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的引導下,全班總結出組合圖形的周長在哪部分,在計算時應當注意的問題,更清晰了周長的概念,也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處理教材,在體現“新”與“活”的同時,不能舍棄了知識的“落實”。對教材處理之前,要科學、全麵地分析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再創新地組織教學內容,對一堂課應該達到的目標進行定位,從而活化教材,優於教材。

2.對學生的了解

生本教育倡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合作、探討、交流,後續環節視學生的反應而展開,教學過程是動態的、生成式的。所以,教師的設計第一是不能理想化。不能從成人的角度去思考,應當關注學生的“實然狀態”(非“應然狀態”)。把兒童當兒童看,了解學生的知識起點、思維狀態、興趣愛好、相關經驗,教師宜站在學生的角度,預想學生會作出的種種反應。二是應當了解每個小組、每個學生的情況。如合理的“前置性練習”,科學地搭配小組成員,在課堂上教師給予部分學習有困難學生以關注,在小組交流時對部分學生的指點,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參與,等等。

四、有條不紊

生本的課堂必須是活而有序的課堂,因為課堂是屬於學生的,大部分是學生的活動和交流,而小學生天生好動(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例如:當教師要求四人小組互相學習時,學生都搶著發言或不發言時,小組成員因為某件事情發生矛盾時,全班十幾個組,時間又有限,教師如何兼顧?又比如四人小組彙報小研究時,不夠生動,吸引不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力,又或者對學生來說,有學生認為知識我已經學會,隻想做發言者而不願意做傾聽者,教師又當如何處理?在實驗中,我嚐試如此做:

第一步:活動前約定

課堂需要紀律,課堂的有序有助於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探究氛圍。低年級的學生雖小,但並非不懂道理。讓學生換位思考,懂得為什麼要輪流發言,為什麼要認真傾聽他人的發言。比如:小組長安排小組成員輪流發言,課堂上,必須專心傾聽別人的發言;不能隨意打斷別人的話;聽了別人的發言後產生了新的想法時,要敢於發表;參與活動時,要專心,不能三心二意;別人思考、發言時,不做影響別人的活動等。要求學生做到:做獨處時的小主人,合作時的小夥伴。

第二步:執行中評價

為了讓學生更樂於參與到課堂學習與交流中來,組織初期,對在小組長帶領下有序發言、積極交流並質疑小組給予表揚,並讓各個小組都有做巡視員的機會,對其他小組的交流提出值得學習的地方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及時展開短時間的討論和評價,學生的評價角度讓其他學生更容易接受,也讓同學們在糾正別人的同時糾正自己。

掌聲是生本課堂上必不可少的聲音,當選定的小組上台發言的時候,當小組組員發言最精彩的時候,當組員有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掌聲對學生的自信心的培養和自尊心的保護起著不可忽略的作用。

設計切實可行的評價表(表),讓評價表真正發揮作用,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加強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家長之間以及學生與父母之間的溝通,讓學生在正確的評價中正確認識自己。

及時有效的評價使課堂管理變得輕鬆,讓學生的行為更加規範,管理上的“生本”讓課堂更為有效、理性和人文化,而且還能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感情。

第三步:逐漸養成習慣

老師還要深刻認識到這是一個需要反複訓練的過程,並不能在一天或一段時間內就能達到最佳的效果,麵對問題要在生本理念的指導下,放下教師的權威,由管理者向指導者轉變,由布道者向激勵者轉變,學會了用誠懇的態度將自己所遇到的困難向學生傾訴,和他們一塊兒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隻有這樣,想辦法解決並不斷地強化,獎懲結合,逐漸養成好習慣。課堂上形成了良好的秩序,大家有謙讓、有合作、有競爭,學生才能在良好的學習空間中自由馳騁、彰顯個性,讓課堂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生本數學課堂是把每個學生視為自我塑造中的英雄和智者,為學生創設一個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一個寬鬆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得學生能夠在其中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地學習數學,平等地交流各自對數學的理解,以改變學生認知方式的單一性,促進學生全麵發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知識。健康及富有活力的生本數學課堂的學習活動,具有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教學內容,運用了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自身潛能,完成自我塑造,有利於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達到了有效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