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大國崛起的龍象之爭(2)(2 / 3)

為什麼消費下降?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個是屬於預防性、謹慎型的消費。說社會保險不足,所以需要加強儲蓄來買社會保險。另外一個就是謹慎型消費,就是收入過低。我讚成第二種觀念,第一種觀念實際很多人信這個,但是沒有特別多的證據支持第一種。比如印度的例子,印度也不是有非常發達的社會保險機製,很多的第三世界國家跟我們國家是差不多的,他沒有很發達的社會保險機製,但人家的消費占GDP的比例高於我們中國的20%,高於我們中國的25%增長點。顯然社會保險是一部分原因,但絕對不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其他的原因。

而印度另外一個例子也很有意思。如果從家庭儲蓄率來看,它(印度)實際上跟我們中國是差不多的,甚至有可能比我們中國還高,這就是家庭儲蓄占GDP的比例。中國差不多是20%-22%左右,而印度我看到的研究是25%,它往往比我們還高幾個百分點。但是它的這個消費占GDP的比例卻比我們高,這是為什麼?原因隻有一個,就是他的個人收入跟他的GDP比例,這個比例比我們高。隻有這麼一個可能性,從研究性來講,他時這裏照舊有困難,就是印度政府不去收集個人收入的數據,隻收集消費的數據,所以不能直接來說明這個問題。

那從推論上來講,從簡單的推論來講,這個結論肯定是這樣的,我想他的個人收入占GDP的比例可能在0.7%、0.8%左右。而中國是0.45%、0.5%的水平。隻有這樣才能使這個國家也就是印度儲蓄率比中國高,它的消費也比中國高,隻有這麼一個概念,除非你認為他的資金比較發展,沒有其他更多的可能性。

也就是印度這個國家,我們去印度確實也沒有看到大規模的投資,但它這個國家的經濟推動是靠個人收入增長推動的,這也是跟我們研究其他國家得出的結論,也就是民主國家,雖然他不能夠很快地推動GDP的增長,但是他能夠推動個人收入的增長。

我先講周小川在2009年的時候,提到中國家庭的儲蓄率沒有增長,儲蓄率的增長主要來源於政府和企業。巴西在60年家庭儲蓄占GDP的比例也沒有增長,主要是政府組織在政府,它非常非常相近。

90年代個人收入增長明顯放慢

從GDP來看,這30年有不一樣的地方。比如最近這幾年速度加快,但是它的變化不是很大,基本上都是在8%以上,大概都在這麼一個水平。但是如果你要看個人收入的話,這30年就非常不一樣,這是80年代,這是90年代,這是現在,低穀就是在90年代。90年代為什麼有一個低穀?

主要就是在農村,這裏麵有一些技術性的問題,委員會有沒有考慮到城市化,考慮多移民這些,這些基本上都可以去解決,確實中國的移民、勞工的數據不好找。我最近在廣東剛剛完成了一個廣東農民工非常大型的調查。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一會兒我可以報告一下我們調查的一些結果。

確實這個數據很難找,但是你可以做一些假設,怎麼把這些收入包括進來。我這邊做的假設,就是你假設農民工的收入占城市的50%、30%等等,你可以做這些假設然後出這麼一個數據。不管你做什麼假設,這個結論是不變的,也就是80年代個人收入的增長是非常快的,90年代明顯放慢,但是GDP沒有放慢,但是有所恢複,但是還是不如80年代。

我最近的一本書裏麵,這個觀點其實中國過去的30年,實際上有很不一樣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的措施,而是怎麼一種改革方向可能不會影響GDP的增長,但會影響個人收入的增長。這就巴西當時在民主製度的時候貼近個人工資的增長,然後到1994年以後開始推動GDP的增長,這個是非常非常相像的。

印度最近幾年的經濟表現

印度從他曆史上來看,60年代、70年代他的增長速度是很低的,是百分之3點幾。在發展經濟學裏麵有一個詞,叫做印度增長速度,要去開會的時候不用說,就說印度增長速度就知道了,與會的人就都知道是3%。

這是我們那篇文章造成的影響,我們那篇文章是2003年發表的,印度能不能超越中國,它以前是百分之5點幾,到了2004年以後,差不多到9%。9%,80%叫東亞經濟發展速度,也就是從印度發展速度變成東亞發展速度,這個過程是怎麼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