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五官科(2 / 3)

3.如患者在短期內流膿增多,膿色灰黑味臭,並出現頭痛、發熱、神誌不清等,要及時送入醫院進行治療。

4.飲食宜清淡,少食魚、蝦、羊肉等食物,戒除煙酒。

5.積極預防,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等。

6.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為臨床常見多發病,包括慢性單純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及慢性萎縮性鼻炎。

慢性單純性鼻炎由急性鼻炎反複發作、不良生活環境、鼻中隔偏曲、鼻腔及臨近炎性病灶刺激、長期局部使用刺激性藥物、全身慢性代謝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其主要症狀為鼻黏膜長期慢性充血腫脹,間歇性、交替性鼻塞,有黏液膿性分泌物,分泌物常流向鼻咽部。因此,患者常覺鼻咽部不適,並伴有嗅覺減退、頭暈、鼻涕多等。

慢性肥厚性鼻炎也可由急性鼻炎反複發作引起,病因同上。主要症狀為鼻塞較嚴重,常呈持續性,嗅覺減退,黏膜肥厚、腫脹、下甲後端黏膜呈結節狀改變,有的可伴有耳鳴、耳聾、咽部不適等。

慢性萎縮性鼻炎又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原發性即單純性萎縮性鼻炎及臭鼻症,其原因不明。繼發性萎縮性鼻炎由鼻腔特異性慢性炎症、慢性副鼻竇炎、鼻中隔偏曲、腫物壓迫、鼻腔手術等引起。主要症狀為鼻塞,鼻咽部幹燥、幻嗅,嗅覺減退,頭痛,咽幹,分泌物黏稠不易排出,鼻腔內有大量黃綠色幹痂及膿液,鼻腔堵塞。

慢性鼻炎屬中醫鼻鼽範疇。多因肺氣虧虛、衛氣不固、外感風寒之邪所致,邪氣蘊久化熱、長期反複發作可由實證轉變為虛實夾雜證。

【臨床特點】鼻塞不通,時流濁涕,色黃,或有腥臭味。或兼咳嗽,頭目疼痛,舌質淡紅,舌苔膩。

【治療原則】益氣固表,清熱化濁。

【主穴】肺俞,迎香,足三裏。

【配穴】合穀,印堂,風池,大椎。

【灸法操作】

1.溫灸法:用艾條1~2根(可雙手施灸),令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每穴灸10分鍾,每天1次。10天為1療程,4療程起效。

2.艾炷灸:在穴下塗敷大蒜汁,以黏附艾炷,選用標準大中艾炷施灸,可吹火使艾炷較快燃燒,但穴下產生強烈刺激感時即清除艾炷。一般灸3~10壯。

【預防與調護】

1.施灸時,患者應注意休息,堅持治療。適當參加戶外活動。

2.注意季節變化,避風寒。注意休息和睡眠,多喝水。

3.本病臨床較難治愈,而且容易複發。灸法治療該病有一定的療效,灸至症狀消失後宜多灸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防止複發。

4.患者平時應加強鍛煉,增強體質。每天可從印堂穴沿鼻自我按摩至迎香穴。以鼻發熱為度,每天1~2次。

【其他療法】中醫外治法:取斑蝥一味(南方大斑蝥或黃黑小斑蝥均可),生用,去足翅,研細末,儲瓶備用。用時取斑蝥粉適量,以水或蜂蜜調成糊狀(不宜太稀,以免流溢他處)。印堂穴擦洗幹淨,患者取仰坐或仰臥位。膠布一小塊,中間剪一黃豆大小的孔,先貼於印堂穴處,然後將藥粉直接塗於小孔之內,外以膠布蓋貼,24小時後去掉。1次不愈者,1周後重複使用。

注意:斑蝥為劇毒藥品,有強烈的發赤、發皰作用,外貼麵積不宜過大,尤其注意不要讓藥物誤入眼內或口內,以免發生意外。

斑蝥冷灸一般會引起皮膚不同程度的發紅起泡,水泡局限於表皮,不侵入深層,除短期色素沉著外,不遺留瘢痕,而且停藥後色素沉著也會逐漸自行消失。水泡較小者用75%的酒精棉球經壓片刻,促使其盡快吸收;較大者以消毒針頭或毫針穿破,放出水液,塗以2%的甲紫溶液或紅黴素眼膏,外用消毒紗布覆蓋,以防感染。

【按】大椎為督脈要穴,有調節陰陽之功。現代科學試驗表明,艾灸大椎能增強網狀內皮係統的吞噬功能,提高細胞免疫能力,可治療鼻炎、支氣管哮喘。肺開竅於鼻,肺俞為肺髒俞穴,直接作用肺,艾灸肺俞可宣肺祛風,溫調肺氣而治鼻炎。迎香挾於鼻旁,乃通鼻竅、治鼻塞的經驗穴。印堂位於鼻根,可宣肺開竅,灸之可通調鼻部之氣血。合穀有瀉肺經風熱邪毒,條暢經絡之功。諸穴配合艾灸,利鼻通竅,活血消炎,改善免疫功能,為治療鼻炎之驗方。

慢性喉炎

慢性喉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病,多與體質較弱,長期主動或被動吸煙或用嗓過度有關。本病為局部病證,亦與人的全身疾患密切相關。

【臨床特點】聲音嘶啞、低沉、粗糙,晨起症狀較重,喉部分泌增加,常覺有痰液黏附,喉部幹燥,說話時感喉痛。

【治療原則】健脾益氣,祛痰止痛。

【主穴】照海穴。

【配穴】足三裏,天突。

【灸法操作】先用溫和灸,有熱感後用雀啄灸,以局部溫熱舒適為適度。一般患者咽痛、呼吸不利,隻要如上法治療數分鍾,咽喉部即有清涼感。每次灸5~10分鍾,每天1次。5天為1療程。

【預防與調護】

1.飲食清淡,忌辛辣油膩。

2.忌煙酒。

【其他療法】

1.西醫治療:抗生素、西地碘等。

2.中醫治療:金嗓子喉寶等。

【按】

1.慢性喉炎為喉黏膜慢性充血和血管擴張,致淋巴細胞侵潤、間質性水腫及炎性滲出、黏膜上皮部分脫落、黏液腺的分泌增多。日久病變部位有纖維組織增生和黏膜肥厚,長期病變可呈萎縮。由於病因複雜,常常不僅僅是局部病灶感染,多由人體整體功能改變而致局部感染與病情加重,臨床上治療方法雖多,但療效均欠滿意。艾灸采用整體調整與局部治療相結合,以達到調節全身機體、改善局部病變的目的。本方法操作簡單,見效快,療效好,療程短,無明顯不良反應及副作用,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

2.艾灸照海穴治療急慢性扁桃腺炎、咽炎、鼻咽管炎等病均收到很好療效。

牙痛

牙痛是口腔疾病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症狀,其發病原因有牙齒本身的疾病及牙周組織的疾病,如齲齒(蛀牙)、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根尖周圍炎、牙本質過敏、牙齦炎、牙周炎(病)、智齒冠周炎等,以及附近組織疾病引起的牽涉痛、三叉神經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牙痛,如流行性感冒、更年期障礙、神經官能症等。

中醫學認為本病多由胃腸鬱火上攻;風寒之邪外襲,鬱於陽明經絡;過食甘酸,侵蝕牙齒成齲齒;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等所致。本灸法所治療的牙痛屬最後一種類型,腎在體主骨,齒為骨之餘,腎陰不足,虛火上炎則引起牙痛。

【臨床特點】牙痛由於其病變部位及引起的原因不同,疼痛的性質及程度也不相同,大致分為自發性劇痛、鈍痛和因物理、化學刺激出現的激發痛,多為劇痛。

【治療原則】滋陰益腎,降火止痛。

【主穴】足三裏,下關,合穀。

【配穴】外關,二間。

【灸法操作】

1.艾條灸法:令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每穴灸10分鍾,每天1次。7天為1療程,2療程可起效。一般在牙痛發作時施灸,以痛止為度。患者應注意口腔衛生。忌食辛辣香燥之品,如辣椒、油炸食物等。

2.隔蒜灸:穴位上置蒜片,蒜片上置艾炷施灸,每穴每次灸治5~7壯,艾炷如黃豆或棗核大,每天灸治1次,多在發作時灸。艾炷隔蒜灸清熱解毒作用較強,但要防止燙傷。

【預防與調護】

1.灸法治療牙痛止痛效果顯著,一般灸治1次即可收效。對齲齒感染、壞死性牙髓炎、智齒難生等引起的牙痛,應同時進行病因治療。

2.注意口腔衛生,每日早晚各刷牙1次,飯後漱口,保護牙齒潔淨。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是防治牙病的重要措施。

3.由於食物的刺激每能使牙痛增劇,因此對牙痛患者的護理,主要是注意飲食的調節。食物不宜過熱過冷,忌食辛辣煎炒及過酸過甜之品,宜進食富於營養、易消化、清淡的食物,最好進食流質或半流質

4.調情養性,愉悅精神,防止惱怒憂鬱。

【其他療法】中醫外治法:

(1)花椒1粒,將上藥放齲齒上,用牙咬住。

(2)海螵蛸6克,將上藥研細末擦患處,每天2次。

(3)附子3克,食鹽3克。將上藥共搗爛和勻,用布包敷於足底湧泉穴,每天1次。

【按】大量研究資料表明,針刺合穀穴對人體功能有著廣泛的調整作用。其對中樞神經係統的調整作用主要表現在重刺激可使大腦皮層運動抑製,輕刺激可使之興奮。針刺合穀穴也可影響免疫係統,使細胞免疫趨於正常,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玫瑰花環形成細胞、非活性玫瑰花和淋巴細胞轉化率。針刺可使正常人血清中球蛋白含量增加,病理情況下白細胞吞噬能力增強,抑製炎症灶白細胞遊出,其抗炎、抗過敏、抗休克是針對不同機體狀態實施調整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