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你去德國,看到最漂亮的房子一定是大學,在市中心地理條件最優越的也一定是大學。德國的大學和大學的圖書館,任何人都可以進去學習。那大學會不會很擠?不會,因為德國大學太多了,一個小小的國家就有300多所公立大學。在德國任何人都可以上大學,沒有高考,隻有申請製度,申請了就可以去學習,但德國唯一不好的是混文憑太難,如果你抱著混的目的去肯定沒戲,這對咱們來講是一個不太好的消息(全場笑)。
德國民富國強也體現在這個國家沒有城鄉差距,“城市是農村,農村就是城市”,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基礎設施都很好。如果非要分出貧富的話,反而住在城市裏的人都是相對比較貧窮的,住在農村的人反而都是非常有錢的,我的德國朋友寫信給我,我一看地址是鄉下,就可以斷定這家夥肯定有錢,如果是城市裏的就不一定,我想說明的是在城裏住的或者在農村在住幾乎沒有太大的差別。
此外,德國的環境很幹淨,幹淨到一塵不染,沒有塵土裸露的地方,否則就是違法,要麼用小石子鋪上,要麼全是草地。我們係裏旁邊有一條小路,從我上大學起看見在鋪,一年的時間都沒鋪完,你知道是怎麼鋪的嗎?一顆一顆石子拿來研究,擺放在哪兒比較好,然後像一個藝術品的擱在那個地方。萊比錫大學圖書館內裝修7年,用7年時間內裝修,裝完以後就是一個精品。去圖書館不用搶座占座,在德國沒有這個現象,你去一定會有。也許有人會問:不是這個大學的學生可以進去嗎?當然可以,隻是你不能把書借出而已。大學圖書館、城市圖書館滿足了全民的讀書需求。買書在德國很貴,一本書大約30-40歐元,也就是300、400塊人民幣,所以如果在德國發行3000-4000冊就不錯了,能賣到5000冊以上就算暢銷書。
德國民富國強的奧秘
德國的成功源於三大因素:第一是馬歇爾計劃。無論是中國的教科書還是專業的中文經濟學書籍,隻要講到戰後德國,他們一般會這樣評價馬歇爾計劃:這是美國進一步分化兩個德國的陰謀,該計劃對西德經濟恢複有點作用,但作用並不是很大。但德國人是怎麼看待呢?他們說,馬歇爾計劃給西德經濟打了一劑強心針,讓德國活了過來。如果沒有馬歇爾計劃輸血,德國可能就變質了,甚至也有可能向極端傾斜。
第二,社會市場經濟體製是德國成功的保障。二戰結束後建立的社會市場經濟體製重點在於確保市場的自由競爭以及市場的有序發展,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框架之內發展經濟。社會市場經濟的成功奠定了德國今天的成就。因此,社會市場經濟製度是是德國民富國強的根本。
第三,德國職業教育和素質教育世界聞名。德國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小學是不教太多東西的。孩子的第一要務是玩得開心,其次是教一些基本的常識。因此,嚴格來講,德國從中學才開始傳授知識,並且第一位是教你怎麼去學習和思考,大學更是如此,首先教你思考,接下來才給你講框架性的知識。德國老師第一次開課很重要,第一次課如果不去就完了,為什麼?因為老師會公布了很多參考書目,所有的考試內容全在那些書裏。德國大學沒有規定的教材,我在德國那麼多年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全國統一教材”,德國大學的教材是根據老師的喜好和專業背景來確定,也就是說我今天想講點什麼是根據我自己的愛好和專業能力。唯一例外是德國大學不允許宣傳納粹思想,這是因為德國過去太疼了,覺得納粹思想太可恨,所以不讓宣傳。
獨特的經濟製度:社會市場經濟
德國取得成功最根本的東西是社會市場經濟製度,講社會市場經濟,要追溯到很久以前。19世紀李斯特的重商主義,直到後來的曆史學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強調國家的作用。德國社會市場經濟和上述兩者雖然有重大區別,但是都沒有否定國家的作用。我今天之所以講德國特色,是因為德國確實有自己特色的地方:全世界在19世紀處在古典主義的黃金時期(亞當·斯密的自由放任主義、強調市場的自我調節機製),但進入了20世紀二十-三十年代卻出現了問題,發現市場失靈了,之後凱恩斯主義應運而生。大家認為政府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即國家這隻看得見的手是必不可少的。