有規律,睡眠不宜過長(中青年7~8小時,老年人6小時睡眠即可)。

【預防與調護】

1.要有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一旦有耳鳴,不要過度緊張,應及時接受醫生的診治。在診治過程中,聽從醫生指導,積極配合治療。並且可積極主動地發揮其他優勢(如業餘愛好和熱愛本職工作等)來分散自己對耳鳴的關注,調整自己的生活節奏,多培養一些興趣點。

2.由於耳鳴起因較慢、病程都非短期內發生,故治療一般也需要較長時間,如耳鳴掩蔽療法、鬆弛療法等至少要完成為期一個月的療程,才能評估治療效果。因此,患者在配合治療過程中要有恒心,不要輕易放棄。

【按】

1.耳鳴、耳聾和其他疾病一樣,早期診治有助於病情好轉和康複。

2.耳鳴常先於其他症狀之前,這無疑是一種“警報”,如氨基糖甙類抗生素的耳毒性往往先出現耳鳴,繼而聽力減退,當發生耳鳴時應立即停藥。

3.貧血、高血壓患者出現耳鳴或耳鳴加重,表明病情在進一步惡化,應引起警惕。

4.有些耳鳴、耳聾早期明確病因,如耵聹栓塞、分泌性中耳炎等後,即可采取相應治療措施,耳鳴也會隨之消失。

5.耳鳴分為傳導性耳鳴與神經性耳鳴兩類。傳導性耳鳴多為低調耳鳴,如耳道耵聹、鼓膜內陷、中耳積液等可引起。神經性耳鳴臨床上更為常見,又稱感音性耳鳴,其音調較高,如笛聲、蟬鳴聲等,多為持續性的,時輕時重,中老年人的耳鳴多屬這種類型,常雙耳同時發生;可由緊張、疲勞、血壓變化、腦血管及神經疾患而引起,也有的是聽神經炎,或由藥物中毒及噪聲刺激引起。混合性耳鳴是傳導性耳鳴和神經性耳鳴同時存在。

發生耳鳴要及時治療,避免發展下去導致耳聾。耳聾的病因及分類與耳鳴基本一致,在臨床上所見耳鳴耳聾常為以下幾種:藥物中毒,如鏈黴素及卡那黴素等的中毒;兒童時的發熱等疾病治療引起;老年性及先天性聾啞。

化膿性中耳炎

中耳炎是指中耳的炎症,通常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包括鏈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毒感染也能引起中耳炎。咽鼓管能夠將中耳的分泌物引流到咽喉,當它阻塞時就容易發生感染,因為它會引起中耳的分泌物和液體的瀦留。當咽鼓管重新開放時,帶菌的鼻腔分泌物就會受到充血的耳內負壓的吸引,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起感染。化膿性中耳炎以耳竅流膿為特征,好發於兒童。

本病屬中醫膿耳範疇,多由肝膽鬱火,三焦濕熱;腎陰虧虛,虛火上炎所致。腎開竅於耳,少陽經脈繞絡耳周入耳中,風熱之邪侵襲,引動肝膽經火熱上蒸,熱毒內盛,灼傷筋膜,化腐生膿。如反複發作,日久損傷腎陰。

【臨床特點】耳內劇烈疼痛,並有突出的跳痛及耳周圍針刺樣痛,甚則疼痛可放射至同側額部、顳部、頂部、牙齒或整個半側頭部,聽力減退或有耳鳴,耳內流黃色膿液。急性久治不愈,或反複發作,形成中耳黏膜、骨膜、骨質的慢性化膿性炎症,鼓膜穿孔,經常流膿,則轉化為慢性。

本灸法所治療的屬腎陰虧虛,虛火上炎型。腎陰虧虛,陰不製陽,虛火上炎,壅塞清竅而引起耳內劇烈疼痛。

【治療原則】滋陰降火,清熱解毒。

【主穴】耳門,翳風,聽宮。

【配穴】合穀,外關。

【灸法操作】溫和灸:令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先清除外耳道膿液,用蘸有過氧化氫溶液的消毒棉簽清洗外耳道,洗淨後再用幹消毒棉簽將外耳道拭淨。耳周圍腧穴施灸時間適當縮短,四肢腧穴施灸時間可適當延長,灸至局部皮膚紅潤,有灼熱感為度。每穴灸10~15分鍾,每天1次,10次為1療程。

【預防與調護】

1.灸法治療本病有一定的療效。若早期治療,可縮短病程,減少化膿和預防鼓膜穿孔。

2.平素應保持外耳道幹燥清潔,施灸前應先清除外耳道膿性分泌物,然後灸治。

【其他療法】中醫外治法:

(1)輕粉1克,冰片0.5克,滑石0.5克,丁香2克。將上藥共研細末備用。用時先將外耳道用淡鹽水洗淨,然後取藥末少許,以紙卷輕吹或倒入耳內。藥末與耳內濃汁可結痂自行脫落,3天換藥1次。

(2)芙蓉葉適量。將上藥洗淨晾幹,研細末,用香油調勻點耳,每天2次。

【按】

1.注意經常清除耳內膿汁,保持外耳道清潔。

2.嬰兒和兒童容易患中耳炎,因為他們的咽鼓管比成人短而直。為了防止嬰兒患中耳炎,不要讓嬰兒躺著喝水、喝奶,喂飯時要將嬰兒的頭抬起。兒童反複發生中耳炎會導致聽力下降,有的還會影響語言功能,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可以置管引流中耳分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