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本”讓學生在數學課上動起來(2 / 2)

整節課,我站在旁邊,因為我想說的話都被孩子們一個接一個地搶著說了,而且說得如此到位。由於學生之間的互相質疑和爭論,我沒能完成本節課課程所設置的教學任務,但我覺得值得。難道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互相質疑和爭論蕩起的思維的火花,不比你唇焦舌燥地講解更精彩嗎?課堂上聽到發自學生的內心的聲音,不像天籟之音一樣令你陶醉不已嗎?在這樣的課堂中,真正地讓學生的“口”動起來了。

二、讓學生的腦“動”起來

在上乘法複習課時,我出了一道平時他們沒有練習過的題目:

“括號裏最大能填幾?

( )×5<42 7×( )<23 15>( )×2”

同學們經過一陣思考以後,小手像雨後春筍般冒了起來。首先是梁曉欣同學迫不及待地說出了她的方法:“我嚐試背乘法口訣,看到哪個行就寫下來。比如( )×5<42,就背5的口訣,從‘五一得五’一直到‘五八四十’,結果發現5×8=40,比42小,5×9=45,就超過42了,8才合適,所以填8。”班長冼誌榮同學聽了梁曉欣同學的方法,簡直按捺不住了,站了起來,搶著說出了自己的方法:“我是想5×?最接近42,是8,如果填9的話就變成5×9=45了,超過了42,所以選擇8,就不會像梁曉欣的方法那麼麻煩了。”班上的數學小天才羅啟星同學,更是把小手舉得老高,還嚷著:“我有不同的絕招!”生怕他的方法被別人搶著先說了。“我的方法是用42÷5=8……2,所以就填上8。”我接過話題,為什麼不填2?“因為2是餘數,表明5×8=40,比42少了2,就應該填8了。”瞧,多好的辦法。

我由衷地讚賞他們,我沒有想到,這些家夥,腦瓜還真靈。所以,很多時候,把問題拋給學生,他們會給你更大的驚喜,還可以從孩子身上學到一些方法和技巧。所有的教學活動一定要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與思考過程中,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主體性,才能讓課堂閃爍出智能的火花。這樣的課堂,真正地讓學生積極地“想”起來了。

三、讓學生探索起來

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現代教學論強調:“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因此,課堂中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動手操作的情境是非常必要的。除了課上的細心引導,課下也要給學生適時地布置一些“課外作業”,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如:學習了數數,我會布置學生“整理小書包”和“整理小衣櫃”等,讓他們在數出物品之餘,並進行整理,寫出整理後的想法;又如:在學了加法後,我設計了“統計家裏一天的收入和支出”和“統計媽媽一天買菜用去多少錢”……通過實踐活動,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並提高了他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就沒有數學的發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積極為學生創設條件,讓他們真正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發現、創造數學,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探索、創新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